梧桐雨
9月9日,央视《新闻联播》公布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评选结果,在贵州山区支教9年的朱敏才夫妇获此殊荣。朱敏才曾是一位外交官,和妻子孙丽娜在尼泊尔、毛里求斯等国生活17年,夫妻俩每天进出坐奔驰,穿着西服与旗袍会客……退休后,他们却放弃安逸的北京生活,一头扎进贫瘠的深山苗寨当起了花甲老师,用晚年的余光,照亮了无数孩子的人生路——
挺进贵州山区,
外交官夫妇成为“超龄”志愿者
2005年初冬的一天,63岁的朱敏才陪52岁的妻子孙丽娜去了趟北海公园,回家后又与一位老友品茶对弈……这对老夫妻的退休生活闲适安逸,儿女们也各有成就,再也不用他们操心了。可朱敏才总觉得生活中少点什么,他曾经心有不甘地问老伴儿:“咱俩就这样等着睡进八宝山吗?”
当晚,电视新闻中播放了贵州一名年轻女教师,背着孩子给学生上课的感人事迹。年过半百的孙丽娜坐不住了,试探着跟老伴朱敏才商量:“我还没教够书,要不咱们去贵州支教吧?”退休前,孙丽娜是北京一所小学的高级教师,也是京城最早的小学英语老师之一。
“好啊!贵州是我的家乡,你上哪我就跟你去哪!”朱敏才答应得十分爽快。孙丽娜半开玩笑地对老伴说:“您可是前外交官,去那边的偏远山区当志愿者,条件会很艰苦,能受得了?”朱敏才爽朗一笑:“可别忘了,当教师曾经是我的梦想,能在晚年发挥余热,给孩子们一些帮助,何乐不为?”
朱敏才是贵州黄平县人,从小成绩优异,1965年从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时,他一心想当人民教师。当时,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后合并为今天的商务部)派人到贵州选拔优秀学生,表现突出的朱敏才被龙永图等人相中,分配到了外经贸部工作,教师梦也就此埋于心底。从随员到三秘、二秘、一秘,再到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朱敏才带着妻子在国外生活了17年,曾在尼泊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地居住过。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是这位资深外交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说干就干,朱敏才和孙丽娜收拾好行李奔赴贵州。当时,孙丽娜对距离京数千里的贵州一无所知,只知道那里的贫困山区学校师资匮乏,很需要支教老师。朱敏才也没想到,在离开家乡40多年后,他会瞒着孩子,带着老伴重新踏上贵州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在花甲之年当起了“超龄”志愿者。
到达贵阳后,修文县的一所学校发来邀请:欢迎来义务教书,学校正在搞竞聘上岗,你们来正好能顶掉两个老师的岗位,节约办学经费。两个老人一听,“顶掉人家两个老师的饭碗,这哪行!”考量之下,老两口最终选择了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开始了他们清苦的支教生活。
由于没有教学经验,一开始朱敏才的课上经常“乱堂”,孩子们前后门乱窜,还有调皮的学生爬到讲台上偷偷拍他的肚子。朱敏才虚心向妻子请教、找孩子们逐一谈心,以及制定科学的奖罚制度,渐渐地,“乱堂”现象没有了,朱敏才上起课越来越有模有样。
朱敏才夫妇在贵州山区小学所居住的,是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只摆放了一张破旧的床、两张放教材的旧课桌、一台小电视机和一个布衣橱。床上只铺了一层旧被褥,寒冬季节连电热毯都没有。
房间的后面,搭了个既透光又透风的棚子,朱敏才自己掏钱买的电磁炉随意摆放在潮湿的棚子里。哪怕是正午,屋外气温也只有-1℃,待在屋内更要不停地搓搓手、跺跺脚才能感觉到一丝温暖。
而在退休前,身为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的朱敏才,在国外天天穿着笔挺的西装,有专职司机开着奔驰,载着他与夫人出席各种政要名流云集的高级宴会,与各国大使、使节夫人谈笑风生。即使在退休后,这对老夫妻在北京的生活也温馨舒适。
“出门没有北海公园和王府井,但有青山绿水和新鲜的空气。”孙丽娜开玩笑说,“有人问我们,是不是因为雾霾躲到贵州去了?”但这一“躲”,就是9个年头。
苦中有乐,
“小西藏”上独创“尖山棍法”
“当当、当当……”随着清脆的钟声敲响,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四年级上课了。朱敏才在黑板上刚刚写下几个字,一个小姑娘气喘吁吁地冲到门口,急停立正站好,喊道:“May I come in?”(“我可以进来吗?”)朱敏才优雅地做了个手势:“Come in,please!”(“请进!”)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贫困山区小学的一幕。
“这些孩子很聪明,就是性格比较害羞,让他们开口用英语对话,远比考试更重要。”朱敏才说,一开始学生们大多只会讲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经过努力,慢慢从不会说普通话到听说读写样样熟练。乃至于后来,孩子们见了朱敏才和孙丽娜都会主动用英语打招呼,小小一个“hello”,背后却是两位老师的付出和心血。“孩子的进步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孙丽娜说。
期末考试前,朱敏才答应了班上的同学,考得好会有奖励!说话算数,朱敏才所教的四年级和五年级,总共30多人,一半以上都能得到奖励。可是拿什么做奖品,却让他犯了愁。只买文具盒、作业本等作为奖品,实在是没有新意。思前想后,朱敏才决定,除了文具,还得买点儿洗发露、指甲刀以及给女同学买梳子。因为他和妻子所教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生活条件普遍很差,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从小就养成注重个人卫生的习惯。为此,他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800元钱,专程跑到遵义市区考察一番,给孩子们批发回来一大包品质上乘的奖品。
通过两年的努力,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不少学生都考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后来随着另外三名支教老师的加入,这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我们支教的目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哪里条件艰苦我们就去哪里。”孙丽娜说。2008年,夫妇俩听说贵州兴义市尖山苗寨小学条件艰苦,非常缺老师,便决定“上尖山”。
尖山有贵州的“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全村70多户人家,每家背7000斤石头,才盖起来一座“袖珍小学”。两间教室不通电,窗户上连窗框都没有。endprint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一共只有几个老师上山,我们是第六个和第七个。”孙丽娜说,位于山上的学校没有食物,口粮都要背上来,之前上山的老师最多坚持半年就走了,目前学校里只有一名正式老师。
尖山小学的孩子们,原来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朱敏才夫妇到来后重新给他们排了课,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因为年级多、老师少,两位老人成了“顶梁柱”,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课程表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对年过花甲的老志愿者,通过他们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为眼界狭隘的苗乡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广阔的窗口,让他们知道重重大山之外的首都北京是何等繁华,佛国尼泊尔和神奇的非洲大陆,又是什么样子。“长大了我要出国留学,还要拿朱老师说的奖学金!”一个留守女孩在她的作文中写道。
虽然支教的日子极为艰苦,但朱敏才并不缺少生活乐趣,他自创健身棍法和中药保健养生法,并爱好摄影和制作视频文件。不仅如此,他还削了30多根木棍发给学生们,以备他们防身之用,因为上学道路遥远,而且路上杂草丛生,经常有恶狗甚至毒蛇出没。身兼体育老师的他,还传授给孩子们一套自己独创的“尖山棍法”。“拔草觅路”、“大圈棍”、“雪花翻飞”……这套棍法共有36个招式。一根普普通通的木棍竟然有这么多种玩法,孩子们感觉十分新鲜,也学得很快。
消息渐渐传开后,连当地一些常年腰酸背痛的老农民,都开始向朱老师取经。于是朱敏才又向当地人传授他创造的“木棍敲打保健法”,用木棍轻敲身体,以打开穴位、舒筋活血。
在尖山苗寨,孩子和大人们极少有人照过相,爱好摄影的朱敏才给全寨83户400多人都留了影,并去相馆冲洗出来送给他们。
“走教”9年,
获封“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发展到2010年,苗寨的学生们除了会说普通话,还能以简单的英语交流,某个学生在音乐课上被挑选出来唱歌跳舞时,再也不会羞得抬不起头了。每天,山路上常常会听到孩子们欢快地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让我们荡起双桨》……
不久后,河南一对大学生情侣联系到朱敏才,表示毕业后愿意接过他们老两口手中的“火炬”,照亮尖山苗寨孩子们的求知路。这让朱敏才夫妇感动不已。孙丽娜说,她和丈夫就像两簇火种,虽然火光微弱而渺小,却能通过数年坚守吸引来一团团爱心烛光!
2011年初,这对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了尖山小学,朱敏才夫妇也要离开这座学校了。两位老师走的那天,全校的孩子们冒着冷雨,一边哭一边唱着《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就这样边走边唱,100多个孩子走了4小时山路,把朱敏才夫妇送到了山下的车上。
趴在车窗上,朱敏才和妻子老泪纵横,他们与孩子们挥手,挥手,直到客车把那群山里娃远远地抛在原地……一瞬间,这对老夫妻的心仿佛被掏空了。那群朝夕相处的孩子,是那样的可爱和朴实,每当朱敏才和孙丽娜在学校病倒时,他们不会说“您保重身体”之类的客套话,而是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送给心中最敬爱的老师,然后羞涩地转身跑开。
这种温暖又感伤的离别,在朱敏才和孙丽娜这对“走教”老夫妻身上,已经发生过四五次。从2005年到贵州支教开始,夫妇俩就像两块“革命的砖头”,哪儿需要往哪搬,望谟二小、尖山苗寨小学、花溪孟关乡中心完小、遵义县龙坪镇裕民小学、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7年时间,夫妇两人的足迹走过了贵州5所乡村小学。看着所待过的学校软硬件一天天改善,朱敏才夫妇总是会计算着时间,计划投奔下一个师资稀缺的乡村小学。
然而在尖山苗寨那3年,原本身体强健的朱敏才夫妇,却严重“透支”了健康: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加上营养不良,造成孙丽娜的右眼几乎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医生已经不建议她继续治疗了。而且她体内重金属超标,扁平苔藓严重;“2012年我到北京医院做检查,医生说我的身体状况都可以办残疾人证了。”孙丽娜说。而年事已高的朱敏才,也有高血糖、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龙坪镇中心村小学,是朱敏才夫妇如今支教的第5所学校。2011年以来,朱敏才在这里负责三、四、五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而孙丽娜因身体每况愈下,只好放弃教学,专门照顾老伴的饮食起居。
生活中的朱敏才沉稳,凡事极有主张,言语简洁明快。在采访中,很少谈及感情私生活,但每每说起“孙老师”,却又饱含深情。“从小,我就对教师职业有好感,大学毕业后,我想去贵州的山区小学教书,但是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了北京。”朱敏才说,“虽然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我找了个小学老师当老婆,我觉得特别好。”说到这里,朱敏才望着妻子,孙丽娜不说话,但眼中尽是会心的笑意。
2013年4月,北京一家企业给学校捐了20台新电脑,但没有电脑教室,只好闲置着。于是,给学校盖一间电脑教室,就成了朱敏才夫妇的一大心愿。去年以来,朱敏才夫妇的支教事迹被热心人发帖到网上。得知朱敏才夫妇的事迹后,“阿里巴巴·公益天天正能量”基金破格对他们资助10万元。一想到学校的电脑教室就要有着落了,老两口开心不已。
自从支教后,朱敏才已经9年没有回过北京了,每年的春节都在小学里过。孙丽娜因为身体不好,每隔两三个月左右回一趟北京,给丈夫和自己拿药,把家里能用的东西带去贵州山区。
2014年8月,朱敏才夫妇荣获“第十届贵州都市年度人物”称号。9月9日,中央电视台“201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上,这对感人至深的老夫妻,又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只要他(朱敏才)每天能爬起来,我们就会教下去。”孙丽娜说,“我最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那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信念。”
编辑/倪 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