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入川创新路

2014-12-18 08:54
中国扶贫 2014年23期
关键词:武威市天祝下山

祁连山高深山区的群众走出大山过上了好日子,金融扶贫支撑起来的戈壁绿洲“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当下,在甘肃武威,扶贫攻坚让祁连山深山的生态逐步恢复,重现草深林茂的繁荣景象,也让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移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武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一区三县中古浪、天祝两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凉州区和民勤县被甘肃省确定为“插花型”贫困片区。全市现有贫困村322个,贫困人口35.47万人,贫困发生率23%,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祁连山的山顶、深山区、北坡浅山干旱区以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面对贫困现状,武威市委不断创新扶贫思路,统筹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以统筹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1236”(即一个核心是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个不愁,就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三个保障,即保障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六大突破,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突破)扶贫攻坚行动为抓手,坚持城乡融合理念,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力实施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移民工程,引导各类项目和生产要素向贫困片区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聚集,走出了一条“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易地搬迁谋脱贫

以前,生活在祁连山海拔2800米左右山顶、深山区的农牧民群众,面临着缺水、少电、出行不便和就医、就学极度困难的问题。2011年,武威市委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力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市区机关农林场安置、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城镇移民、工业移民等多种途径,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7.2万贫困农牧民移居川区,彻底斩断穷根、改变穷貌。

在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扶贫攻坚中,武威市把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作为重点任务,将所有“下山入川”农户全部纳入联户范围,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实行搬迁群众产业发展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推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实现集中式居住、集约式发展。

为解决安置用地,市上依法清理收回国有和集体农林场226个,收缴土地12.9万亩,县区充分挖掘现有耕地和荒滩荒坡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开发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金强川、凉州区东河乡等规模较大的移民安置点。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武威市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以县区为主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补偿、扶贫专项、社会帮扶、水电路渠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向移民安置区倾斜。

为实现“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让移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武威市坚持把产业培育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县区出台相关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在搬迁新村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移民点逐步形成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特色林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下山入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较搬迁前增长2倍以上,最高的比搬迁前增长了5倍。

三年多来,全市累计投入“下山入川”工程资金近19亿元,集中对移民点水、电、路及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建设,不仅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村,还减轻了移民的经济压力。目前,全市建成和在建古浪县黄花滩感恩新村社区、天祝县黄草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等移民点51个,累计“下山入川”6.2万人,其中2014年已完成2万人,预计2015年底可全面超额完成7.2万人的“下山入川”规划任务。

“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不但让高深山区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减轻了自然环境的压力。3年间,全市累计退出草原、林地、耕地80万亩,恢复生态用地72万亩,恢复水源涵养林5.2万亩。据监测,去年大旱之年,山地草甸类牧草平均高度为21厘米,盖度为100%,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1厘米和4个百分点;温性荒漠草场类牧草平均高度16.23厘米,盖度为18.37%,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2.71厘米和2.24个百分点。今年7、8月,全市植被覆盖面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52.3%、23.1%。

富民产业促增收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2010年以来,武威市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储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通过党政推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等措施,全力推进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和红提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按照“宜养则养、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突出“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规模建设、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双联惠农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对富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贫困片区形成以反季节蔬菜、红提葡萄为主的设施种植业,以红枣、黄冠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肉羊、肉牛、獭兔为主的设施养殖业,使产业扶贫效益大幅提升。

为让更多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享受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确保“贷得上、用得好、还得上”,武威市从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以来,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将国家重点项目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日光温室每棚5000元补助资金改为担保金,争取将担保比例由1:5放大到1:10,破解了担保资金“筹集难”问题。endprint

甘肃省出台“双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后,武威市针对贫困片区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金融“盲区”大、农户贷款难、贷款贵、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难题,将金融信贷资金支撑作为破解扶贫资金瓶颈制约的现实选择,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人行中心支行行长任副组长,各县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各经办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惠农贷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市“双业”贷款等惠农贷款工作。规定贷款农户只承担1%的利息,其余的由各级政府进行贴息,充分调动群众利用金融支持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今年11月10日,全市累计发放“三项”贷款25.52万户204.45亿元,其中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9.39万户123.48亿元,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59.5万亩、特色林果基地121万亩,全市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53.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89.2亿元,年均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2元增加到6963元,其中60%来自主体生产模式,贫困片区走出了一条节水增收强农富民的最佳路径。

狠抓落实强基础

在武威,贫困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南部高深山区由于过度开发导致草场退化、荒漠化问题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水资源短缺则让北部沿沙地带土壤沙化严重,生态性贫困问题比较普遍,返贫现象严重。古浪、天祝两县仍有440个自然村未通公路,通村率只有36%,农田灌溉配套率仅46%;凉州区沿山片和沿沙片行政村道路通畅率仅26%。

针对这些难题,武威市通过整合资源,破解制约瓶颈,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以县区为主整合行业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着力在贫困片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农网升级改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提升生产生活设施配套水平,改善公共服务条件。三年来,贫困片区新建和整修乡村道路1508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农产品外运难的问题。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建成了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天祝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实现通水,实施石门河调蓄饮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成输水渠道1487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8.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贫困片区危房4.5万户,消除D级危房3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校舍39.5万平方米,新建乡镇卫生院23个、村卫生室245所,贫困农牧民上学远、条件差、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同时,武威市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210 场次,贫困片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去年以来,在贫困片区新、改建校舍8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8万平方米,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15所。市县医疗机构选派78名医护人员赴贫困县、乡开展医疗帮扶,古浪、天祝两个片区县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例分别达到100%、81%,贫困片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7%。古浪、天祝两县去年来累计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56个,新增贫困村养老床524张,贫困片区农牧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6%。

另外,武威市还加强市、县、乡、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技术服务承包责任制,开展“万名科技人员进万棚”活动,选派科技人员驻村入户,实行包棚责任制,实现贫困片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基地和农户技术服务全覆盖。加大“两后生”和农民培训力度,贫困片区三年累计培训 “两后生”2.7万人(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3万人(次)。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威市天祝下山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双下山
下山记
小猴下山
小猴下山
精准扶贫与其实效性探析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扶贫实践为例
对天祝藏区推进双联行动纵深发展的思考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