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大师查兰看来,在今天的世界中,企业正面临着结构性变化的转型期。
结构性变化是根本性的、本质上发生的改变,这种变化在早期似乎不易与周期性变化区分开来,但在此时,就考验你的功力了,你能看的清楚,就能及早地适应和跟上这种变化趋势,等到这种变化已经清晰可见的时候,你能很好地跟上变化的机会就很少了。
目前企业中的员工和5年后进入的新员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正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在企业中,他们的个性正渐渐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些新员工具有怀疑精神,如果对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不满,他们敢于表达不同声音。他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有很强烈的目标感和成功的渴望,同时又不肯将生活变成工作的附庸。
企业管理者想不与他们为伍是不可能的,新员工必然来自这一新生代,更重要的是这一代人也是公司在不远的将来的最大的目标客户群。如何管理这些员工,我们可以从国外主流管理学的演变,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该学派流行于1911年至1949年,该理论认为管理者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将工作分解成小的组成部分,这样便于使工作更科学地进行,该学派没有考虑员工对友谊等社会心理的需要。
韦伯的官僚机构理论:该理论在1947年被提出,认为每个个体都要在组织中占据一个岗位,每个岗位都应当和要求明确的职责相联系,每个岗位都可被新人迅速代替,无论员工喜欢与否,都得去做。
阿吉里斯的增长与提高理论:1957年,阿吉里斯提出,针对员工因沮丧、紧张而出现的丧失热情和效率低下,管理者不是要加强控制,而是应该提升他们对工作的兴致。
工作生活质量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管理学家提出,应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来提高公司的产能,即通过改善物质条件和实现弹性工作制,使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对员工需求能够及时和充分地关注。
通过管理理论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什么?人文关怀。换句话来说,别把我们的工作变成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