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依赖性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孤独感水平,以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通过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中学生的手机依赖性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中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有孤独感体验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并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中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手机,少数中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倾向;恋爱中的学生对手机更具依赖性;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性;孤独感体验高的中学生对手机依赖倾向更高。
中学生 手机依赖 孤独感
手机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低头党”也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学生日益成为手机用户群体的重要部分。有研究显示,我国部分城市青少年手机拥有率在70%~98.9%[1]。手机的便捷性、新颖性及娱乐性给中学生带来了便利和放松的同时,也使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及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很好的中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国外学者调查发现,全球范围内超过三分之一拥有手机的青年人承认,当他们被迫暂停使用手机时会变得心神不安乃至非常焦虑[2]。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3]。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预防手机依赖成为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
孤独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Park研究手机依赖时发现,手机依赖和孤独、消磨时间、逃避等动机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4]。王相英的研究也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之前的研究多关注大学生群体,对中学生群体手机依赖和孤独感之间的研究很少涉及,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体验强烈,易振奋、易波动,遇到挫折会有各种消极情绪,因此本文注重了解中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特点,并考察孤独感与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了盐城某中学在校中学生325人,共发放问卷325份,有效问卷315份,回收率为97%。其中男生164人(占总人数的52%),女生151人(占总人数的48%)。高一91人、高二120人、高三104人。
2.调查工具
(1)手机依赖量表[6]
该量表由王小辉编制,用于测量中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共包括16个项目,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戒断性、突显性和强迫性。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1“极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达到0.889和0.882。量表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程度越深。
(2)UCLA孤独量表[7]
该量表由Russell编制,用于测量个体对社会交往的期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是由20个条目组成,包括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该量表按四点计分,从1“从不”到4“一直”,得分范围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本次测量的?琢系数为0.859,重测信度为0.73。
3.统计方法
本研究的统计分析由SPSS19.0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与常模水平的比较
对315名中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和孤独感水平与各常模分别进行单样本T检验,由表1可知,中学生的手机依赖处于中等水平;在孤独感总分上显著高于常模(P<0.05)。
表1中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水平与常模的比较
(n=315)(±s)
注:*P<0.05,**P<0.01,***P<0.001,后同
2.中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在是否恋爱上的差异分析
对315名中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2可知,是否恋爱在手机依赖及三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恋爱中的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各维度的得分都高于没有恋爱的中学。
表2中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在是否恋爱上的差异分析
(n=315)(±s)
3.中学生手机依赖在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上的差异分析
对315名中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3可知,在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上,中学的手机依赖水平及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3中学生手机依赖在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
上的差异分析(n=315)(±s)
4.中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
由表4可知,中学生手机依赖与其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并与戒断性和突显性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即手机依赖越强的中学生,其孤独感体验越强。
三、讨论
1.中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水平现状分析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总体呈正态分布,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手机,少数中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倾向。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孤独感体验高于常模组,一方面,本研究的中学生是高中部的学生,学业压力已经远远超过初中时期,生活的重心始终围绕学业成绩,并且又面临着升学压力;另一方面,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要求独立不希望被父母约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从而会与父母产生一定的冲突,会有“全世界都无法理解我”的观念。因此,中学生的孤独感体验会增加。
2.是否恋爱对中学生手机依赖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在是否恋爱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处于恋爱阶段的中学生对手机更加依赖,同时在戒断性、突显性和强迫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王正翔[8]的研究一致。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学生处于对爱情的懵懂阶段,这一时期对异性的好感增加,渴望与异性能有更多的接触,手机交流的隐蔽性能够避免写情书当场被同学发现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处于恋爱的中学生会频繁与对方联系,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会有焦虑烦躁的情绪以及会出现没短信没电话时误以为自身手机欠费等错觉。endprint
3.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对中学生手机依赖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手机使用年限对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各个维度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事后检验发现,手机使用年限2年及以上的中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倾向显著高于1年以下及1~2年的中学生。这与邹云飞等人的研究一致,他认为随着手机使用年限增加,手机依赖呈上升的趋势[9]。
另外,手机每天开机时间对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各个维度也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事后检验发现,手机开机12小时以上的中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倾向显著高于其余时间的中学生。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10],拥有手机时间的长短能够强有力的预测手机成瘾,因为这是成瘾者现实使用手机的真实反映指标。国内学者刘朝锋研究认为,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要显著高于2小时之内学生组[11]。
随着手机使用年限的增加,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会形成很多习惯,将手机作为每天起床的闹钟、提醒重要事情的备忘录等重要工具,手机中联系人与自己的重要关系都使得他们对手机形成依赖。每天开机时间越长的中学生,他们很少关注外界的环境,甚至是在排队、吃饭都在看手机,从而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很容易出现不适的情况。
4.中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体验的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孤独感体验与手机依赖的总分及三个维度(戒断性、突显性、强迫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中学生的孤独感程度越高,其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就越高,这个阶段的他们更多倾向于借助手机媒体跟他人进行联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有孤独感体验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这与刘红[12]等人研究一致。中学生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阶段,在处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中充满冲突,在学业、与父母关系、同伴关系上发生挫折时,内心委屈、迷茫、孤独,迫切需要能够理解他的人,而手机的虚拟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了中学生的需求,他们可以与陌生的网友述说自己的遭遇,可以在微博上尽情吐露心声,因此他们会用手机来排解或是回避孤独,从而对手机形成依赖。
————————
参考文献
[1] 楼锡锦,沈黎勇,林博峰.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研究报告——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9(2).
[2] KamibeppuK,Sugiura H.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friendships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2).
[3]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
[4] ParkWK.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college students.Korean Social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Study,2003(2).
[5] 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6] 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
[7] 刘平.孤独的评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8] 王正翔.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关系研究.苏州大学,2013.
[9] 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1).
[10] Dixit S,Shukla H,Bhagwat A,etal.A study to evaluat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of a medical college and associated hospital of central India.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officialpublication of Indian Association of Preventive & SocialMedicine,2010(2).
[11] 刘朝锋.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12]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
[作者:邱慧燕(1990-),女,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