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
〔关键词〕 留守幼儿;心理;生活;家庭
〔中图分类号〕 G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25—01
所谓“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3-6岁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农村留守幼儿成为了一个有别于正常幼儿的特殊群体,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特征,而且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也与其他幼儿有显著的区别,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这一特殊群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幼儿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幼儿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他们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成出现了问题,成为道德有问题的“问题幼儿”。
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和相处。一些留守幼儿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隔代扶养留守幼儿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幼儿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
“亲情饥渴”的困扰,严重影响着留守幼儿的教育。当前,留守幼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正常的家教、有效的监护,事实上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并由此产生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无法取代的“亲情饥渴”。
二、生活问题
留守幼儿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幼儿,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幼儿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幼儿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极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幼儿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幼儿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幼儿,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幼儿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幼儿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幼儿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地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也极大。
三、关爱问题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幼儿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幼儿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留守幼儿的教育不良,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因为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教育不良、学习动机不端或学习兴趣不浓,还因为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如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引起的亲情严重缺失,容易引起留守幼儿产生孤独、自卑、不合群等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特点又间接地影响着留守幼儿的行为,心理孤僻导致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强烈,最终使留守幼儿学习成绩受影响。?笙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