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念的省思与“美丽中国”的构建

2014-12-17 14:39张国顺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00
决策与信息 2014年36期
关键词:自然界自然马克思

张国顺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江苏南京 210000

“自然”概念的省思与“美丽中国”的构建

张国顺
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江苏南京 210000

对于“自然”概念不同维度的理解同时也就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实践关系的不同模式。重新找回“失落的自然”,摆脱“资本的逻辑”的控制,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自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开创性地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构建“美丽中国”,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审视“自然”概念的内涵,树立科学的“自然”理念,转变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一、“祛魅”的自然与“生态危机幽灵”的内在关联

生态思维方式的生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构始终都不能离开一个根本性的思考元点:何谓自然?不同的时代对于“自然”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巫魅——祛魅——复魅”的过程,同时也表征着人类的文明形态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直至当下普遍倡导的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正是在对自然的“祛魅”的理解中,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从“隐”到“显”,最终导致一个狰狞的“生态危机幽灵”向我们袭来。

在文明的早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有限,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自然的馈赠。此时的自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人们以各种原始的宗教仪式来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顺从。农耕文明时代的到来虽然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的改造力增强,但总体上自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人们也很容易把自然看成是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随着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推进和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与之相伴随的是,“自然”概念得以重塑,自然被赋予新的内涵,也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型模式。以“工具理性”对待自然的态度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主客二分模式造成了两重性的后果:一方面,人类的科技水平得以迅猛发展,物质文明空前繁荣,而另一方面,它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处于严重对立的境地,“生态危机幽灵”也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反省“自然”的真谛是什么,我们究竟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自然?

二、“自然”概念的真蕴与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在哪里?这首先要充分把握和认识“自然”概念的真正内涵。

承认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历史前提和根源是马克思科学“自然”概念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不仅自然是现实的,人也是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p161)

马克思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2](p405),“人化的自然界”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重心。正如施密特所说:“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从一开始同其他种种自然观区别开来的东西,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3](p2)奠基于历史性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和实践概念得以融会贯通,人的活动方式与自然关系的逻辑主线得以凸显,从而第一次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辩证地统一起来。

有机融合“社会历史性”与“自然根源性”的马克思“自然”概念生态意蕴显而易见。人与自然不可能处在绝对对立的关系中,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然而。由于“资本的逻辑”,自然被蔑视了。“资本的逻辑”必然会导致“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马克思以“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来表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只有对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根本的制度性变革,消除“资本的逻辑”的统治,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正如恩格斯所说:“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p385)

三、“美丽中国”构建的路径选择

科学理解自然概念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们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总体来说,“美丽中国”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告诉我们,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对待自然的态度,从观念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式,实现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加速走向节约、循环、低碳的新的发展方式。

再次,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过度消费加紧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掠夺式开发。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积极倡导适度的、环保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

最后,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具体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如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的全方位参与,以绿色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 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猜你喜欢
自然界自然马克思
马克思像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