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对策是一对矛盾,自古以来,有“政策”就有“对策”。在过去的封建社会,“政策”与“对策”交锋,多以前者失败告终,就是皇帝老爷亲自制定政策,也未必是“对策”的对手。
明朝万历年间,宫里的珠宝首饰被宫里人藏进大粪车里弄到西海子市场出售,宫里有啥,市场就有啥。万历皇帝知道后,制定了八项政策:一是看。看推粪车内侍的眼神正不正。可没想到,偷东西的人比不偷的人眼神还正,心里硬气着呢!无论怎么偷,都理直气壮。二是查。查宫里人祖宗三代是否根红苗正。可越是出身好的,越是见珠宝眼红。三是盘。就是把宫里的玩艺儿一件件点好,登记造册。可那些人先用粪车把假的运进来,放在那里,真的进了粪车,运走了。四是加税,让摊主赚不上钱,可人家立马儿加价了,原来卖十两的珠宝,这会儿卖二百两了,照样有人买;五是严厉惩处,抓到了杀头。可太监早就去了那东西,啥都不在乎,死就死了,不死就赚了,还是干。六是教育,进行爱国爱君爱惜自己的教育。可他们不爱大明朝,也不爱皇帝,更不爱惜自己,反正破罐子破摔。七是缩短市场开张时间,把初二、十二、二十二改为十二一天。可开一天就变成了日市加夜市,一天一夜连轴转,夜市交易更好。八是想取消内市。可臣子们说,你取消了内市,东西就流到民间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更可惜。万历皇帝的“政策”被“对策”一一化解了,他没招了,哭了,最后就不管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今天的“政策”贯彻执行比过去要好得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政策被对策化解的情况仍然存在。通常是有利的“政策”就落实,没利的“政策”就用“宫里人”的办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准上五星级酒店宴请,那就把内部食堂装修成五星级,用矿泉水瓶装茅台,请五星级酒店的大厨来做菜。要求压缩公车消费,那就减掉几辆旧车,增发交通费,一个处级官员一个月发数千元,而且公车照坐。规定评职称要发表论文,那就用“版面费”买论文。要求投票公选干部,那就到处拉票贿选。要求登记官员住房,那就把房子转到“外人”名下。如此这般,你有矛,他有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多少招尽管使,他该怎么搞还怎么搞,再好的政策,最后也不了了之。
这绝非危言耸听,当今好多政策都败在对策上。政策失败后,存在的问题迅速滋长蔓延,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我们出台了许多环境保护的文件,规定了许多“不准”,也搞了检查和处罚,但收效甚微,“越治越污”的情况十分突出。又比如打击假冒伪劣,我们出台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公布了商标保护措施,组织了“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可假冒伪劣产品仍然满天飞,“李逵”被“李鬼”弄得没了脾气。又如惩治腐败,什么财产申报呀、群众举报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呀、官员家属办班呀等,好多招数都用了,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地下的腐败仍然暗潮汹涌。
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没辙了呢?也不尽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政策是非常神圣、极具权威的,政策是真正的法规,不能变通、不容许走样。大到政府的施政方针,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只要有政策出台,“下面”就会认真地按照政策规定办,而不会“遇到红灯绕道走”。这种政策意识的形成,原因很多,有教育问题、公民素质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等诸多原因,但重要的一条,还是法制建设见到了成效,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制化社会里,政策的落实是畅通无阻的,再好的对策也没有市场。一个社会法制建设的进程,透过政策与对策的相互博弈,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凡是封建的、落后的社会,都是对策走俏的社会;凡是进步的、文明的社会,必是政策能落到实处的社会。政策的落实不是孤立的,必须有法制建设作坚实基础和强大后盾。否则,再好的政策也治不了“大粪车”。
政策为何治不了“大粪车”
文_许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