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若干问题探讨

2014-12-16 00:56盛佩服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集约节约土地利用

盛佩服

摘 要: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对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疏理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2801

0 引言

当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因滥占耕地的经济增长思路,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地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片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粗放用地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运行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在最近不到10年的时间内,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为了促进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创新与深化。有鉴于此,中央领导曾多次强调,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此,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拟对国内外相关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1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来源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他认为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中。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在此形势下,目前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有待于疏理,其所投入资本、技术和劳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土地利用集约边界是指对土地投入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达到经济报酬递减点时,此时土地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产出的点。土地集约利用可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按照生产要素投入构成差异,我国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均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2 国外研究进展情况

从早期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又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类,分区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又分为城市和农村等类型。一般把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技术和劳动投入量看作是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E.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勒·柯布西埃(LeCoubusier)的“集中城市”理论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分地类节约和集约及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又分为城镇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农村居民点评价指标体系和交通运输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等类型。那时的土地集约主要从分地类和分区域两种方法入手。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随着社会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的加入,城市地理学的崛起为城市和区域规划开拓了新的视野和途径,使城市规划理念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3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上涨,中国用地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的农用地98.53亿亩,建设用地4.96亿亩,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未利用地39.11亿亩。农用地中,建设占用农用地466.8万亩,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在2008年度新增建设用地548.2万亩中,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87.4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7.4万亩,生态退耕11.4万亩,此外,灾毁耕地有37.2万亩,耕地合计减少373.4万亩。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些不合法现象严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虽然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数据仍显示出,中国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耕地,修建临时性建筑和永久性建筑之年增多。从城市发展看,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影响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实际效果当前,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休闲农业等,不顾三令五申和法律法规,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粗放利用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地区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监管机制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大。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用地的不良习惯,宝贵的土地资源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及时利用,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跟踪监督还不够。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力度不够到位。

4 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共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与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保持一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要反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共性,一些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市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的建设过分强调规模。二评价指标体系应与不同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各个层次的空间范围相对应。

(2)通过区域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整个区域综合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作为评价对象,如:可通过对评

价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确定评价因

子。再往下分,对于一个区域的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情况的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土地集约侧重从区域整体用地布局、用地结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以及土地利用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土地总体的使用效率和潜力。

5 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

整合用地资源,要树立长远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转变土地管理的职能和方式,优化利用结构。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集约用地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项目坚决不予供地,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土地出让的各项规定,要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严格监督建设用地项目规划预审和审批关,有些地区工业用地除生产及辅助设施用地外,由于过去节约土地资源的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必须要从源头上阻断浪费土地行为的发生。其他建设用地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做好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的衔接。

(1)严格审核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投资期限等指标。在落实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制度基础上,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的跟踪管理。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有关要求,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并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同时,还对所有新供地项目实行跟踪管理。

(2)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土地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展,是国脉所系、民生所依。推进集约节约用地。

6 结束语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并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全力支持土地保障发展,为促进我国发展与保护的和谐进一步发挥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人与地的和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5):1-5.

[2]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85-95.

[3]刘力,邱道持,粟辉,曹蕾.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887-890.

[4]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06).

[5]谢仁寿,李师.广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公共政策选择[J].岭南学刊,2009,(03).

[6]杨子生.试论土地利用学[J].中国农学通报,2009,(01).

[7]林明珠,刘军伟.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8]张良悦.美国的土地发展权与农地保护——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保护的一种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8,(07).

[9]王志成,陈银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定量分析模型的改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3).

[10]冯方回,尹华.世界人口最新发展趋势[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06).

猜你喜欢
集约节约土地利用
节约
节约
节约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