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塑企业:距“身份合法化”还有多远

2014-12-16 06:37:56卓创资讯张秀娟
资源再生 2014年9期
关键词:废塑料办证证件

文/ 卓创资讯 张秀娟

近几年,废塑料市场整治雷厉风行,行业规范迫在眉睫。而生产许可证、进口资质证等各种达标证件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毫无疑问,在环境保护的大气候下,各项“证件”成为废塑料企业从业者阳光下合法经营的有效凭证和可靠保障。而对于废塑料厂家而言,以往较低的准入门槛决定了业内杂相乱生、良莠不齐,多数企业皆为“黑户”。从某种程度上说,环评证作为废塑料企业最基本的“身份证”,目前,在市场的普及率却较低。究其原因,是什么阻碍了该行业“合法化”的脚步?市场对环评证的认知有多少?伸发开去,在市场整顿的浪潮中,环评证如何才能成为废塑料企业的“保护伞”?为此,笔者展开了深入调研。

解读环评的内涵

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简称,它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其在审核过程中,要对相关项目的基本情况做记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废气、废水、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生产材料的易燃易爆等方面)做出分析,并在如何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等方面做出详尽阐述,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防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从源头预防出现污染和生态问题。

对废塑料厂家而言,环评证存在的意义较大。据笔者了解,拥有环评证者,方有资格从事废塑料加工生产,进口料厂家才有资格申请进口批文资质。可以说,环评证是废塑料企业的身份证,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及行业规范起到重要作用。

调研样本的选择

针对环评证在市场中的表现,据笔者初步调研的数据显示,因进口料的厂家规模相对较大,加之在进口过程中需借助各种证件来过关斩将,所以进口料厂家对环评证的认知及接受程度均高于纯国产料经营的厂家,同时带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对环评证的认知程度远远高于北方地区。从厂家规模来看,一般情况下,月产量超过600 吨的厂家证件相对齐全,而月产量不足100 吨的厂家则缺乏办证能力,或者不符合办证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基于此,这次样本的选择呈现如下特点,如表1 所示。

表1 调研样本选择的特点

调研备忘录之部分市场表现

从市场方面来看,各地市场表现大同小异,笔者从调研样本中随机选取了三个市场,了解从业者对环评证等证件的办理状况,如表2 所示。

表2 部分市场调研状况

剖析调研备忘录之厂家心态

笔者汇总所调研的50 家样本后发现,样本厂家对环评证的认知呈现如下特点:

华北地区调研结果显示:90% 的从业者认为,办证是未来经营的趋势,但由于目前利润较低,办证成本代价较高,因此在短期还没有办证的意向。其中文安市场毛料、破碎料厂家基本入园,园外颗粒厂要求有消烟设备尚可允许生产,故短期内,该地办证的需求较小。在费用方面,70% 的从业者认为,花10万元左右去办环评证尚可接受,超过10万元就要慎重考虑了(当地市场价为15万~20万,根据企业规模会有所调整),因此对于中小型厂家而言,费用的阻力较大。

华东与华南市场进口料的厂家较多,对于环评证的看法相对一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费用方面。90%以上的厂家认为办证费用较高。据笔者了解,当地环评证办理的费用在20万~25万(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多有不同),这对诸多废塑料企业而言,仍是“得不偿失”。故办证成本高是最为诟病的问题,也是厂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2.审批方面。政策“一刀切”的乱相凸显,95% 的厂家反映审批较严。环保整顿风声鹤唳,环评审核得较为严格,听闻部分市场新环评证的审核率不足10%,新证件发放多是前期环评的续期。

3.意向方面。政府“寻租”加重了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例如,部分市场相关部门要求指定设备。据了解,因对政策不稳定性的担忧,以及对办证附加条件的质疑,85% 的厂家认为,目前在整顿大背景下,即便办证,也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暂无办证的意向。此外,20% 的厂家办证意向尚可,但政府审批的手续繁琐,无奈只能采取挂靠大厂或用其他名目申请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

4.从业者的心声。在调研过程中,多数厂家表示,目前行情低迷,在环保整顿的压力下,办理证件的难度较大,办理必然给当地执法机构留有资料,会给后期生产带来困扰,因此多数厂家表示,在不扰民的前提下,进行暗中生产,暂无办证意向。

5.官方的尴尬。在调研的过程中,面对废塑料企业提出的各项质疑,笔者对个别市场的环保部门进行了采访。他们对废塑料循环再生的必要性表示肯定,认为废物回收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在目前自上而下环保严查的大背景下,环评证的审批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严格要求,则厂家无力承担;放松要求,则环保不过关。此外,该行业以往的无序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使得废塑企业大多成为环保部门严格查处的对象,废塑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艰巨,这些遗留问题若不能得到根除,则通过环评证的标准来推动废塑料行业绿色发展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来自行业的声音

环评监测的实施,是经济建设实现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它既为制定防治污染对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规模发展指明了方向,并能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再生塑料行业而言,环评证的执行,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多方参与和支持,方可顺利展开。

1.政策引导。再生塑料行业要走向规范化、合法化,厂家通过各种证件来验明正身是较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作为从业人员,按照市场规范要求来办理从业证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了减少从业者的顾虑,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出台再生塑料准入门槛等利好政策的基础上,赋予该行业的相关证件以同等效力,以确保政策持久有效。

2.渠道疏通。各地环评证的标准不一、资金投入巨大,且对具体可操作性均存在疑问,加之厂家效益不稳,也是当下再生行业办证的最大阻力,导致众多再生塑料业者对环评等相关证件的办理并不重视,部分业者甚至存有抵制情绪。与此同时,证件办理的手续流程过于繁琐,相关部门对业者支付能力的高估也加大了证件办理的阻力。因此,合理疏通市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

3.多方合作。前面提及,作为一个政策导向型行业,环评证(包括其他证)的实施,除了需要当地相关部门费用“瘦身”及确定性政策引导外,废塑料企业还可借助行业协会或其他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实现集中办证。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可加大对政策确定性方面的谈判资本。

4.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遏制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规定,盲目投资和违规建设的势头。加强评价队伍监管,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避开相关“寻租”行为。比如,在每两年一次定期考核的工作基础上,增加每年1~2 次的集中抽查,加大环评持证单位的日常监管力度,严格环评单位资质的准入条件,细化考核指标和处罚措施。

5.加强公众参与。发动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以听证和座谈等多种形式参与,既可消除公众对废旧行业的误解,也可弥补监管的不足。

综上所述,行业问题在短期内积弱难返,目前,废塑料企业环评证的办理受阻,环评“保护伞”的功能遭到质疑,废塑料企业合法化和规范化之路任重道远。但会诊环境等方面深层的历史遗留问题,并积极地推进行业变革正逢其时,与此同时,政府、相关协会及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引导行业“弃暗投明”,早日走上规范化之路。

猜你喜欢
废塑料办证证件
废塑料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3:22
观山海
因应聘证件引发的劳动纠纷
学院成功举办2017年伊朗出入境证件识别培训班
废塑料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废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前景浅析
100%
中华儿女(2015年10期)2015-06-22 14:50:36
武松打虎
废塑料热解聚乙烯蜡的羧基化改性和表征
应用化工(2014年7期)2014-08-09 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