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你能看到什么?

2014-12-15 16:51刘霄
廉政瞭望 2014年12期
关键词:锦江区小东马路

刘霄

“你从来都没有来过这么黑的地方吧,感觉怎么样?”11月19日,广阔的黑暗里,小东的声音格外清晰,指引着3名体验者,缓慢地走过“杜甫草堂”、“宽窄巷子”、“菜市场”、“超市”等设置场景。

黑暗里,你会如此信任一个盲人,并需要他。而且,不管是官员老板,还是普通职员,在黑暗中都回到了同一种状态。导赏员小东说:“黑暗让人们重回了平等。”

这是坐落于成都锦江区的“黑暗中的对话”体验馆,全中国的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体验者们在盲人导赏员的带领下,身处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一人拿一根拐杖,像盲人那样行走,进行一次特殊的征途。

过去的一年里,“黑暗中的对话”体验馆已经接待了1万多名体验者,“黑暗中对话”(中国)项目培训了500多名残障人士,接纳了10多名视障人士就业。

在黑暗中化解多年疙瘩

小东每天的工作,就是带领不同的人穿梭于黑暗中,体验这种他已经习以为常了20多年的生活。 他发现,刚一进入黑暗,人们的表现各有不同。有人中规中矩,甚至不敢迈出一步;有的格外亢奋,急着要去黑暗深处;也有人几乎不能呼吸,大叫或哭泣着跑了出去。

小东会让体验者在黑暗里完成一些任务,比如通过水流的声音找到吊桥,交叉提问算数问题和情感问题,角色互换,用手去触摸周围的实体,并猜出这个空间是超市亦或菜市场。

行程过半,小东让体验者停住,问大家:“黑暗里怎么过马路?”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韩、香港的道路红绿灯处,都有对盲人发出的“滴滴”的提示声,而中国内地的城市却鲜有这样的马路设施。小东说,成都市内的马路有两处设有盲人提示音,一处在八宝街,一处在机场路附近。

体验者也尝试了一次摸黑过马路,没有提示音,你只能用拐杖去试探前方有没有障碍物,直到摸出了前

方的庞然大物竟是一辆小汽车,才察觉自己已经到了马路正中央。

黑暗旅行的最后一站,是宽窄巷子的酒吧,大家坐在沙发上,总结着黑暗带给人的另类体验。这些答案

中,有直观浅层的感受,如“我感同身受了盲人的不易”,“原来我在黑暗里依旧能活得下去”,也有一些更特别的答案,让小东头脑为之一振,如“黑暗对我是一种保护,一种隔离”,“在黑暗里独处,让我更加平静,更加勇于面对自己”。

体验馆里的工作人员中,有12名是视障人士,如果你去拜访,会发现前台接待、市场推广等岗位,都有视障人士在担任。

“黑暗中的对话”的另一项目——成都“黑暗中的咖啡”也是大陆的第一家。这家咖啡馆的工作人员里,有三名视障人士,两名聋哑人士。

“黑咖”分为光区和暗区,后者即没有光线的体验区。当体验者跟随盲人导赏员进行黑暗旅行后,停下来喝杯咖啡,在黑暗里聊天,你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黑咖”店长回忆,曾有几个密友在暗区走完后,坐在黑暗里聊天,聊着聊着都落了泪,她们谈起了多年未碰的话题,解开了过去彼此存在的疙瘩。

成都的国企高管蒋敏丽,是“黑咖”开业后的第一批体验者之一,在她看来,黑暗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放下一切标识、身份、判断,回归自我,重新审视他人和自己。

“政府给力”的民生项目

“黑暗中的对話”起源于德国,是1988年就建立的全球性社会企业,已经先后在38个国家落户,并在全球开设了14个体验馆,将“通过公众在全黑环境下关闭视觉的体验,消除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并为盲人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当作其使命。

社会企业,这个颇为新鲜的概念,指的是那些重视企业的社会价值多于自身盈利的企业。

“黑暗中的对话”(中国)创始人蔡史印,本是一名曾在多家大型外企任职的高管,因为一次去美国亚特兰大的旅行,她走入了当地“黑暗中对话”体验馆。

这一趟下来,蔡史印感受到了黑暗带给人的可能性。她相信,那些参加过黑暗中对话体验的人们,会重新看待强弱和优劣。他们会意识到在黑暗环境中,乃至在这个缺少人情味的社会中,周围的人对自己的重要性。

“黑暗中的对话”初进中国都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首先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开展。而之所以将永久性体验馆建在成都,与政府的扶持、公益力量在成都的活跃有分不开的关系。

有关人士介绍,“黑暗中的对话”体验馆去年9月开业时,四川省残联理事长和锦江区区长还曾出席。体验馆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原锦江区残联的办公场所,“是不用缴租金的”。这个项目还被纳入锦江区的十大民生工程,被认为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尝试。而“黑暗中的咖啡”,则是中国残联确定的“加强和创新残联组织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区”。

小东介绍,体验馆的体验者多是学校学生、企业职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锦江区政府还提倡辖区内公务员集体去参与体验。

据了解,目前,“黑暗中的对话”门票收入一部分用来维持企业生存,一部分则用于承担社会服务功能,比如残障人士技能的培训等。

在黑暗里重拾平等

小东说,“黑暗中对话”项目的视障工作人员的现状,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中国大陆视障者的缩影。

11岁时,小东因视网膜脱落和白内障而失明,上完盲校后,他做了10年的按摩师。由于是后天失明,他常常被自己对色彩的记忆拉回到过去。

距自己拥有正常视力已过去20多年。小东虽然看不见了,但依然能感到时代在前行。

回家的路,永远是那一条,即使城市在飞速前进,他说自己永远都不会迷路。从80年代的成都到如今的成都,坐公交车的感觉全然不同,他说坐垫的质地,车流状况变化很大。他能感受到20年来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也能感受到雾霾窜入鼻孔的气息。

视障人士很少出远门,“没有了视力,能观看什么呢?”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三亚,虽然看不见海浪,但他觉得自己眼前有一片微光,雄浑壮阔。“视觉被关闭了,但感受力依然健全。”

以前,视障人士要立足,大多选择了做盲人按摩师。去年9月,“黑暗中的对话”于成都开馆,小东寻到了新的从业可能性。

他一天最多要接4个团,每个团要带七八十分钟,工作新鲜有趣,尽管时间长了,也会感觉到重复和疲惫,但这份工作让他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阀门。他所需要的不只是一种职业满足感,更多的是与他人信息的互换,与多元社会的直接接触。

“黑暗中对话”项目的市场推广婉倩,也是一名视障人士。她曾登上“中国梦之声”的舞台,与陶喆共同表演。她说,这个项目无区别地接纳视障者,让他们从事可以从事的职业。“黑暗中对话”项目中的网络IT,销售,员工内训,都由部分残障员工担任。每年还有几个出国学习的机会提供给残障员工。

让公众在黑暗里对话和穿行,在这些残障人士眼里,创造了两个维度的平等:体验者之间的平等,视障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平等。正如毕飞宇创作小说《推拿》的初衷:在黑暗里,盲人才是一个明眼人,才能把我们从黑暗带入光明。

猜你喜欢
锦江区小东马路
成都市锦江区:从“心”出发 开展“六锦”社保服务
陈历章对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人来车往的马路
洗澡
妈妈的爱
人夏
为啥总挨骂
过马路
香蕉皮的家
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