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新闻的温度

2014-12-15 13:28贾龙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王君情感老师

贾龙弟

新闻在初中教材中的篇目很少,特别是狭义的新闻,人教版教材中只有《新闻两则》一篇。从公开的语文刊物和网络信息来看,大家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讨论得较多,以此为公开课的也多。在众多的教学实录中,王君老师的课例①可谓独树一帜。仔细研读,获益良多,现结合初中新闻教学的现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新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共性知识,轻个性魅力

“研讨与练习”往往是编者意图的体现,人教版课文后面设置了三个练习,分别是“新闻的叙事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语言的品析”,前两题都是新闻的文体知识,对于语言的品析,两个小题中的第一题立足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第二题立足于新闻语言的感情色彩,可以说囊括了新闻语言的特点。但是,我们发现,除了一个小题涉及作者的情感色彩外,其他的都是读新闻的共性知识。在这样的编者意图下,人们一提起新闻教学,就是教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教新闻叙事的六个要素、教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新闻的教学也无非就是这些共性知识,除此之外,好像没什么可教的。事实上,从已有的一些教学实录和设计来看,我们的教学基本围绕这些共性知识展开的,教给学生运用这些文体的共性知识去解剖一篇篇活生生的新闻的方法。如此,新闻教学变得千篇一律,变得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久之,学生自然觉得“新闻看起来没啥意思”。

当然,因为初中阶段只有这一篇新闻,对于初识新闻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练习设置,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读新闻需要掌握一些新闻的基础知识,但是,如果从阅读新闻的长远来看,仅仅教这些共性的新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永远感受不到新闻的个性魅力,读不出不同新闻的独特味道。

其实,真正吸引读者的是新闻的个性。新闻要真实,要尊重客观事实,这没错。但是,同一个新闻材料,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出来是完全两样的内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王维佳所言:“因为带着不同的知识视野,记者会从不同角度进入这个故事。每一个角度都是真实的,都符合新闻真实和规律的原则,但这些角度的社会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②正因为如此,教新闻光教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闻不是简单的学科。作为一个新闻人,其知识体系应该是放在大历史的环境中的,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规则、原则、定理和采写编评上的知识体系”③。只有知识阅历丰富,对社会和历史有独到理解的记者,才能对新闻现象理解透彻,写出好的新闻,因此,王维佳博士认为要“从规律的新闻学变成视野的新闻学。”④只有个性的才是丰富的,只有丰富的才是魅力的,只有魅力的才是吸引读者的。

(二)重客观再现,轻情感温度

新闻报道需要真实客观,这是新闻的灵魂。但是,很多老师却误认为,既然是新闻材料要客观呈现,那么新闻的作者最好保持“零度情感”,情感因素越少介入,新闻事件就越客观。基于这一点,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学新闻就是教学生读新闻中客观信息的方法,新闻的教学,与情感无关。

再来看课标,整个2011年版新课标对新闻的描述只有一处,是“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即初中阶段)“阅读”中的条目:“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把新闻和说明性文章并举,主要是基于它们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客观真实信息的载体,对于这些信息载体类实用文本,课标的“目标与内容”定位在“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⑤基于课标的要求,我们大多数教师会仅仅把新闻作为训练学生筛选和把握文本信息的材料,大多会教给学生掌握获取新闻中的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读新闻中的客观信息的能力。

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情感倾向性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吗?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法拉奇说过,“我不是一个解剖学家型或冷眼旁观型的记者。我是带着千百种愤怒感情和千百个问题去采访的”。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也说:“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常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的描述,还不足以充分表达出感情,也不能满足读者感情上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读者和记者一样地动感情,在必要时就需要用蕴含哲理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可见,凡是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具有一架客观记录的摄像机,还必须拥有一颗富有情感温度的心。更何况,所谓的“客观报道”原则,由于种种原因,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往往是不能完全做到的,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新闻作者的感情和意见必然要渗入他对事实和事件的看法。

总之,新闻教学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师对新闻的这一文体的认识误区——对新闻的共性和个性关系,客观性和情感性关系的认识误区。由此,我们的新闻教学变成了情感的荒漠,个性的桎梏,毫无绿意生机可言。因此,我们有必要读读王君老师这个充满情感温度的新闻教学课例,相信对于新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有启发。

二、一堂有情感温度的新闻教学课

王君老师的这一堂新闻教学课既基于新闻的共性知识,又赋予了课堂以浓浓的情感温度。上课伊始,王老师针对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说当然似乎比新闻更好看”的观念,引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新闻的个性魅力,感受新闻的情感温度。针对这一目标,王老师选择了哪些教学内容呢?我们以下图加以表示:

从图我们可以看到,王君老师紧紧围绕“读出‘这一篇新闻独特的味道”进行教学,立足文本的言语形式,所有教学内容的选择皆指向此核心,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促成学生情感的体验,感受新闻的情感温度。具体选点赏析如下:

(一)不仅仅是一个背景介绍

关于新闻的背景,一般的老师要么直接出示事先准备的投影,让学生熟悉了解,要么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介绍补充,在这些教师的眼中,新闻的背景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无需修饰,只需客观呈现即可。但是,王君老师没有这么做,她别出心裁,激活了原本尘封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其情感的意味,试看投影的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伟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整个投影纵观古今,句式齐整,节奏感强,气势磅礴,和这则新闻的风格是如此相近,真似“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成的。在教学方法上,王君老师先“请一生动情朗读” ,“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诵读第二部分”,如此适合朗读的背景文字,如此声情并茂的精彩朗读,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新闻的写作背景,更把学生带入了那个激动人心、豪情满怀的渡江现场,真正起到了“热身”的效果。情感是新闻的一种潜在魅力,作为新闻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魅力,才会爱上读新闻。朗读这段精心设计的背景,师生的情感体验无疑会被唤起,新闻的个性无疑得以彰显,王君老师在这个小小的背景介绍中也是用心做足了文章,使之成为了一个含情的背景介绍。

(二)不仅仅是准确简明的语言

新闻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这是我们的共识,我们也不可否认。我们很多教师也是以此为标准引导学生品味新闻语言的。正如在本课例中,王君老师通过对“歼灭”和“击溃”、“封锁”和“切断”的比较,幽默风趣地指出“主席选择动词并非只靠激情,而是字字斟酌词词小心的。”

但是,新闻的语言不仅仅是准确简明这么简单。不同的新闻作者赋予了新闻以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这可是吸引读者的语言焦点。

1.枪声似的动词

动词具有较强的描摹功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能生动表现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王君老师投影了一些动词句: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这些动词句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来的,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句子都是短句,句子之间用的是逗号,其设计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让学生在几乎没有什么停顿的、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的朗读中,有一种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的顺畅感,体验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威猛,充分感受动词在准确之外的非凡表现力。王君老师“先请一学生朗读,铿锵有力”,“然后全体朗读,气壮长河”,一连串强有力的动词,一句句冲破一切封锁的短句,犹如一声声平平仄仄的枪声,眼前仿佛浮现出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不可阻挡的战斗场景,以致“所有的男儿都会在朗读中热血沸腾,然后产生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

2.“文言典雅”之外的

关于这篇文章的文言用词特点,很多教师都会通过“诸县”“业已”等来说明运用文言词语准确简明典雅的特点,但是仅此而已,为什么要这么用?有没有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在里边?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王君老师把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下面是师生的一段对话:

生:不好!“诸”和“业已”都是文言词语,显得毛主席很有文化。(众笑)

师:林之秋语言很直白,但说到了关键处。小林同志也爱文言,随笔全是文言体,当然是毛泽东的知音。毛主席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于他和曹操一样都是能够横槊赋诗的大才子。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毛泽东: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啊!当我们读出了新闻的文字魅力,新闻真的很迷人不是?

个性化的语言来自个性化的作者,学生在指出“显得毛主席很有文化”之后,王君老师并没有止步,而是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缘由:“毛主席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于他和曹操一样都是能够横槊赋诗的大才子。”作者是一个用“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的新闻作者。我们读出的是文字背后站立着的伟大的人——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一个濡染古典文学的诗人,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的伟大时刻,用语必然“斩截有力”,不容“拖沓”无力。有情之人为有情之文,这就是“这一篇”新闻的文字魅力,这就是在“典雅”之外的情感温度。

3.不可忽视的修饰语

修饰语是比较让人忽视的一些词语,和说明性文体一样,对新闻中的一些修饰语的品赏,教师大多从准确客观、不夸大事实的角度入手,比如限制性词语、程度性词语、数量性词语等等。但是,新闻的客观性与情感倾向性并不矛盾,作为新闻,作者在写作中的情感并不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而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基础之上。因此,新闻语言既要注重准确客观不虚构夸张,又要做到有情感的温度。请看王君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读出这些修饰语的情感温度的:

生:我选第二句。“所有”从数量上进行了限制,我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特别是领导人的运筹帷幄。(原句: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师:有才!两个成语都用得很好。一切都在人民解放军的掌控之中!

生:“同日同时”在时间上表述上非常准确。(原句: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师:仅仅是准确吗?还读出了什么——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役。

生:两军互相呼应,东西相合,气势宏伟,有一种自豪感。

师:众志成城啊!

……

生:“一切抵抗之敌”的“一切”也很尽兴,写出了战争的顺利成果的巨大。(原句: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请注意加点的语句,学生不仅读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还读出了这些修饰语背后的情感温度,“所向披靡”“运筹帷幄”“掌控”“气势宏伟”“自豪感”“众志成城”等评点有力地表现出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胆识、非凡的革命气魄和我军排山倒海的渡江军威。有意思的是,当学生还仅仅从“准确”来品析“同日同时”时,教师智慧的深入引导:“仅仅是准确吗?还读出了什么——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役。”虽然我不在现场,但是我能想得到王君老师对“仅仅”和“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役”的有意强调,其意图很清楚——读出词语的情感温度,接下来学生精彩的回答印证了我们的想象。

除了修饰语,数字的情感意义也很明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出了“1000余华里”背后“给人感觉战线特别长,人民解放军特威风。”以及“毛主席拥有一颗中国心”的情感意味。

4.不仅仅是一个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不仅仅是起到一个指代的作用,还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因此,作者在选择人称代词的时候不是随意的,而是刻意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语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代词运用的制约作用”⑥。王君老师鼓励学生去“寻宝”,学生兴奋地找到了这个词,就是“我”,这是一个怎样的词呢?正如王君老师给学生提示的“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这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倾向的词,正如一个学生所言:“我每一次读到这些‘我的时候都会热血沸腾”。

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为什么竟具有如此强大的情感魅力呢?

这显然与“语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战争必分“敌我”,战争必得树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何况在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势如破竹,捷报频传的战争形势下,一个个“我”字,作为全军统帅的毛主席自然说得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如此豪情自然得在朗读中得以体会。王君老师投影了含“我”的句子: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全班齐声朗读,气势恢宏,群情激昂,那情感的热度满溢课堂。

这个代词的情感意味,就是毛主席反复地用“我”,甚至在不需要指代的地方也要使用这个词真正原因。

(三)读出新闻背后有温度的人

在学生为这个“我”热血沸腾的时候,王君老师顺势提问:“这个‘我是谁?”,引导学生读出新闻背后的“这个人”。为了在广阔的文本视野中认识“这个人”,王君老师又利用文本互文性特点,引入并朗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体会作者文字中的豪迈之情,读出新闻背后极具个性魅力的“这个人”。“风格即人”,它是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伟大的新闻背后站立着伟大的人。以文看人,由人观文,在人文融合中,我们读懂新闻背后的人和情怀,就这样被文被人深深的征服。

新闻是一个社会的眼睛和良心,新闻的温度是新闻的生命。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做有温度的新闻,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应有追求。美国名记者朱尔斯·洛在介绍其写作经验时说,记者处理的“不单是事实和细节材料,而是事实材料中的微妙之处,情绪和感情。” “伟大的新闻的底座是伟大的情怀。”王君老师的话一语中的。基于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只有真正读出了新闻蕴涵的“伟大情怀”,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伟大的新闻”。

当然,新闻的情感倾向性都必须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并不是随意的。但是,无论如何,新闻的教学不能降格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因为情感是新闻的一种潜在魅力,没有了情感,新闻教学必将黯然失色。在现实的初中新闻教学语境下,我想,这就是王君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

参考文献

①见青春之语文:王君教育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41562123

②③④http://www.haijiangzx.com/weekly/69/wh01.html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王维佳《新闻人的视野、知识与价值观》

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15页。

⑥刘凤玲,邱冬梅:《修辞学与语文教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7页。

[作者通联:浙江平湖市黄姑中学]

猜你喜欢
王君情感老师
Color-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channel fusion and spherical diffraction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