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经典美文】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品读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中的上品。文章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文章开头结尾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主体部分描绘了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作者抓住北方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逐一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向读者展示了秋院感秋、秋槐缀秋、秋蝉啼秋、秋雨叹秋、秋果盛秋这五幅图画。文章在叙写中间以抒情、议论,酣畅淋漓地赞颂了北国之秋的美好清新。
作者善于将自己忧郁、孤独的心境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秋境、秋姿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将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对“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而“悲凉”则更多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秋之“清”“静”是大多数作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
总之,这篇散文略于写景而重在抒写感受,文章读来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厚重感。
【仿写佳作】
冬之一日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年级 程小明
似乎就是在昨天,我们还没有丝毫感觉出冬天的寒意,依旧是薄薄的外套,依旧是手上不离冷饮,依旧是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地打着篮球……然而一觉醒来的这个清晨,一切似乎都变了,天似乎真的发了威,让人们尝到了冬天的滋味。于是我很不情愿地从暖和的被窝里爬出来,无可奈何地从家里的衣柜中翻出了厚厚的棉衣穿上,并且用自己所剩无几的信念与寒冷抗争着,满脑子都在想着四个字“快迟到了”,然后洗脸刷牙吃饭出发一气呵成。
走在室外的路上,真的要忍不住笑出声来——昨天还薄衣单衫同学一个个都裹得像个粽子,只露出一双眼睛。彼此打个招呼也只能含含糊糊地吐出几个字,然后就从嘴边吐出一团隐隐约约的雾气,化作须臾的幻境。“这怕是有零下好几度了吧。”我心中默默地想着,然后加快了步伐朝着教室跑去。
走进教室,寒冷的感觉被渐渐稀释,大概是因为教室里人多的缘故。冬天里,“人多力量大”这句俗语被我们演化成了“人多热量大”。比较在外面活动的寒冷,我们现在则更愿意待在教室里看书、作业。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教室让我们有了一个温暖的依靠,让我们可以把寒冷消融在学习中,让我们差不多都有了一种近乎“刻苦”的状态。
这样被动的“刻苦学习”,让我们很快完成了以前难以完成的一天的学习任务——这该是寒冷带来的“副作用”吧?
晚自习也在教室里上。我总喜欢在课桌上冲上一杯热的咖啡,这样,累了的时候喝上一口,既可以提精神,又可以暖暖身子。眼看着一摞摞作业被坚决果断地消灭掉,真的有一种愈战愈勇的感觉。写完了,便趴在桌子上假寐一会儿,权当是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几个小时的晚自习便这么过去了,然后便是慢悠悠地收拾书包。
我总是喜欢最后一个离开,关掉教室里的灯,锁好门。下楼时,静悄悄的脚步声在漆黑一片的楼道中回荡,心中便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充实感。走在回家的路上,身上还残留着教室里汲取的暖意,耳机里大声放着五月天的《倔强》,听着阿信那充满力量的声音便不再感到害怕和寒冷。有时披着月光,有时迎着风雨,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几首歌的距离,这倒成了我的一种享受。
回到家中,先吃上一点妈妈准备好了的热的东西,然后写一会儿作业,便洗洗漱漱,准备私会周公去。没想到天竟冷到了这种程度——连被子都冷得我直打颤。我一个劲儿地埋怨着,不知不觉,被子暖和了,然后我整个人也暖和了。让我很觉得奇怪的是:到底是我暖了被子,还是被子暖了我?
这样的一个让人爱又让人怨的冬天,我说不清是该让它永驻还是让它早点过去。
【点评】
本文借鉴了《故都的秋》的写作特色,不是注重外部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是偏重于内心感觉的叙写,文笔轻松幽默,细腻自然,涉笔成趣。初冬时节早晨起身时的滋味,路上遇见同学时的感觉,进入教室之后的心理,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放学回家路上的感受以及入睡之前的疑问……都让人读来有一种新鲜感。这些描写既符合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的心理,又绕开了很多描写季节的文章中以自然景色和时令氛围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俗套,显示出一种灵气和智慧。文中将教室里的“刻苦学习”说成是寒冷带来的“副作用”尤令人忍俊不禁。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