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琳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医院预算在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点及控制点的研究
姜晓琳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自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实施至今已2年,各地医院积极落实执行,初见成效。医院的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机制中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内部机制,对政策体制理解的偏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预算管理的缺失,形成隐藏的风险渗透。
内部控制 预算 风险 控制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推进,对医院内部管理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必须转变经营方式,预算可以使得医院能够明确自身的目标以及为医院各个项目控制指标给予确立, 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渗透到医院的全部经济活动,贯穿于医院的管理部门和医疗业务部门,是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预算编制的过程短,准备不充分,预算项目不细致,业务部门对财政政策理解不完整、不准确,财务部门政策把握偏差。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可能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与基建管理相脱节。业务部门预算指标的分解不细致,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较大。财务部门审核不严格,随意性大。决策人对财务数据掌握不准确及对全年工作缺乏充分的预测和详细的规划。
不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存在无预算和超预算等情况。财务部门对授权支付金额控制不严格,没有严格按照批复预算安排收支,存在随意性大问题。预算执行没有分析,缺乏有效沟通,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重形式轻实质。总会计师或分管院长对相关信息掌握不准确,审批重形式轻实质,存在随意性。
医院内部指标分解不合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脱节。财务部门预算调整随意性大,缺乏严格控制。部门预算编制不准确,内部分解指标不合理,预算调整没有严格控制,约束力不足。医院主管领导预算信息掌握不准确,审批重形式轻实质,存在随意性,对项目经费使用无规划。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重形式轻实质。
以预算编制管理办法为控制依据,以预算编制文件、预算建议报告、报表为控制实施基础,医院财务部门对财政预算控制数进行分解、细化,形成各业务部门的预算控制数方案。规范编制程序,改进编制方法,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细化预算编制。实施信息公开控制,重大项目需立项评审。加强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沟通,提高数据准确性。严格审批依据,明确责任,实施归口管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追踪问责的机制。明确发展规划,建立重大项目立项评审监督机制。依据单位发展规划确定资金投向,合理确定事权财权,收支计划制定与业务发展协调一致。明确医院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实施前充分开展论证。完善决策备案机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预算指标实行额度控制,完善执行申请控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预算分析机制,建立预算执行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审批权限和职责,严格审批依据,明确职责,严格责任追究。
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与信息公开,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实行重大项目调整评审制度。严格审批程序,明确职责。完善决策备案,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总之,预算不仅仅不是一项财务工作,也不是一项相对孤立的预算工作,它其实是医院内部综合基础管理工作的体现。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医院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现金流量与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