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明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单向的、高高在上的指导式甚至是训导式教育过程,学生工作者把大学生放在一种被教育、被指导的地位,其特点是重教育和管理轻服务,这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学生工作要重视教育和管理,更要突出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顶层设计要引领服务理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高校学生工作顶层设计要抓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和重大问题,站在谋全局的高度,从大学生入学、毕业到走向社会整个过程,在规章制度、落实措施、各层面协同、软硬件设施等方面通盘考虑,从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个角度进行设计。学生工作有其固有规律,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时在学生毕业后几年才能显现和检验当时工作的效果。如果学生工作顶层设计不能高屋建瓴,突出服务理念,则必然会追求短期效应,违背教育规律,出现短视、急功近利的做法。
日常生活要涵盖服务理念。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只能是空洞的、不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阐释和说明上,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去,在解决生活、学习问题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因为人的思想问题往往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现在,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理论宣传、宣讲、解释,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上。诚然,必要的、科学的灌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并不能有效保证他们自觉接受和发自内心的认同。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只有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大学生生活条件,完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载体,使之能切实感觉到我们的真诚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说服力才能体现出来。
人文关怀要彰显服务理念。现在的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等方面的态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鲜明。这既是推动新一代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也难免诱发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虽然我们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一些大学生内心却感到空虚和压抑,精神感到困惑和迷茫,心理感到焦躁和烦闷,总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学生工作应该重点关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服务。要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富有魅力的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同时,注重“心灵秩序”的优化与净化,使大学生焕发青春活力、拼搏进取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交往氛围,促使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向主动的“我要做”、从一般的认知转向虔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从外在的“被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心甘情愿地为社会和国家作奉献。最后,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行难度越来越大,很大一部分阻力来自于大学生的心理抵触。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定位的原因,也有教育情境和教育方法的原因。因此,要努力排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障碍,有效发挥情感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增强学生工作的成效。
保障体系要践行服务理念。再好的服务没有体制和机制作保障都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构建和完善简便易行、务实管用、学生欢迎的服务体系就显得相当重要。首先,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分散的校园资源,实现条块结合,资源共享,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其次,推行清单式服务模式。明确将服务大学生的内容、流程、职责、办结时限、监督反馈、投诉方式等列入服务清单,并简化程序,突出服务清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最后,要加大服务投入。加大服务资源配置倾斜力度,整合、拓展、丰富服务学生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栏编辑/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