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军是阿荣旗音河乡维古奇鄂温克族猎民村人。他帮民困解民忧,心系众乡亲;他关注弱势群体,牢记服务宗旨;他科学经营牧场,示范带动发展;他深受村民的尊敬和爱戴,被当地群众誉为“贴心人”。
帮民困解民忧 心系众乡亲
“他就像我的阿爸一样。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小伙子代玉财感动地说。2006年,正读初中的代玉财父亲突然去世,家庭的变故使本来就艰难的日子雪上加霜。杜伟军帮助他家料理了后事,还每年出资供代玉财上学,解决他家的生活所需。2010年,代玉财被安排到霍林河水泥厂当上了技术员,月工资3000多元,一家人不再为生活犯愁了。
谈起杜伟军,残疾人代淑丽打着哑语告诉人们,三垴(杜伟军乳名)是我们的恩人。代淑丽结婚后,由于子女多,生活极其贫困。2007年,她的二儿子考上内蒙古财经学院,但对这个家庭来说,供一个大学生比登天还难,一家人焦急万分。杜伟军主动资助她供二儿子上学,每年解决5000元的学费。目前,她有3个孩子就业,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要致富先修路。维古奇村地处偏远,山路崎岖,每到雨季经常会交通中断,为解决人们出行难问题,杜伟军个人出资50万元修了两条路:一条6公里,由扎兰屯市卧牛河镇新立村通往维古奇林场;一条8公里,从维古奇村到山垴农牧场。这一善举得到沿线农户的交口称赞。
关注弱势群体 牢记服务宗旨
维古奇村共有78户,均为放下猎枪的鄂温克族。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这里早晚温差大、气温低,适合耕种的作物少,加之从事农业时间短,人们没有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村民年年欠收,生活仍处于贫困线上。杜伟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让乡亲们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2005年,杜伟军取自己乳名“三垴”的谐音,给自己的农牧场命名为“山垴”农牧场,并正式运营。先后安置20多名贫困村民就业,年薪8000元保底,额外还有奖金,并为他们缴纳了工伤意外保险,全年为职工及家属免费提供食宿。每到春耕秋收时节,他还临时雇用一批村民前来务工。在杜伟军的带动下,许多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了贫困。
科学经营牧场 示范带动发展
杜伟军在耕作上舍得投入,年年扩大经营规模,除了农牧场的3000亩耕地外,还流转了2000亩耕地,农牧场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的机械化、现代化。他不断钻研科技知识,增加科技含量,在提高粮食单产上做文章,培育适合当地积温条件、早熟高产的当家品种。他加工的黑小麦通过绿博会展销,有机黑麦粉、黑麦米凭着优良品质迅速走俏市场,远销北京、南京、江苏、安徽等地,以每斤增收2.00的价格计算,1000亩黑小麦实现再增收近百万元。2008年,杜伟军注册了“山垴牌” 黑麦米、黑麦面,同时涵盖了农牧场生产的所有农、畜、猎产品。2009年4月,呼伦贝尔市第一家现代化鄂温克合作社——阿荣旗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山垴牌”黑麦,成为山垴农牧场打开市场的第一张名片。
为了增加粮食附加值,农牧场将粮食就地加工转化。为了使粮食秸杆进行过腹转化,杜伟军还购进一批西门塔尔乳肉兼用优质牛和一批锡盟优质羔羊。经过几年的技术改良,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逐步落户到农牧场和周边农户家中。在山垴农牧场的带动下,周边的群众也因此走上农牧结合之路,有20多户村民养起了肉牛、奶牛。
目前,山垴农牧场固定资产总值已超过千万元,年总产值200万元,年产粮食300万斤,成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猎民家庭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农机大户、国家级产粮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