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一,李 莉,李 英,徐思成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教育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据报道,在北美每年约有350 000 人发生心脏停搏而接受复苏急救。在中国每年约有1 000 000 人死于心脏病。各种心脏疾病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心脏骤停在院内和院外均可发生,虽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心脏骤停仍是相当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在交通、旅游、国际交流、重大体育赛事中均可发生心脏猝死,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公务人员、社会民众和距离有生命危险者最近的人,都有一种社会责任,在第一时间现场实行基本生命支持,即心肺复苏(CPR)技术以挽救生命[1]。
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猝死,均是由于心脏的有效搏出量急剧减少或停止,结果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脏器,如冠状动脉及大脑的灌注急剧减少,造成大动脉无波动,意识丧失。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或保持基本的血流是基础生命支持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研究表明,脑细胞一旦缺血、缺氧超过5~6min,脑组织即显示永久性的损害。如脑组织缺血缺氧超过15min,显然预后非常恶劣。因此,在心脏骤停发生的第一时间实施有效的CPR,对于进一步实施高级生命支持和生命急救是至关重要的[2]。
采用急救手段恢复已中断的循环、呼吸并最终促使脑功能恢复称为心肺复苏(CPR),目的是恢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等所有器官的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院前急救的快速发展,使更多的心跳骤停患者能够在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即心脏骤停4~6min 内实施心肺复苏,而复苏所用时间与团队的配合是影响院前急救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3]。心肺复苏技术是生命抢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决定高级生命支持和生命抢救的效果。如能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实施有效的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心搏骤停的发生无法估计,任何人在某一特殊的时间和地点均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非医务工作者也要掌握或熟悉CPR 技术,才能保证CPR 的效果,为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院前急救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如果有职业的急救人员,携带急救仪器及药品在最短的时间内至发病现场,开展及时有效的复苏,无疑就会提高CPR 效果[4]。
CPR 的流程可归纳为评估反应及环境(无反应,环境安全),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备除颤器),检查脉搏,决定是否开始CPR。其中评估极其重要,只有经过准确判断,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CPR 包括胸外按压(C)、气道(A)、呼吸(B)和除颤四部分[5]。成人、儿童及婴儿CPR 的关键技术如表1 所示。
全世界每年有20%创伤患者因未及时进行现场复苏而死亡;我国有40%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后15min 死亡,30%在发病后20min 死亡。87%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外发病,其中25%病人因第一目击者不懂急救措施而身亡[6]。这些数据表明现场CPR 和急救的重要性。目前将心脏停搏分为3 个时期:(1)电活动期,为发病的前4min,大部分患者此时表现为室颤。此期特点是对除颤的反应好,患者若能在此期内接受CPR,一般出院生存率较高;(2)循环期,出现在发病后4~10min,此期内需要高质量CPR,为心、脑等重要脏器在除颤前提供氧合血液,从而增加有效循环,改善患者预后;(3)代谢期,常始于发病10min 以后,目前几乎没有针对该期的有效治疗措施。研究发现,生存率与心脏停搏持续时间成反比,每延迟1min,抢救成功率降低10%,心脏停搏1min 内实施CPR 成功率大于90%,心脏停搏4min 内实施CPR 成功率约60%,心脏停搏6min 内实施CPR 成功率约40%,心脏停搏8 min 内实施CPR 成功率约20%,且患者可能已“脑死亡”,心脏停搏10min 实施CPR 成功率几乎为0%[7]。郑瑞春[8]等对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做了研究,发现: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标准CPR 的目的是通过按压产生胸腔内外的压力差、促进血液流动。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每天有近1 千名患者因此受益,关于它的培训也较为普及,因此心肺复苏的普及培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表1 成人、儿童及婴儿CPR 关键技术列表
20 世纪60 年代前,对呼吸、心跳骤停的猝死病人抢救,呼吸心脏复苏效果差,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医院外猝死的抢救上几乎很难有成功病例。20 世纪60 年代后,随着现代心肺复苏的创立与推广,抢救取得了重大进展。CPR 挽救了许多呼吸、心跳骤停者的生命,复苏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完好,能长期、有活力的高质量的生存[9]。
有研究表明,德国的急救培训普及工作做得最好,该国家规定l0~l6 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 天的课程学习(心肺复苏、外伤的处理),<10 岁的儿童可以参加8 小时急救知识课程学习(主要是CPR),成年人必须当义务兵或参加7 年的急救义务工作。意大利的外勤警察必须经过初级急救技能培训(包括CPR),意大利的公共场所配备AED,外勤警察必须学会使用除颤仪[10]。
在我国知道心肺复苏术的人较少,很多人只知道口对口人工呼吸,但是对具体操作等就不知道了。王玉[11]等人做了公众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发现:许多人甚至认为CPR 是医务人员的“专利”,自身没有学习的必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公民的健康知识与教育普及还有待提高,公众的急救知识匮乏,急救意识薄弱。周燕玲[12]等的研究也指出学历高的人较学历低的人关于心肺复苏的知识了解得较多,做心肺复苏的意愿也较大。
在实施心肺复苏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1)正确评估患者,这是正确决策的基础。(2)实行高质量的CPR[5,13],尽管多数人认为在临床上难以在医护人员范围内区别心肺复苏技术的优劣,但是,对医院全员进行CPR 培训意义重大,不仅提高院前和院内急救水平,把CPR 的效应发挥到最佳水平。影响心排量的因素虽多,但心肌功能状态是重要的,一旦到了失代偿阶段就难以纠正。在正规熟练的按压技术基础上,增加有效的按压频率,可以取得更理想的血流水平[15]。(3)分秒必争,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4)除颤、肾上腺素累积剂量也是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14]。
本院是新疆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研究型三级甲等医院。来院就诊治疗的患者非常多,突发事件相应也较多,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技能水平,增强应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2014 年3 月开始,全院举办了心肺复苏的全员培训,对全院医务、行政、工勤、在院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等人群共计5800 余人进行了为期4 个月的CPR(含部分人群的ACLS)培训和考核,使培训人员以自我为中心,以当时自己所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实际抢救效果为目的,充分体会抢救步骤,掌握要领,顺利地通过了CPR 的考核。
通过CPR 全员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全院医务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对提高医院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培训能达到:任何一名工作人员在院内遇到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都能够及时对病人实施抢救,实现从“知道”到“知道如何做”再到“展示如何做”最后到“做”的目标[16],为患者得到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赢取更多的时间。
[1]沈洪,王一镗.回眸2004: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医,2005(1):2-3.
[2]吕志勤.行动在“120”之前——现场心肺复苏术[J].中国社会医师,2014(6):12.
[3]许尊贵,马瑞凤,韩梅,等.三人团队配合心肺复苏流程研究[J].河北医药,2014(5):730-732.
[4]沈洪,王士雯.2003:中国心肺复苏的关注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5):262-264.
[5]美国心脏协会.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EB/OL].http:www.heart.org/cpr.
[6]张国秀,谢小娟,杨铁军,等.心肺复苏及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及效果[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95-296.
[7]魏宏顺.加强心肺复苏培训对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意义[J].临床实践卫生职业教育,2012(4):157-158.
[8]郑瑞春.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9):1836-1837.
[9]李宗浩,金辉.论心肺复苏的创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1):3-5.
[10]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2):1668-1669.
[11]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2007(21):69.
[12]周燕玲,周立君,倪兆云,等.普通民众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愿与障碍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2):206-210.
[13]景炳文,王一镗.心肺复苏救治中争议问题的商榷[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3):212-214.
[14]廖正寿,唐云,唐诚江,等.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3):279-280.
[15]刘松贤,刘伟,辛丹,等.心肺复苏的急救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7):70.
[16]王嵘,马玲,于晋.高年资护士实施院内心肺复苏体验的质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4(12):112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