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树脂电镀技术
刊名:工業材料(日)
刊期:2014年第2期
作者:田代雄彥等
编译:张英才
树脂电镀技术发端于1962年美国的ABS树脂的工业化生产。ABS树脂具有优良的尺寸稳定性,但耐候性差,作为外装品必须进行涂装或电镀。如今进行电镀的树脂材料90%以上是ABS。在树脂材料的电镀工艺中,最重要的处理是蚀刻(表面粗化)工艺,但目前蚀刻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6价铬。为了应对各种环境法规,迫切需要开发不使用6价铬的表面改性方法。迄今已经研究了过锰酸、高浓度臭氧水、光触媒和紫外线、大气紫外线、自由基水以及细泡臭氧水处理法等方法。
作为取代铬酸的处理方法,光触媒TiO2是关键性因素。TiO2有3种结晶类型,而其中光触媒能量最高的是禁带宽度能3.2eV的锐钛矿型结晶。研究表明,在波长400~600nm范围内的可见光作用下起作用的触媒也已开发出来,期待扩大其应用。
在紫外线处理方法中,使用了以184.9nm和253.7nm为主要成分的合成石英紫外线灯。184.9nm的紫外光容易被氧吸收,所以在大气中50mm以上、水中10mm以上就显著衰减;253.7nm的紫外光易于被臭氧吸收,因此处理后的附着强度与臭氧浓度密切相关。
对于形状复杂的部件,使用紫外光可能产生阴影,使处理状态不稳定,因此把注意力转向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自由基水。利用自由基水制造装置把难溶于水的臭氧变为数10μm的气泡,并使之溶解。进而与紫外线反应塔组合,形成氧化能力强的自由基水,这种水可在复杂形状或细小孔洞内稳定地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