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志萍
京津冀,同处燕山之南、太行之东、海河之系,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三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本为一体。地下水在区域内供与排的逻辑关系,决定了三地的水量和水质。
北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尤其是1999-2011年期间,北京遭遇13年持续干旱,年均降水量仅为480毫米,年均形成水资源量21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的56%,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左右。
地下水是北京的“生态之水”。地下水因其独特的自然属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同时也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北京地下水由于长期不合理开采和超采就引发了区域湿地退化、泉水断流、土地荒漠化等。因此,北京地下水在发挥其“资源功能”同时,还需要兼顾其“生态环境功能”,在南水北调来水之后,需通过“压采”与“回补”等手段涵养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恢复其生态环境功能。
地下水蕴藏在地表之下,我们看不到它,但可以根据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来判断地下水状况的优劣。地下水监测工作是一项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基础工作,是直接获取水位、水质、水量等动态变化的唯一方法。地下水监测不仅为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是检验监督地下水资源开发是否合理、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得当的直接手段。总之,地下水监测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条件,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没有监测就没有管理;没有系统全面的监测,就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
北京市地下水监测始于1956年,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污染范围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扩展,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监测范围不断扩充,到1981年初步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地下水质监测井数达300余眼,以“资源型”监测为主要目的,监测的层位主要为地下水生活开采层。监测频率为每年枯水期(6月)和丰水期(9月)各1次,监测密度约为4-5个/100平方公里,监测指标仅包含常规无机指标20余项。
随着监测工作的长期开展以及近年来专项调查成果显示,地下水污染呈现出 “由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无机到有机”的发展趋势。面对污染范围扩大、污染深度增加、污染物种类增多、污染程度加剧的形势,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于2007年立项开展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与初步整治方案”项目,总投资8476万元,对已有监测网进行整合、补充和优化,至2009年底,建成了包括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专项监测在内,共1182眼监测井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实现了由原来传统的以“资源型”为主的“平面监测”转变为“资源与环境并重型”的“立体分层”监测。
为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监测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市原有监测井资源,整合了市域范围内监测井685眼,补充建设了137眼监测井,建成了拥有822眼监测井,控制面积达6900平方公里,覆盖平原区(含延庆盆地),监测层位包括浅、中、深层的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平面控制精度达1:5万比例尺。同时完成全市重点污染源监测孔360眼,监控北京市平原区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北京市平原区重点污染源监测网的形成,改变了单一监测地下水质量的现状,实现了从源头监控地下水污染的专项目标。这种全方位针对污染源的地下水监测设施在中国还是首创。
由1182眼监测井构成的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和重点污染源监测网,在全面监控平原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北京在地下水环境污染方面的监控能力,为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整治方案、加强水污染和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长期以来地下水混层评价、分层质量状况不明以及缺乏对重点污染源实施监测的状况得以解决。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首都发展绿色转型的需要,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地下水资源环境工作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地下水监测设施急需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完善扩建,建设覆盖全市乃至京津冀地下水监测系统,为建设京津冀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平台和提高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基础支撑。
构建覆盖全市的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能力预警机制的基础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开发利用地下水给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利益,然而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资源亏损严重;浅层地下水水质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并呈恶化趋势;深层地下水开采诱发产生的地面沉降范围继续扩展呈快速发展态势;湿地退化,泉水干涸等等,严重影响着首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并存的现实窘况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对地下水资源环境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整合完善我市现有的地下水监测资源,构建北京市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能力预警平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将为生态红线的科学划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建立提供基础支撑,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构建覆盖全市的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是新形势下首都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的需要。
地下水回灌与压采工程措施的实施,必将带来受水区和压采区地下水资源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适时掌握回灌区地下水资源储备涵养情况,压采区地下水位恢复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影响。为此,就必须根据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后变化的水情和工程措施,对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网络进行完善,围绕回灌区和压采区开展重点监测,适时掌握上述区域地下水资源环境变化情况,科学评估回灌压采措施实施后的资源环境效益和地表水与地下水优化调度建议。
水系连通工程的规划实施,必将进一步扩大再生水的利用范围,特别是在主要地下水水源地上游补给区,如密云、怀柔、门头沟、房山等地,再生水进入与地下水联系密切的河道,对当地地下水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都需要完善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站网,加密监测,为我市再生水的科学利用和地下水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构建覆盖全市的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是落实我市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控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强化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础支撑工作。
山区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也是地下水重要补给区,而现有监测网仅限于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为此,应重点在城市主要水源地补给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将监测网扩展至山区的重点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市域及河北相关地区,实现全面监控。同时,更新采样和水质分析设备,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
建设土壤、包气带环境专项监测网,逐步实现从污染源、污染途径到地下含水层的全过程监测。在重点工业区、垃圾填埋场、高尔夫球场、再生水灌区、加油站及历史遗留污染场地等重点污染源布设专项监测井,加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监测。重点做好地下水水质超标地区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大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力度,强化监管。
构建京津冀的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是建设京津冀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平台基础支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
京津冀,同处燕山之南、太行之东、海河之系,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三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本为一体。地下水在区域内供与排的逻辑关系,决定了三地的水量和水质。协同发展,水先行。地下水既是协同发展诸要素中的一个部分,又是整体协同发展的基石。而建设京津冀的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是构建京津冀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平台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