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

2014-12-12 11:40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46期
关键词:经济

7%,能忍不能忍

国家统计局前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11月20日表示,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是7%。他还表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可以容忍的,但不能造成“青黄不接”,否则将严重影响就业。他引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解决新增就业人口130万至150万,也就是说,2014年中国GDP增速必须达到7%以上,才能保证2013年年底新增1000万人就业的目标。

中国经济要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

马光远(经济学者、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已告别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会在7%~8%之间运行。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防范的风险有四个方面:一是刺激依赖症的风险,即对增速下滑表现出“零容忍”,无法走出一下滑就刺激,一刺激就见效,刺激完了又下滑的“周期律”;

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目前投资不力,一些民营企业家徘徊犹豫,改革尚未完全达到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增速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是以往刺激政策沉积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的风险;

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

判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合理,一个关键是这种速度是否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长期来看,就业水平一方面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增速,另一方面与产业结构不无关系。美国经济只需3%左右的增长即可确保良好的就业,关键在于就业潜力最大的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

就中国而言,依靠制造业去解决新增就业问题的空间已经有限,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服务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其实,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含金量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GDP结构是影响就业的关键

姜超(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

GDP增速主要兼顾发展和就业两大目标。从发展来看,未来几年即便每年GDP增速保持在6.7%,也足以完成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另一方面,就业并非是决定增速的唯一要素。

以单位GDP增速吸纳150万就业的保守假设来看,7%的GDP增速将会创造1050万个岗位。而如果偏中性假设,结合从2010年以来单位 GDP 增速吸纳人数不断上升,2013年达到170万的现实情况来看,单位GDP增速对应的就业人口接近200万,这意味着5%以上的GDP增速就足以完成每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事实上,2014年前三季度以7.4%的GDP增速就完成了1082万人的新增就业。

中国就业不易失速的另一大原因是劳动力供给中长期偏紧。

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据中国社科院教授蔡昉2013年的估算,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降至9.1亿。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教育和收入水平提升等因素,劳动参与率会呈下行趋势。

日韩经验预示中国就业基本无忧。日韩转型期经济下台阶,单位GDP增速吸纳的就业人数趋于上行,服务业就业占比逐步上升,在劳动力供给较充裕的条件下失业率仅略有抬升。中国劳动力供给较日韩转型期紧张,除非经济断崖下跌,否则就业就不太值得担忧。

增速指标不再是重点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经济增速到底在哪个水平合适?是7.5%还是7%?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是以往的“房地产化”经济继续,还是靠提振内需,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其实,GDP的增长指标早已不重要。GDP指标不仅有数量大小,更有内容或质量的好坏。比如,主要依靠房地产的GDP增长再高,也不能与主要依靠高科技的GDP增长相比。

中国2011年之前30多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10%以上,但欧美发达国家GDP增长基本在1%至2%左右上落。可是,我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仍有一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所以,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非要设计一个绝对的具体数字指标,并将此作为政府业绩考核标准,而要看经济增长内容是什么,是不是有效率,是不是提高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福利水平,是不是能让全体国民分享到经济增长成果。

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最为重要的问题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制约着市场中的各种内在潜能的激发,特别是政府对市场干预和参与过多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另一个是中国应尽早退出“房地产化”经济,因为这种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只有重新起步、重新定位、回到市场法则上来,才能成为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

只要有质量,增速更低也可容忍

余丰慧(财经评论员)

中国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在决策层已达成共识。

那么,能够容忍的程度是多少呢?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事实上,只要是有效益、有质量、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6%已经不低了。我认为,6%应该是中国经济可以接受的底线。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提质增效,6%的经济增速不会对就业造成多大影响。

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这两大特征充分说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但还远远不够,经济结构调整仍需加力。中国不到50%的最终消费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逾80%的消费率仍有很大差距。中国经济要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以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要注意的是,应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力度降息不如大幅度降税。继续放水货币信贷极有可能跌入流动性陷阱。

唯一有效的宏观政策工具应是财政政策,特别是大幅度减税降费。应该尽快从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转变到面对中产阶层以下以及实体企业的全面性降税,重点是降低间接税。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