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沁
IOE分别指IBM、Oracle、EMC,更确切地说是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与EMC存储设备的组合。这三驾马车构成了一个从软件到硬件的完整商用数据库系统,甚至可以说是同类产品中的最佳组合。戏剧性的是,IBM定没有料到,18年前自己提出的电子商务的概念所形成的网站,现在却要把自己开除。
在阿里巴巴宣布“去IOE”成功,曾一度讨论热烈,随后国内产业界对此出现了一些跟风的倾向,不少公司则打着“国产”的旗号出来“蒙人”,这是值得警惕的。为此,记者采访了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师张瑾,他在今年九月份发布了一份有关“去IOE”的报告。
“去IOE”蜕变成国产化?
如今,“去IOE”常被理解为两个极端,一是单纯变为企业的成本问题,二是简单地变成是否用国外产品和技术的问题。
张瑾表示, “去IOE”现在已经被扩大化了。在国内,国产化和“去IOE”被混淆在一起了。事实上,这是不同起因、对象、目标的两件事。如果要谈出发点,先要把这两件事分开说。
原本“去IOE”是阿里巴巴提出来的,是一场面向开源技术的技术变革。所以说从阿里巴巴的角度,也就是所谓的狭义角度,其出发点是降低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是纯粹技术性的行为,这里面没有任何政治倾向。
现在BAT的“去IOE”也扩展到传统企业,传统企业也在思考能不能借用他们的成功经验降低自身企业的TCO。现在看来,这种实践能够成功的案例非常少。张瑾认为,因为互联网面临的技术规格需求跟传统行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传统行业只能非常小范围地使用,比如新的业务(线上的)或者是跟BAT需求接近的部分。
而事实上,BAT“去IOE” 的实践确实对传统市场的冲击是很有限的,冲击力大的是国产化。
而国产化的推动不是出于TCO的考虑,是国家对于安全和扶持自己的技术产业的考虑,这两个需求都跟成本没有直接的关系。出发点其实更多的是怎么能够在中国的关键业务部门包括政府、关键行业不暴露安全漏洞,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国内厂商迎来发展机遇?
“去IOE”确实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发展机遇,国内厂商更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提升自己。而事实上,不管有没有“去IOE”,中国厂商都在提升自身水平,缩短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张瑾认为, “去IOE”对国内厂商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打开了一个窗口,让用户有机会去尝试,厂商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水平。
不仅于此,整个国内IT市场也将发生变化。张瑾向记者表示影响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厂商、用户、技术方向、投资方。
厂商 “去IOE”的影响很显然,首先市场份额变化很大,原先是国际厂商在主导,现在国内厂商在迅速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于国际厂商也是一个警钟,在中国一个这么大的市场中想要立足,国际厂商就要对这个市场足够重视,产品设计、生产、服务、商业条款、渠道管理和市场宣传都应该全面本地化。
用户 中国用户应该得到更多本地化的满足,针对中国用户一些使用习惯或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有一些中国版本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地翻译。如果国际厂商想要竞争,在已经被放到“去IOE”一个略有不平等的前提下,其产品、解决方案如果不能满足用户的一些需要,显然就会被淘汰。
技术方向 BAT的“去IOE”实际上在推动开源,利用开源的解决方案来替代商用的解决方案,这是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很多新的技术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得到充分验证,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OpenStack 、Hadoop,开源数据库,这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供用户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因此商用用户也可以借助“去IOE”来提升自己在支持新技术上的技术水平,也就是说技术发展方向已经转向另一个方向,出现了分支。这个分支对于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很有可能未来将有20%~30% 的IT投入会转向开源技术,而不是传统的被某厂商绑定的技术。
投资方 对整个市场投资方肯定会有一系列的影响,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因为“去IOE”产生股价波动。
采用云计算是最佳方案?
有人认为“去IOE”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云计算,纵观整个中国云计算市场,可以看到中国正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以AWS为首的国际巨头,也有一批专注于企业级市场的传统IT厂商,同时BAT也在瓜分云计算版图。
张瑾表示中国的云服务,特别是面对企业的云服务现在还非常少。从供应商的角度看,因为牌照的要求,绝大部分的国际云服务提供商都进不来。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只能看见有限的提供商能够提供非常有限的云服务,例如Amazon、Windows Azure拥有跟国内合作伙伴的平台,即使这样他们也是刚刚起步,现在还很难讲会有多成功。
相对于Amazon和Windows Azure,国内的云服务例如BAT的云服务要么是面对消费级用户,要么是面对开发者团队,也就是说其面对的是非常小的应用,很少有面对大型企业商用的云服务平台,更多的是类似原来IDC的云服务。
理论上来讲,“去IOE”会推动大家将目光转向云,但实际上因为云服务提供商还没有准备好,没有相应的产品给用户,所以现在这个市场被白白浪费了。他并不觉得“去IOE”能跟云联系起来,现在中国有大量的云计算投资都被浪费了,都变成了悬在空中的一大堆数据中心,还没有任何服务在里面,因此对于云计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国际厂商退出中国市场?
轰轰烈烈的“去IOE”运动将国际厂商压得透不过气来,此时是选择退出还是勒紧裤腰带坚持?中国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没有人能够抵制住诱惑。国际厂商纷纷寻找国内企业进行合资,寻找合作伙伴,无疑是为了避免自己在这场“去IOE”运动中被抛弃。
“从短期上看,国际厂商通过OEM或合作伙伴这种做法确实能够绕过国产化的一些要求、壁垒,但是从另一方面,要看国内合作伙伴有多聪明或者有多大野心。”张瑾向记者表示,“他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接触到新的用户、新的应用环境、更高的技术要求,去验证自己的水平,这对于国内厂商是个机会。”
对于国际厂商,寻找合作伙伴则是双刃剑。因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国际厂商也将自己的软肋暴露出来——你在和一个早晚要跟自己竞争的竞争对手合作,并且要公开一些东西。张瑾认为这也不完全是坏事:“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有的国际厂商会选择完全开源,走向更加开放的环境,这样这个技术就成了标准,从而在这个市场上卖更多外围的东西。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给自己转型,做更大、更开放的市场,这样不仅对用户有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厂商也是有利的。
相关链接
CIO的选择
很多CIO表示“去IOE”远比口号艰难。对CIO而言,选用全球顶级的解决方案对他们而言是风险最小的选择。
对此张瑾表示,从CIO的角度看,更要从企业实际需求角度出发——“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制造性、性能参数?”“到底有哪些产品符合我的要求?”在符合这些要求的前提下,现阶段不应该考虑国产还是国外厂商结构并排,而应当从自身需求考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