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忠
唐山文化的总结
◎李会忠
唐山之名始于后唐。据《滦县志》记载:“唐山周回数里,复岭重岗,其东麓则徒河萦带[1]。相传后唐李嗣原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
唐山的古代历史文化据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张忠培等考证,燕山南北为华夏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唐山地处燕山南麓,历史遗迹丰富,迁安爪村、玉田孟家泉、迁西西寨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物,孟家泉遗址被认为是北京人文化东传的一个地点[2]。迁安安新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兼具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征,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之间就已在这里交汇融合。这里地处中原和边疆交接地带的咽喉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到清代,这里是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融合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民族战争。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唐山地区属燕地,齐桓公北伐山戎,在这里留下了“老马识途”、“寻蚁求水”的成语和典故。同时唐山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之地。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民族在这里与汉民族融合。因此,唐山的文化中兼有胡、汉文化,博彩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之精华,既有燕文化之粗犷豪放,又有赵文化之精致婉约。
唐山的现代建筑文化奥体中心——在南湖生态城区域建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体育中心,成为市民拓展体育、竞技、训练、健身的空间。南湖生态城属于唐山相对重要的城市园林,其具有较大的神奇性。在没有成为南湖生态城之前,该位置主要是垃圾聚集的地方以及采煤塌陷位置,通过几年的建设后,现在已经变成集水上活动、观光、休闲等供人们休闲的乐园,南湖生态城将蓝天碧水、绿草如茵、林木成行等生态理念全面体现在生态城中,同时遍布各种类型环保设备,给唐山增加了一定的灵气,对城市逐渐发展成生态氧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不仅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中国闻名的“华北水城”,还将建成新的政务中心、商务中心,成为唐山“城市四大主体功能区”之一。南湖生态城给全唐山居民带来了一定的骄傲[3]。唐山民俗文化乐亭打鼓主要是以“清平歌”作为基础逐渐演变,慢慢地以来自西路靳文然派以及来自东路的韩香圃派两种不同派别进行区分。通常情况下,乐亭大鼓的形式以短篇长短以及长篇说唱等位置,具有转调技法灵巧、完整板强曲式、刚柔相济、丰富等肠腔,其板式变化体有着相对成熟的曲一形式,其中《大闹天空》《呼家将》《杨家将》作为主要代表曲目。河北地区的所有剧种中评剧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其演变是以莲花落作为前提条件,慢慢地发展后,则以“奉天落子”“唐山落子”进行命名,最后以评剧进行命名。评剧是具有板腔体的音乐,是梆子系统中较为常见的,具有细腻、生动、朴素的唱腔,评剧的表现力相对强烈,同时生活气息较为浓厚。传统的评剧剧目中《秦香莲》《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曲目均为大众所熟悉。皮影又可以称之为乐亭影或者滦州影,其主要是以驴皮刻制的影人作为主要的表演形式,通过灯光在荧幕上照射后,皮影戏的演员可以在荧幕背后将影人操作,采取操控影人的形体动作将故事情节全面介绍,使皮影戏中人物的相关思想感情得到全面表达。男女声在皮影戏中的唱腔有一定的区别,男腔相对粗犷高亢,而女声则相对婉转清脆,具有相对奇特的发声方法,大部分是采用乐亭的方言完成皮影戏,地方特色相对浓厚。
李大钊是河北唐山乐亭县人,属于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是我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初期两个核心领导人之一,唐山一中是李大钊的母校,唐山乐亭有李大钊故居。曹雪芹,祖籍唐山丰润区,去丰润的路上很明显的大标语写着:“欢迎到曹雪芹的故乡来”。
通过分析唐山的文化史以及经济史对唐山文化事业改革以及经济发展改革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十二五”对唐山市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精神主线、两大特征、三条支脉”全方位地概括唐山在实际发展中具体的文化类型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三条支脉的主要主体是以草原上游牧文化作为基础,农业文化的主题为农耕文明,根据王子平先生提出的观点,将现代化工业文化主体确认为工业商业文明。在三大支脉的基础上,本文就唐山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进行主要分析,主要是指“柔性”以及“刚性”同时存在于唐山的文化中能够起到相互交融的效果。由于唐山属于主要工业集中的城市,其厚重感能够体现“刚性”的基本特征,唐山群众的性格、革命精神均能够体现“刚性”的基本特征。而唐山市艺术气质、自然人文造化等均能够体现“柔性”的基本特征。
[1]潘澍.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4):688-689.
[2]沙吉会.辽宁沿海六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1,10(06):866-867.
[3]吴言松,张安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7(09):136-137.
(作者单位:唐山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