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好燕
浅析山水画中的云水法
◎郝好燕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智慧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国山水画的云水法还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简练、恬淡又富有韵律美。儒释道的思想哲学也深深影响着山水画的创作。
山水画 云水 技法 艺术性
山水画之中,云水画的技法,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智慧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
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源于道家的观念。南朝画家、理论家宗炳撰写的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给山水下了一个定义:“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的“道”是指道家圣贤栖居林泉寄情山水凝气宜身之“道”,和儒家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道”。作为一条定义,“道”也可以作广义的理解,它可解释为山水画作者的一种艺术观念,艺术道路和信念。《说文》曰:“媚者悦也,谐也,谄也,蛊也。”云水画家只有尽情尽兴地发挥云水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功能,才能使作品富有和谐的神韵和艺术魅力,使观者赏心悦目。
中国山水画的云水创作很是强调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云水创作中,作者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作者情感的流露,起着主导作用。画家应当“以情入画”力求“情景交融”,在对客观世界有一个多侧面、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凭借心灵感受概括地勾画出云水形象,这就是“迁想妙得”。唐代山水画家张璪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也曾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中国道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从其以为和”,这就是道家的宇宙观,也是万物生发的规律。山水画的云水创作作为画道,可谓“一”;要创作山水,则要有主客观两个条件,这是二;创作的成品则是三。运用此法则“三生万物”即可产生成千上万幅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至今可谓是千古未变的法则,任何画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它。不难想象,画家在这种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山水画的创作,尤其是表现云水虚静飘渺的特征,其作品才能呈现出无人工造作的痕迹,有自然天成的逸趣。
佛家的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云水的创作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禅”学的含义就是静虑、沉思、冥想,其主张的“顿悟”是一种飞跃的思维形式,认定在精神上能够出现自发性的领悟,这种领悟实际上是对人世纷扰的解脱和心理障碍的排除,而这些又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家们在表现云水雾霭时所孜孜以求的。
儒学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道德价值来评判山水;孟子认为,人对一切都无需外求,只要“尽其心,知其性”“养浩然之气”就可以“万物皆备于我”。这种自我气质调节的修养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引发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云水技法情感含蓄、气息平和的艺术风格。
儒释道三家的自然观影响到山水画中云水技法的表现的共同特点有三:一是取法自然,用于自然的统一,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三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这是中国山水画深邃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绘画不能没有哲学思考,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之道对于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家均有影响,所不同者,唯深浅而已。
中国云水画的创作样式变化多样,高山云涌、寒林薄雾、飞流直下、水花四溅等等,都洋溢着画家对美好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大自然空间天马行空般的理解和想象。
创作山水画云水的表现之前,画家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丘壑。“意在笔先”是中国画构图的起点,落笔后应做到意到笔随。至于山石、树木、云水之间的如何生发,我们不能忽视了道家哲学的深远影响,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石涛说过“一画收尽鸿蒙之外,既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终于此”,又说“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坤之义,此天地之缚人于法”。其意是说画家的创作要懂得“乾旋坤转之义”的大法。作画在落笔时就要考虑到各个物象之间的阴阳关系,对此加以和谐的处理。如方圆、横直、点线、刚柔、浓淡、冷暖、虚实、轻重等等。“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所谓山水之静与动、顽与灵,均与云水表现的虚实相关。山水画家如果能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关系,可下笔如有神助,以应无穷。
画家对中国画的理解,应将传统的延续发展模式提升到人文内涵层面上。中国画是注重意和境的,尤其强调审美形式中文化内涵的注入,才能将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表现形式发挥到极致,让情感充分注入到经过取舍、分解、重组的新的意象中,才能成为抒发自我心灵创造的图式。
[1]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 文物出版社 2013年
[2]老子 《道德经》 新华出版社 2008年
[3]于泽海 《山水解惑之云水篇》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1年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 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