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呈明
张呈明散文小辑
◎张呈明
我们是为了赶赴一场轰轰烈烈的花事而来到九龙山的。
来到山下才发现,我们来早了。那一株株的杏树上,花骨朵尚在襁褓之中,那大小不一的花蕾,正沐浴着三月的阳光和春风,或许,它们正做着美梦,积聚着阳光的馨香、春风的妩媚,期待着属于它们的灿烂?
在杏林里逗留了一会儿,领队大哥提议去爬九龙山,这个提议当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此刻的九龙山,好像还沉睡在慵懒的冬天尚未苏醒过来。山上依然是枯黄的衰草,还有灰蒙蒙的石头。要不是有那几株依然苍翠的柏树点缀在山坡上,真的是太有些单调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几棵野花儿。每株两条细长的叶儿,而就在两条细长的叶儿中间,粲然盛开着一朵小花。花儿呈六个细长的花瓣,白中略带些雪青的颜色,一点嫩黄的花蕊绽放在花瓣中。
再往上走,一直到山顶,越来越多的花儿被我们发现,并且越在高处花儿越大。它们一律生长在石缝里、枯草中,像星星一样默默地点缀着九龙山的山坡,开得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自然。
起初,我真的以为这是兰花的一种。不是吗?细长的叶儿,同样是细长的花儿。俯下身子凑近花儿深深地嗅了嗅,似乎有些微的淡香,或许就没有什么气味,但是我却固执地认定它是有香味的,只是不明显罢了。
可它是怎么生长的啊!
没有肥沃的泥土,没有充足的水分。惟有把根深深地,深深地扎进石缝里汲取那可怜的一点潮湿。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里,它们却乐观地生存了下来。在寒风凛冽的山上,从隆冬就开始孕育着生命。到了春天,当其他花草都还沉睡着的时候,它们就顽强地从枯草中、石缝里探出了稚嫩的头,在依然有些刺骨的山风中慢慢舒展开了叶子,绽开了花瓣,灿烂出它的灿烂。
对于我们的到来,它们绝对是没有预知的。虽然只是一种野花,但是我却固执地认为它们是有思维的。它们的盛开根本就不是为了谁的欣赏,不为了谁的艳羡。它们只是到了该生长的时候就生长,到了该开花的时候就开花。也许,它们也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它们这些花儿、草儿,这个春天才会是那样的美丽,才会那样的生机勃勃!此时,孔子的那句名言回荡在我的耳边: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这花儿虽然不是灵芝,也不是兰花,而它的风骨,不正是我们为文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吗?
下了山,我们依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花儿,到底我们谁都没有弄明白这个花儿的名字。此刻山脚下的麦田里,已然是葱绿一片。春争日,夏争时,这个时候,农民们是闲不住的。打药的、锄草的、施肥的,都各自忙乎着自己的责任田,以至于没有谁去关注到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
看着看着,忽然冒出个想法,他们不也正是那些盛开在山坡上的花儿吗?
为了赶赴这场花事,早在春节刚过的正月初六,就和九龙山下的杏林许下了约定,待到阳春三月时,来赴这场只属于春天的盛典。
第一次来得有些早了,那漫山遍野的杏花尚在襁褓之中。那圆鼓鼓的花蕾,悄悄地告诉我了花期,顶多也就三五天就会迎春怒放了。
心急的我唯恐错过了花期,隔了三天,我又一次踏上了这片令我着迷的土地。
经过和煦春风的爱抚,这漫山遍野的杏林已经繁花似锦了。这粉色的花海,把九龙山妆扮得美轮美奂,犹如仙境一般。置身于这花的海洋之中,一阵阵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简直就有了梦境的感觉。
三月的暖阳,慷慨地将那灿烂的光辉泼洒在那一树树的杏花上,孕育出一片风情万种的世界。杏花因了阳光的浸染,越发的娇艳,竟然有了水晶的光泽。粉白的杏花,尽情地张开了花瓣,露出了里面嫩黄的花蕊,散发着独特的花香。
往纵深里走走,杏花越来越浓。像一片片遮天蔽日的白云,蒸腾在田野里、山坡上。和杏花零距离亲密接触吧,把那粉嘟嘟、香喷喷的杏花轻轻揽在怀里,和她喁喁私语,对她倾诉经年的思恋。
那一朵朵的花儿经过了料峭寒风的洗礼和考验,以一种姿势、一种气节孕育了生命,一切苦难都无法抑制生命的蓬勃,更无法阻挡清丽的淡雅。它卓尔不凡,独开一景,将生命之源的坚韧和铮铮铁骨的豪情写满枝枝丫丫,伫立在天地间,一如坦荡的心胸,到处都流淌顽强秉性和不阿正气。
蜜蜂应该是这场花事中最活跃的精灵了。它们嘤嘤嗡嗡的,是在商议怎样赴这场花的盛宴吗?它们不停地在花丛中忙活着,舍不得这一朵又顾不上那一朵,真恨不得把所有的花朵都采个遍。但是,它们却没有夏日的粗犷,有的只是羞涩和怜爱,轻轻地在花蕊上沾一下,又悄无声息地离开,这分明就是初恋般的矜持和美妙啊。
徜徉在花事幽深的山坡上,仿佛正看到杏花从花蕾绽放开花瓣,仿佛听到花开的天籁之音。此刻,会远离世间的一切忧愁和烦恼,真切地感知天地人相融的瞬间美妙和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境界。
步入花事正旺的深处,不禁会想起九龙山的历史文化渊源,还有那些美丽的民间传说。美好的情愫随着花儿一起起舞、漂浮、升腾。
一阵轻风拂面而来,不由得让人神清气爽,风儿所经过之处,也纷纷扬扬地飘落了杏花。那缤纷的花瓣,优雅而从容地飘飞着,舞蹈着。
在春天的芳菲中,杏花是昂首彩排的先驱,更是吹响春天号角的使者。它的绽放,将春天如画般地写意,诗意般地绚丽,在杏花的身后,将是一个万紫千红的锦绣春天。
年末岁尾,数九寒冬的萧杀季节,你悄然绽放了。
没有绿叶的陪衬,没有和煦的阳光,更没有翩翩的蝴蝶。仿佛你所有的色彩和生命,都是为了在这一刻绽放。为了这一刻,你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不随波逐流去和百花争春,默默无闻地静守着坚贞的信念;为了这一刻,你忍受着夏日的酷暑骄阳,在火热中积蓄着能量;为了这一刻,你凝聚了金秋瓜果的甜香;终于,在百花凋零、万绿尽逝的寒冬里,你盛开了,开得是那样的热烈,是那样的自由奔放。
也许,世上万物美到极致都是寂寞的吧?寂静的寒冬里,你只是静静地舒展着柔嫩精致的花瓣,默默地散发着你生命的全部芬芳和色彩。只有雪花知晓你的美丽,为你唱歌,给你滋润;只有寒夜里星星读懂你的寂寞,倾听你的心语,给你安慰,送去光明;也只有刺骨的寒风,和你倾心交谈,给你问候,给你鼓励。
你在寂寞中孕育着希望,在孤独中积蓄着能量,等到光芒四射的时候,你怡然自得地绽放着火热的青春,充实着你绚丽的年华。无愧于曲折的经历,尽享着美丽的生命。
你冬春开花,称报春花使,独放于百花之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你既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开放的花,又是来年春天第一个盛开的花;既是岁寒三友之一,又是花草四君子之首。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你第一个唱响了春天的序曲,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山园小梅》),你生性高洁,未尝与别种花同开,也许是你怕污损了自己的暗香;“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李清照《满庭芳》),赞美的是你饱经风霜的折磨,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充满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一切,难道不正是从古自今我们文人的写照,不正是我们做人应该去学习的楷模吗?
你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你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你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迎来了这美好的生活和崭新的时代。
群芳萧瑟淡尘埃,三九梅花独自开。傲立一枝风雪俏,素心只为报春来。你的高洁的品格,你顽强不屈的精神,将永远彪炳千秋!
昌平山处于孟子故里邹城市和孔子故里曲阜市的交界,山东面属曲阜市尼山镇张马村,山西则是邹城市大束镇山沃村。时值初春时节,昌平山还未脱去冬装,但是却已经在酝酿着即将萌动的春意。在苍穹下,显得是那样的肃穆,那样的寂静。
远观昌平山,没有高山的雄姿,没有起伏的山峦,整个山系呈一马平川的走势。正因如此,古人取吉祥之意,起名曰昌平山,寓意昌盛平安,又名平山。
据史料记载,位于两市交界的昌平山,海拔401米,坐落于孔子诞生地尼山南侧,昌平山东面有全国大型水库尼山水库,与圣地尼山相连,昌平山西面与大沂河隔河相望。此山由九个山头组成,东西绵延四五公里,山头平缓,中部陡峭,悬崖林立,险如华山,气势雄伟。山间有七个泉眼隐伏,下注成溪,流水淙淙,因此自古便有“九顶七泉昌平山”之称。在昌平山北面的沂河岸边,有一鲁源村,春秋战国时期该地为鲁国所辖,鲁国在此设立昌平乡,当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昌平乡担任(陬邑文宰)武大夫,为镇守鲁国边陲勇立战功。叔梁纥娶了本乡颜母庄村的村女颜征在,在尼山的夫子洞里生下孔子。
南峰之下,有一座道观,里面正殿供奉着玉皇大帝,两侧分别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和镇武大帝。小院里香烟缭绕,耳畔仿佛响起了钟磬那悠扬的声音,令人顿生悠悠怀古的情怀。
山路很原始,两旁尽是景芝棵,密密麻麻。几经回环往返,几经辗转腾挪,终于攀登到了山顶。放眼望去,竟是那么的平展。
相传唐代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张仕贵之子)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三儿子薛刚为人性格刚强,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薛刚就是在昌平山上集结军马十万,以昌平山为中心,盘踞在20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头和村庄,把守着各路关口,万一失败,可以从山沃村昌平山山洞,撤往山后。薛刚反唐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薛刚反唐是在九焰山开始的,而昌平山也正是因为岩石成棕褐赤色而曾被称作九焰山的,于是,许多传奇故事给这座山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历史的厚重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尼山独立营就战斗在这里,留下多少英雄的故事,更是为世人所传颂。山顶上,修筑着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墙体。是薛刚反唐时构筑的寨墙,还是八路军抗击日寇的掩体?此刻,耳边那呼啸的山风,是两军对垒时的鼓角,还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撞击声?那一块块石头上,星星点点的铁质,是箭弩射进的痕迹吗?
站在山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的诞生地尼山,还有历史久远的昌平乡,以及那波光粼粼的尼山水库。此刻的尼山,正默默地接受着万山朝尼的大礼。
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哲,是否也登临过昌平山呢?此刻,耳边仿佛响起这位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低缓有力、抑扬顿挫的声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初夏的午后,天空刚刚下完一场小雨,将孟子林的一切洗刷得一尘不染。雨后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古侧柏的香味。
林子里是那样的静,静得令人有些心慌。走上神道的那一刻,我们的脚步不约而同地慢了下来,每迈出一步,都是那么的轻,几乎听不到脚步的声音。
神道的两旁,是参天的古侧柏,每一株侧柏都是枝干虬曲苍劲,像极了饱经沧桑老人的手臂,粗糙的树皮缠满了岁月的皱纹。每一株都是那样的凝重,就那样伫立在苍穹下。
据史料记载,孟子林内现有古树七千余株,多为宋以后所栽植。近千年的时光,这七千多株古树就这样默默地、忠实地守候着孟子墓。
历史永远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任龙图阁直学士、兖州知府,他经常对人说:“诸儒有大功于圣门者,无先于孟子,孟子力平二竖之祸而不得血食于后,兹其缺也甚矣。《祭法》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孟子可谓能御大灾,捍大患者也。且邹昔为孟子之里。今为所治之属邑,吾当访其墓而营之,新其祠而祀之,以旌其烈。”经过多方查证,最终在现在的邹城市东北约十五公里处的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的坟墓。于是铲去墓茔荒草,将孟子墓周围以石墙护之。
孟林管理所的马登科所长一边给我们解说着,一边熟练地打开了享殿的两扇木门。享殿正中间供着孟子的画像和几块石碑。我们自发地肃立在孟子像前,恭恭敬敬地行了鞠躬礼。然后随着马所长带领我们由享殿一侧的角门进入,祭拜孟子墓。孟子墓封土高约六米,底径20米,整个墓冢底座由花岗石垒砌而成。墓前立着的一块雕龙巨碑,上刻楷书“亚圣孟子墓”,此碑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子七十代孙孟广均所立。碑前设置着石炉、石瓶、石供案等。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红墙环绕、松柏掩映之中,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代圣贤长眠于此,惟有清风相伴,惟有松涛相伴,还有那悠悠的鸟鸣相伴。伫立在孟子墓前,融会在苍松翠柏之中,尘世间一切烦扰、纷争等都已远去,惟有心灵在与圣人交流。
不用刻意考究是孟子选择了四基山,还是四基山容纳了孟子。毋庸置疑,四基山,因了一代圣贤长眠于山之阳而著称于世。没用费太多的力气,我们就来到了山顶。回望山下,孟子墓就在那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之中。只有享殿的屋脊和一角的飞檐露出这片绿海。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事不可缓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凝视着这片神圣的林地,眼前的树木都化作了一粒粒文字,最后凝聚成一段段流芳千古的圣人的名言,抑扬顿挫,掷地有声,在天地之间久久地,久久地回荡。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师从孔子的得意弟子《大学》的作者曾子,《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由于子思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而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终成亚圣。可以这样说,子思在孔子和孟子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孔孟思想融会贯通并由亚圣孟子来发扬光大,并流芳千古,福泽后世。
老邹城的南门“崇教门”外的东侧,因利河北岸,曾有一片古建筑。据史料记载,该建筑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元代张盨在《创建子思书院之碑记》中说:“驺人相传孟子故宅在县东南隅。其邑前临因利沟,南揖文贤冈。泗川掩抱,好事者筑暴书台其间,则昔日故有庐舍。又县治东隙地,今为淫祠者,旧名子思讲堂,谓孟子传道于此。按孟母三徙,自墓而市,自市而学宫旁。此地母所徙耶?孟子他日归邪?受学故当在鲁,岂子思时至邹耶?历世滋久,文字不完,传信传疑,人心所向如耳。”
首先是孟母三迁祠,然后依次向东是子思书院,大门三间向南,二进院落,北面正殿名“景贤堂”,后为“慎独斋”,左右各有号房。书院以东是子思祠。三间面南的祠门,匾额书“述圣祠”三字。北门西侧有“子思作中庸处”六个字,东侧有陈倾偕撰写的清咸丰四年重修碑记。院内中央有碑亭一座,中立清乾隆皇帝《述圣赞》碑:“天地储精,山岳萃灵,是生仲尼,玉振金声。世德作永,孝孙维则,师曾传孟,诚身是力。眷兹后学,示我中庸,位天育物,致和致中。夫子道法,尧舜文武,绍而家声,述乃文祖。”碑亭后正殿五间名“述圣殿”,殿内中央龛中供奉子思像。东侧龛内供有孟子配位。殿顶正中悬匾“性天述祖”四字,为雍正三年(1725年)御笔。殿内西侧有《述圣像碑》 。碑上端有篆书宋高宗十四年御制《子思赞》 :“闲居清膺,世业克昌,可离非道,孜孜立行。发挥中庸,体国有常,入德枢要,治道权衡。”赞文下是子思坐像。
其实,这只是《孟子新志》第六篇第二章第二节《子思祠与子思书院》中的描述,这具象的描述,足以让人产生幽幽怀古的情思了。而真正的子思祠和子思书院早就毁灭于67年前的那场战争,留给我们的仅仅只是一片废墟。
应该感谢因利河治理工程,让这一片古老的而又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土地又重见了天日。
从孟府步行到子思祠遗址,大约也就5、6分钟的时间。天空刚刚下完了一场小雨,一切都弥漫着雨后清新的气息。
穿过一段泥泞,我们站在了子思祠这片废墟前。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只有石基的建筑群,从轮廓上还依稀辨出哪是三迁祠,哪是子思书院,哪是曝书台,哪是子思祠。
我们无意去考究究竟是什么人,什么性质的部队,怀着什么目的毁坏了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这些是非只能留给世人去评说。看着依然坚如磐石的地基,看着依稀可辨的轮廓,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那原本该有的红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假如这片古建筑能保留到现在,是不是也和孟庙孟府那样,绿树如盖,繁花似锦呢?
耳畔仿佛传来了朗朗的诵读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读书是一种幸福。
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射进窗口的时候,披衣而坐,手捧一本也许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你的心情会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陶醉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忘情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当劳累了一天,吃过晚饭,静静坐在书桌旁,翻看着一本心爱的书的时候,一切疲倦和不快都烟消云散,你会流连于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
读书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它把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把一幅幅诗意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钟爱它的人从中领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于是氤氲的书香净化了污浊的心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读书的地点可以很随意。有时候是端坐在书桌旁,正襟危坐,双手平端着一本书目不转睛地去读;有时候会搬一个马扎坐在小院里,身边再倒上一杯热茶,把书放在膝盖上去读。也许是春天,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嗅着小院里淡淡的花香,看着手中的书;也许是夏天,当金灿灿的小麦铺满院子,或者在场院的时候,就近找一处树荫席地而坐,边看书边照看着摊在地上的小麦粒;当秋高气爽,天空也变得清澈湛蓝,也许会有几片白云飘过天空,就像大海里偶尔会有千帆竟过那样。此刻,当凉爽的秋风将熟透瓜果的香甜送进你的鼻孔的时候,静静地拿着一本书,合着丰收的喜悦,把一行行美妙的文字印进脑海里;当屋外呼啸着刺骨的北风,抑或天空中飘着雪花,屋子里生着红通通的煤炉。看着书,那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温暖啊!
读书,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可是,如今到底能有多少人还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读书呢?随着信息化的日新月异,电视、电脑和手机等走进了千家万户,仿佛一夜之间整个覆盖了全世界。也仿佛在一夜之间,电子书成了热门货。在电脑上,用百度、谷歌、搜狗等等,输上你想看的书的名字,就可以浏览任何你想看的书,管他穿越、宫廷、传奇或者鬼故事。君不见,公交车上,候车室,医院,公园乃至办公室,随处可见美女帅哥手捧大屏智能机,看得聚精会神,物我两忘。看得忘了让座,忘了工作。疏远了亲情,荒芜了爱情,淡化了友情,屏蔽了美德。
也许,工作的压力,经济的迫使,事业的拼搏,心情的浮躁,已经腾不出多少时间来读书。读书,于是也成了一种奢望。
诚然,我们不反对也无权去反对利用互联网去看书、玩游戏或者看大片、言情片等,那毕竟是人家的自由。对为了生计和前途打拼和忙碌也无可厚非。但是,还是想真诚地对那些网民们说,找点时间读点纸质书吧。
不然,高尔基不会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夫·托尔斯泰也不会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普惠尔更不会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读书是一种幸福!
旧书
我是在昌平旧书市场上发现这本书的。
当我驻足于旧书摊前浏览那一本本已然发黄或者破旧的书籍,就感觉到在同一些有着渊博阅历的老人在轻声交谈。
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她。
素洁的封面上,印着一枚带着露珠的枫叶和一穗野草,精美散文四个字分别印在四片玫瑰花瓣上,让人感到是那么的赏心悦目。
轻轻从杂陈的书海中把她捞起来,信手翻开封面,扉页上印着红红的印章:“邹城市风雅颂书友俱乐部·三联书店”。这个书店我很熟悉,过去我经常去,为了那么诗意的名字,更为了那浩瀚如海的书籍。
翻了一下目录,首篇竟是郭沫若的散文名篇《银杏》。往下看,茅盾的《雾》《白杨礼赞》、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席慕容的《美丽的错误》、鲁迅的《风筝》、贾平凹的《母亲》、林清玄的《在梦的远方》等等,这些文学巨匠和大师的文章立刻让我有了激动的感觉。当下在手中的书立刻沉甸甸起来,404页码的书让我感觉到竟然是那么的厚重。
问了一下书价,和其他两本旧书《经典散文》一块买了下来,记得三本书总共是20元。才20元啊,我感到自己真的是发了。
这本书被我放在了枕头边。
每当忙碌了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坐在床上翻开这本《精美散文》,品读着这些大师的文字,恍惚间好像在聆听大师们的那些经典,真的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一篇篇细读的时候,我又有了新的发现。
在第62页爱亚的《花语》的文章中,夹着一片已经变得有些暗黄的玫瑰花瓣,而在第268页张育仁的《父亲与茉莉花》一文中竟然也夹着一片小小的茉莉花瓣;我突然来了兴趣,在还没来得及读的后面又发现了一枚红枫叶,那小巧精致的叶儿,安静地躺在许达然的《如你在远方》的文章里。
我一下子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对这本书曾经的主人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本书原来的主人肯定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而且,很浪漫很爱美的那种。不是吗?能把这么美的花瓣儿放在同样是这么美的书里,也只有细心而且爱美的女孩子才有那么一份浪漫的情怀,并且都安放在和花瓣有着相像意义的文章里。
而这个美丽的女孩怎么舍得把这么一本好的书卖掉了呢?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了阅读的激情了?还是嫁作他人妇之后忙着相夫教子没了读书的时间?抑或是有了什么意外?我不敢再去猜想,想想也别去瞎猜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肯定也给了她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这就够了。
这时我对她充满了感激。不是吗?正是有了她的割爱,才让我拥有了这本《精美散文》,于是,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素未谋面的书友,一切安好。也默默地请她放心,这本书我将视为珍宝,不,将视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陪我到老。
新书
春日的一个午后,我从护驾山赏完牡丹,兴致勃勃地从市博物馆经过的时候,市新华书店正在搞一个打折促销书的活动。我这人有个毛病,看到卖书的就拉不动腿。当我站在书摊跟前的时候,鲁迅、钱钟书、老舍等文学大家都热情地跟我打着招呼。一问,全场的书都打五折。是个很不错的机会,对于我这样一个经济上尚不宽裕的爱书人来说,能买到折扣书,应该是很不错的。
看着琳琅满目的新书,我的眼都直了。说心里话,这些书我都想买。多好的机会啊!
我是拿起这本,又看着那本,每一本都难以割舍,此刻我的眼里肯定是一种贪婪的神色。看着这么多的好书,我心里突然生出了一种难以描述的心情。是沾沾自喜吗?有点,但不全是,那是什么呢?心中总感到有些不舒服。
唉,这些打折的书都是文学名著,都是古今名家的经典之作啊!想想在小的时候,上哪儿能遇到这么多的好书呢?可是,这些书都是卖不出去才打的折。我真的为这些文学巨匠难过,假如,他们在世的话,他们将作何感想呢?
我的目光突然被一本书牢牢地牵了过去,那是一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书,名字叫《中国好文章》,书的封面上非常醒目地印着王一梅、李国文、邱华栋、阿成、陈建功、彭程等当代最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的名字。
第一感觉告诉我,我爱上了这本书!
翻开一看,果不其然,这是一本评点本,是由这36位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向读者推荐的36篇好文章。其中有古代的王羲之、陶渊明、杜牧、罗贯中;有现代的孙犁、钱钟书、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
真幸运啊!
我看了一下定价,38元,打完折应该是19元。买了!
当我拿着这本书来到收款处的时候,工作人员微笑着对我说,这本书不打折。我说这不写着全场书打五折吗?工作人员依然微笑着解释,全场的书除了这本外都打五折。我有些遗憾地说,我还就看上这本书了,这么巧还不打折。工作人员说,这本书确实不错,说明您真的有眼力啊。
买了吧。我毫不犹豫地付了钱。翻了翻这本已经属于我的新书,心里忽然开朗了。不是吗?刚才我还为这些好书被书店打折而感到悲哀,这不终于有了一本不打折的书,而且它归了我所有。
事实证明,我这钱花得太值了。篇篇珠玑的名篇,再配上同样精彩的点评,真的是珠联璧合,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读着这些大师的文章,还有同样是大师的点评,仿佛在和他们交谈,在夜深人静的午夜,这些名篇巨制渗入进我的心扉,渗入到我的灵魂。我的心灵好像洗了一个热水澡,一切变得清爽、透明起来。
我采摘了几片郁金香的花瓣,也附庸风雅地放在这本书里。若干年以后,我的孩子们也许会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喜欢这郁金香的花瓣吧。
书缘
我相信缘分,尤其相信我和书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不是吗?就像我上面写到的那样,如果不是我喜欢旧书,不去逛旧书市的话,我怎么能遇到那么好的书呢?那么多逛旧书市的人,如果他们要是和这本书有着缘分的话,先我一步将书买走,那么,这本书还会属于我吗?推及此,假如那次我赏完牡丹不从博物馆门前经过,那本《中国好文章》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见到。这一切不都说明,我和这两本书都有着渊源,在冥冥之中有着神奇的缘分吗?
每当阅读着这两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就异常的平静,而一切的世事和俗务都会被我抛得远远的。而也惟有潜心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就真的像是在和这些高尚的人在倾心交谈,真实地去触摸他们的灵魂,聆听他们的教诲。
我和他们交上了朋友。
于是,我也经常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
和书结缘吧,好书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能照亮你的心灵,清洁你的灵魂,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
所以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所以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所以我说,尽管物质上我不富有,但是我却拥有这些旧书、新书,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今生和书有缘。
又闻雄鸡报晓声
“鸡哏哏,哏哏……哏哏……”
一阵嘹亮的鸡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看了一下手机,显示是早上3点38分。一时想不起来,家中缘何有鸡叫啊?难道还是在梦境里吗?恍惚间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
想了好一会,忽然哑然失笑,原来是妻昨天在集市上买来的两只公鸡,打算过年时杀了吃的。
那是两只纯笨鸡,而且是两只红红的公鸡。红红的羽毛,青灰色的腿和爪。妻怕它们飞了,分别在两只鸡的腿上系上了绳子,然后放在了院子里。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它们显然显得有些恐慌。先是咯咯叫着跑了几步,但是缠在腿上的绳子限制了它俩的自由。于是相互挣扎了几下,然后便安静了下来。它俩抖了抖有些凌乱的羽毛,瞪着两只圆溜溜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新的环境。
已经好些年没有养过鸡了,它俩的到来让上初中的女儿兴奋了好一阵子。她给它们抓来了麦粒,撒在两只鸡的跟前。也许是刚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它们对眼前食物的诱惑连看也没看。
由于离春节还有七八天,于是它俩就暂时被养了起来。
没想到,这两只公鸡,即使在换了生存环境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候,嘹亮地唱响了清晨的序曲,给这寂静的小院平添了一股勃勃的生机。
“鸡哏哏,哏哏……哏哏……”
又一阵引吭高歌,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四十多年前。
70年代末,那个时候的农家,谁家不养着几只鸡?每到凌晨 四五点钟的时候,先有一只最勤奋的公鸡开头,然后,满村的公鸡便开始了第一次大合唱。鸡叫三遍,糊着窗纸的窗户便透进来了清晨的曙光,愉快的一天便开始了。
那个时候,父亲在邹县建筑公司上班。每天晚上下班后很晚才回来,每天很早再赶回县城建筑公司。那个时候乡下没有钟表,于是,每天早上母亲是听着鸡叫起床的。当第一声鸡叫唤醒沉睡的夜空,母亲也点亮了煤油灯,起床洗刷一下,就在厨屋里拉响了风箱,为父亲做早饭。打发父亲上班走后,鸡才叫第二遍。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农村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了责任田,勤劳的父母更有了心劲。每天都是在鸡叫第二遍的时候就起床,或扛着锄头,或牵着耕牛,或拉着排车,劳作在自己的庄稼地里。
家里渐渐富裕了,房子也翻盖成了崭新的锁皮厅。村子里原来高矮不一,参差不齐的土坯房、草房,都如雨后春笋般地盖成了高高的平房,抑或楼房。
然而,村里却再也听不到一声鸡叫。让人感觉到鸡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隐遁了。只有在农贸市场上才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鸡哏哏,哏哏……哏哏……”
多么悦耳的叫声,多么雄壮的歌唱啊!清晨的曙光在公鸡第三遍嘹亮的啼叫声中照亮了大地,难道你没从这鸡叫声中参悟到些什么吗?
它让人振奋,让人有了跃跃欲试的心情,有了闻鸡起舞,跃马争春的念想;让人顿生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豪迈情怀。
我于是和妻商量着,养着这两只鸡,这两只可爱的精灵。
在鲁西南的乡村,只有过完农历二月二,这个年才算过完。
二月二这天,也叫“龙抬头”,寓意是到了二月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掌管人间雨事的龙王,要飞腾上天了,一年的农事活动也即将正式拉开了帷幕。
据资料记载,从唐朝时期,中国民间就有了过“二月二”的习俗。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邾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天九尽,地韭出,蝎子蚰蜒蛰口鼓。” 日志曰:“二月初二日,画灰围仓图,中实五谷,压以石。名曰‘填仓’;炊糕逆女,女辍针工。为奔戏,煎豆并熏虫,逆女归宁。”
二月二这天,每家的女主人都会在太阳没出来之前早早起来,端着簸萁,从灶膛里掏出一些草木灰,闭着气,把屋里屋外的犄角旮旯都撒上一些草木灰,嘴里念叨着:“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据说,这样一年都不会被蝎子蚰蜒所蛰到。
然后,把事先泡好的黄豆放到锅里,点上火开始炒豆粒,叫炒蝎子爪。据说在过去,乡下住的都是泥胚砌垒的土草屋,里面很容易藏蝎子和蚰蜒,而这些东西又很容易出来蛰人,炒出来的豆子极像蝎子的爪蜷曲的样子,于是就有了二月二炒蝎子爪这一传统。
炒好了豆粒,就要围仓囤了。从锅底下的灶膛里再掏出草木灰,在院子里用草木灰一圈一圈撒成粮仓状,迎接来年的丰收。这是一种很虔诚的仪式,在心里祈求上苍赐福。仓囤成几何状,大圈套小圈,圈越多证明粮食囤越高,最中间放上大豆、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粮食。心灵手巧的女人还会别具匠心地撒上一个梯子,寓意收的粮食太多了,需要爬上去才能把粮食倒进去。
这一天,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否则,会刺伤龙眼。不能动线、绳子之类的东西,不然在一年中会有长虫(蛇的俗名)掉在脖子里。家里有属大龙、小龙(蛇)的属相的人,这一天还不能吃面条、粉条,这些东西细细长长的,叫“龙筋”,吃了就会抽“龙筋”,一年里就会生病,不吉利。
中午,会有不少的家里飘出油炸鲜鱼的香气,谓之“熏虫”。据说,在二月二这天,吃了炸鱼,粮食不生虫,家人也不会被虫子所蛰到。
鲁西南的乡村还盛行着“龙抬头,要剃头”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在孟子故里邹城市,还有二月二赶峄山古会的习俗。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峄山都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峄山古会,周围十多个县市的群众都赶来赶会。龙灯、高跷、狮子等民间艺术表演,山上山下有戏曲。山上庙宇道观里香烟缭绕,人们虔诚地祈祷上苍赐福,保佑一年平安、吉祥、五谷丰登。
龙灯舞出了龙的精神,龙的霸气。龙,自然是虚幻缥缈之物,但在中国人眼里却是神圣的,在十二生肖中,能够每年出现并值得纪念、祭祀的,只有龙。龙生华夏,中国人都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在二月二这天,人们尽情地欢呼,虔诚地膜拜。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也如着袅袅的香烟,在天地间绵延,升腾,绵绵流长。
(责任编辑 张海涛)
张呈明,男,1967年9月24日生于山东东岳泰山之南,孟子故里邹城市。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96年开始发表小小说处女作《车祸》。迄今为止已在《中国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小小说月刊》《参花》《故事精选》《百姓故事》《当代文苑》《登封文学》《邹城文艺》《检察日报》《益阳晚报》《济宁日报·文化周末》《河南科技报》《新邹城》等文学报刊上发表小小说、散文300余篇。有30多篇入选各种文集,20多篇分获国家级、省级奖。名址曾收入《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小小说作家辞典》等。出版有《张呈明小小说自选集》《母亲属蛇》《醉秋》多部作品。现系中国文艺家协会山东省分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邹城市作家协会理事;201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青年作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