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是救经济的良药

2014-12-12 11:30马光远
商界评论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经济

马光远

中国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下跌幅度之大,远超市场人士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创2008年12月以来68个月的新低;用电量今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仅16.5%,创2001年以来最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仅13.2%,连续7个月回落,70个大中城市8月新房价格环比仅厦门一个城市上涨。

8月数据断崖式的下滑,尽管有周期性波动因素,尽管李克强总理强调看中国经济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但毋庸置疑,中国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房地产,在经历2008年以来的刺激周期后,回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状态。

在实体经济疲弱、房地产进入调整周期后,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立即下滑,所谓房地产救中国成了一大笑话,中国经济的真相尴尬地显露无遗。旨在对冲危机、修复失衡的刺激政策药效结束后,失衡的经济不但没有恢复平衡,反而导致更多的过剩产能、更多的债务、更高的杠杆以及更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在这种情况下,李克强总理表示,未来中国经济政策“不随单项指标的短期小幅波动而起舞”,而是要靠创新、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这是告别刺激的歧途,回到改革和创新康庄大道上来的第一步。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是经济大国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创新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契机。从2008年至今,发达经济体在手忙脚乱应对眼前危机的同时,几乎都出台了着眼于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美国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和《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生物工程、航空、电动汽车、纳米技术、智能电网等产业;英国出台了《构筑英国的未来》,准备在低碳经济、生物产业、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领域突破;日本提出了《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重点发展环保汽车、电力汽车、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也将信息、生物和材料三个领域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出台了《生物技术产业伙伴计划》;俄罗斯、韩国等也提出了自己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德国为维持自己制造业强国地位,甚至已经在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制定未来的竞争战略。

反观我们,因错失结构调整良机,试图通过房地产的繁荣和廉价的信贷来度过危机,实在令人痛心。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似乎经济每一次下滑,我们都要重复一次过去的错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高技能、高才智的劳动力才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基石。

美国经济学家菲尔普斯就认为,房地产投资过度一定会抑制创新,因为“房地产吸纳了本可以投资在生产力提升、创新、医药技术、软件或可替代能源领域的资金,而这些领域,能够在未来真正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因此,他指出,“要恢复经济活力,再次实现增长,美国人需要克服对房子的酷爱。”很显然,这种真知灼见更适合当下被房地产救市言论诱惑的中国。

要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中国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很多修正工作。美国著名金融专家威廉·伯恩斯坦认为,真正的创新型经济需要四个条件:对财产权的保护、科学理性主义、资本市场以及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改善。很显然,除了交通和通讯条件,其他方面中国进步的空间都很大。

美国时间9月19日,阿里巴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IPO,而阿里巴巴这类创新公司,除了市场和创始人与中国有关,他的成长和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关系。风投来自海外,在中国资本市场实在难以启齿的情况下,最后也只能远赴海外上市。不痛下决心改革中国的金融系统,这种尴尬还会继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积累了非常好的创新元素和土壤,“微创新”无处不在。愿意创业的年轻人远远多于十多年前,实现技术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而关键是,我们能否为创新提供真正激励和推动的制度框架。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危险不是经济的下滑,而是不能容忍经济的下滑;最大的灾难不是能否度过这场危机,而是走出这场危机后,发现经济竞争力的差距因为创新的缺乏比过去更大了。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