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三题

2014-12-12 19:39:44卢旭东
理论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群众

卢旭东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上某个特定阶级自身的根本利益,具有为现代政党提供民众号召力凝聚力、巩固政权基础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在群众中的认同力、号召力有式微趋势。这样的情形值得全党警醒。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科学内涵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体现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1]当前,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认同力减弱、影响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在党成立初期、势单力薄的情况下,群众能够信仰马克思主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而现在,党掌握政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群众却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甚至出现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笃信“大师”、占卜、风水等现象呢?说到底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出了问题。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厘清两个不同的概念,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统治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最先关注的一个现代政治问题。从规范意义上讲,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指以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自由竞争而得到的地位,强调产生认同力的非强制性,即社会成员自愿认同该意识形态,并在实践中受此种意识形态的引导、指引。而意识形态的统治权则是指一个政党或者政治组织在获得政权之后,自然获得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政权的获得为其意识形态的推广、渗透提供了保障和后盾。获得了意识形态的统治权并不意味着该政党获得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反之,政党获得意识形态领导权也可能产生于执掌政权之前。意识形态的统治权意味着政党获得政权,可以通过它所掌控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各种力量将意识形态加诸社会各群体。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权强调产生认同的自觉性和非强制性,而统治权则包含有强制性。当然,并不是说意识形态的统治权排斥领导权,二者是可以共生的。

意识形态统治权与领导权的权力属性不同。意识形态统治权与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相伴相生,只要政党处于执政地位,该政党所推崇的意识形态就能占据统治地位,而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是否执政没有必然联系。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影响因素众多,如意识形态反映的阶级属性与价值倾向,社会成员选择偏好及愿景,政党执政绩效等,但归根结底源于社会成员的自觉认同。社会成员认同某种意识形态,是由于该意识形态能够反映群众现实生活,反映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增进群众的幸福体验。执政党的执政绩效能够有效增强意识形态领导权,但是,执政绩效并非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惟一影响因素,政治生态也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意在解决当前政治生态中出现的党员干部腐败问题,从政党执政能力建设入手,提升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

我们党已获得政权60多年,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统治权,但正是由于拥有了统治权,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就难免较多地动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及行政的方式去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而较少去考虑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然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从来不能靠统治权解决问题,在处理人的思想观念问题上,若以权力压制思想表达、处理思想争端,表面上看似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实则是隐藏了,问题的积聚如果始终无法得到解决,迟早会爆发。反观五四时期,当时我们党所极力倡导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不仅没有任何政治、经济、行政的外在力量支持,反而经常被统治阶级视为异端,予以禁止。但最终,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在与其他各种意识形态的竞争中也取得领导地位。

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构要求

既然意识形态统治权并不意味着实际的领导权,那么如何才能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呢?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科学分析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运行逻辑基础上,关键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构的基本要求。

从理论特质看,意识形态自身必须具备先进性和正当性,才能真正占据、取得领导权。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引领其它社会思潮,本身就应具备智识与道德的优势,不仅要准确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经济运行形态,又要正确判断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还需要将政党的发展需求与人民的正当利益诉求有效结合起来,能够代表广大被领导者的根本利益,占据“道德制高点”,才能真正获得被领导者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正是由于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领导权。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阐释上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关系,并且正确地判断了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使其具备了理论的先进性;在政治立场上永远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使其具备了价值取向上的正当性。[2]诚然,一种意识形态具备了理论的先进性和正当性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够取得统治权,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具备理论的先进性和正当性是一种意识形态取得领导权的根本前提。

从权力获得看,一种意识形态获得领导权,必须具备开放性和竞争性,即必须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公平竞争中获得领导权地位。意识形态具备竞争性,首先应该具有开放性。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才能在与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才能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的优点长处,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关起门来搞建设”都行不通,注定要落伍,最终会失去竞争力。其次,一种意识形态必须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公平竞争中提升竞争力。诚然,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我们党现今面临的局势与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甚至改革开放之初都有很大不同,在资源配置、调用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因素并不能保证党的主导意识形态占据领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取得归根结底要看其自身所具备的竞争力、吸引力。因此,在积极推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的态度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思想流派的正确观点,结合时代特点、群众诉求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增强其竞争力。

从权力巩固看,意识形态必须具备创新性和适应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力和解释力,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保持领导权。总体而言,权力的维护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依靠武力威慑、监管、控制等的硬性约束;二是依靠权力主体的内在吸引力、凝聚力和权力客体的自觉认同和服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维护主要依靠该思想意识体系的科学性以及传播的有效性,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认同、支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想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支持,必须要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即意识形态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趋势及时进行调整。只有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创新的意识形态,才能为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提出新的理论诠释,从而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说服力。马克思曾指出,每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必将发生相应变革。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境遇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无论意识形态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会改变。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符号,而是政治统治者为变革、发展社会而做的理想和计划。[3]只有实现了意识形态持续的自我更新和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持久认同与支持。

从权力评价看,一种意识形态是否真正获得领导权,关键要看它是否为群众所认可、所掌握。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意识形态工作更应如此。按照理论推演分析,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通过长期的个体评价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社会成员个体通过社会实践进行交往,这又使得纷繁各异的个人意见在相互交流、沟通、博弈的过程中逐步转变成代表一部分社会群体的群体意见。这种群体意见是作为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实体性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4]体现出来的。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个体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和主体利益意识持续凸显,意识形态工作应深刻把握这一社会心理。意识形态领导权不能直接从社会成员评价活动中自发地形成,但是社会成员评价活动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基于这个逻辑基础,没有民众评价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领导权。[5]相反,意识形态统治权不需要社会成员的评价,它只需要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评价即可。当前,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主导意识形态必须在大众化上下功夫、花气力,真正做到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的思想困惑、鼓舞群众的工作干劲、启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构原则

随着我国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实到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中,并将其迅速转化到政策措施层面,如允许民营企业家入党,保护私有财产入宪,对住房、医疗、教育、“三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进行统筹安排,这些政策举措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方面,党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说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因素增强、民族分裂势力策划的暴力事件以及各地频发的群众越级上访事件都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拉响警报。是否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从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化发展的高度出发,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已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所要坚持的基本价值原则。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即在思想意识上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整合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分歧,引领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导向。党的主导意识形态要想保持领导地位,必须为群众所接受、认可和自觉遵循。群众之所以信奉、认可和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广大劳苦大众描绘了奋斗蓝图,指明了奋斗前景。作为执政党,党的主导意识形态要想增强凝聚力、吸引力、领导力,必须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利益实现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源,在维护群众利益诉求上立场坚定,在协调群众利益矛盾上促进公平,在引领群众利益导向上倡导奉献。当前,在政策制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保证人民群众体面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发展权益的高度,着力解决党内腐败问题,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意识形态创新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下功夫深入分析人民群众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利益诉求变动轨迹,从群众最需要的利益需求入手做出理论阐释和价值判断。

第二,遵循“层级设置”的基本规律。意识形态不仅有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6]之分,而且还存在不同的层次类型。从意识形态的信守主体划分,可以概括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三种类型。“总体意识形态”是某个集团或某个阶级的具有“整体思维结构”亦即体系化的价值信念,是经过理论思维加工后的系统理论,是具有整体性的世界观。[7]从发生学视角看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无论是阶级的、社会的总体意识形态,还是集体的、组织的群体意识形态,都一定离不开个体思想意识。个体意识形态是群体意识形态和总体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意识形态建设把握层次性,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把握个体鲜活的意识形态现象,分析意识形态的感性特征,从而抽象凝练成群体理性意识形态。二是要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都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公平的表达权,创造条件使各个群体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最大限度地保证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表达,从而避免群体间意识形态表达的“马太效应”。三是要想把党的主导意识形态灌输到社会成员中去,就必须实现理论意识形态层次化。层次化就是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原则规范细化为便于社会各层次个体或群体接受、遵循的意识形态形式,要实现意识形态由理论形式向感性形式的再转化。

第三,重视“政治实践”的示范效应。政治伦理实践是意识形态领导权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8]缺少了符合意识形态宣传内容的政治实践,任何意识形态都只是空洞的说辞。政治实践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判断,如果政治实践与意识形态差距过大,不仅会削弱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凝聚力,甚至可以瓦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现实生活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县官不如现管”、“市场经济下雷锋精神过时了”等思想观念都是由于政治实践与意识形态宣传引导不相符而产生的。党的主导意识形态要想转变为由广大社会成员认可、遵循并践行的主流意识形态,民众的相信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人们不仅要用耳朵听你是怎样说的,更重要的是会用眼睛看你是怎样做的。当“做”的和“说”的越一致、主导意识形态与政治伦理的现实表现越一致,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就越有效,反之,则不然。恩格斯曾经说过:“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9]因此,增强党的主导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从广大党员干部抓起,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示范的重要使命,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对于任何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要依法依规处置,绝不姑息妥协。只有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实践与党的意识形态宣传相一致、相统一,我们党的主导意识形态才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据领导地位,始终保持领导力和竞争力。

[1]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12.

[2]郭燕来.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特征[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6).

[3]全家悦.浅谈构建学习型政党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4]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

[5]郭燕来.论意识形态领导权[J].前沿,2010,(10).

[6]刘少杰.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0,(5).

[7]刘少杰.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J].学术月刊,2011,(2).

[8]程竹汝.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须厘清的几个规律性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0.

猜你喜欢
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群众
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重温《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1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探析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4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