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稳,天下安

2014-12-12 09:58井泉水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场粮食土地

◎ 文/井泉水

农业稳,天下安

◎ 文/井泉水

老百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家“农业稳,天下安”。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粮食生产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推进实现“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模式,是解决未来怎样种粮的必备要件;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培育,形成完整、持续的人才队伍体系,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根本。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应将粮食和耕地作为基础要件来考量,更应关注明天谁来种地、怎样种粮的问题。

粮食供求和生产现状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鄂州东港村育种基地考察时,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引起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人与地的关系紧张,是我国农业的最大现实: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作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构成,粮食生产不仅对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性不可或缺,对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也至关重要。“谁来养活中国?”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这个著名命题,时刻警醒着我们要思考中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

1.我国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9亿吨,但同时,粮食进口也首次突破8000万吨。目前,我国基本粮食(麦类、稻类、粗粮类)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命脉。

2.农村粮食生产要靠“天帮忙”

一是当前农村许多地区的粮食生产组织方式仍是以“户”为单位的责任承包制为主,大多农户粮食的耕种及收割等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可以说是传统农民在从事着传统粮食生产。

二是粮食生产抗灾能力相对弱,靠“天帮忙”的现象还未从根本上扭转。粮食生产科技推广手段及创新还有待提高,不少基层农技站尚处于“一间房子,挂块牌子,两张桌子”的状态,粮食种植专业指导能力比较有限。

3.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难以激发人们种粮积极性

任何地区依靠一个弱势群体去从事粮食生产,农业现代化都是难以实现的。由于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当前,农村里有资金、有知识、有能力、有体力的“四有队伍”多进城谋业,留下来从事粮食生产的基本上就是“386199部队”了(指妇女、儿童和老人),少数留在村中的年轻人,大部分不愿意种地或者也不会种地。这不仅给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带来困难,还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地抛荒、资源浪费现象。

粮食生产的发展思考

1.谁来种地?让新型农民成为种地的主力

(1)新型农民队伍培育势在必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开路,人才先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分工不断深化,种粮大户、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带动了粮食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了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与之相矛盾的是,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妇女化和兼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新型农民培育势在必行。

(2)怎样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应立足眼前。就是立足目前农村被人们称为“土专家”、“田秀才”的农业生产能手、农机手和农业种植大户,包括村干部、经纪人、生产骨干和植保、防疫、水利人员等,首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让这一批农民较快地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收入、提高社会影响力,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二是应面向未来。就是从教育入手,从初中教育开始直至大学教育,让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教育进入教材。农业大学可以深入一层,开设职业农民课程,进行定向、定岗培训,使新型农民有“接班人”。

三是应规范培训。新型农民的培训不仅要有长远规划,还应区分层次,像师范学校培养各级教师、党校培养各级干部那样有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从田间地头、生产加工到科技研发全程链接,从生产种植能手、农机操作高手到高级研发人才一应俱全。

四是应完善保障。各级惠民、优抚政策更多地与新型农民挂钩,提高农业生产补助和补贴,降低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营造拴心留人的大环境,以利于把人才留在农村。

(3)谁来培育新型农民?应是各级政府牵头组织,层级抓好落实。依托相关高等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每年分期组织高级农业经理人或高级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进行现代农业管理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水平,进一步规范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利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分期分批进行生产种植能手、农机操作高手的培训。选择基础好、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农业技术和管理专业,并对该专业的学生给予助学优惠,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怎样种粮?让机械化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容迟缓。农业问题千头万绪,但根在土地。从人均耕地情况看,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势在必行。为此,因地制宜,促进土地流转,推动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大田高产稳产集中,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农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构,实施专项负责制。

二是注重规划设计,保障工程建设有序展开,稳定推进。

三是注重工程管理,构建防范风险的综合体系。

(2)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建设现代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化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家庭成员潜能为手段,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经济实体。建设现代家庭农场应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应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和核算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活动。

二是农场主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应是懂管理、善经营,思想意识超前,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了解市场动向的农业生产能手。

三是应规模适度,相对于一般的农户家庭组织,其规模有明显扩大,并且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具备较高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确保农畜产品高质高效,并符合法定标准。

(3)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是地权的界定清晰。

一是进行土地使用权改革,放开、盘活土地经营权,调动家庭农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二是要尽快改变土地承包期短、土地不固定、统得过多的现状,建立土地流转制度,让土地活起来,使耕地相对集中,扩大经营规模。

三是要适当延长家庭农场土地承包期,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让其在获得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也承担自然、政策和市场风险。促使家庭农场主了解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速农业机械化建设都成为自觉行为,使家庭农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统计局)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农场粮食土地
珍惜粮食
农场假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我爱这土地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农场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