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春 李晓晴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80
发挥科技文化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刘雨春 李晓晴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文化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本文分析了科技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结构层面,并从科技文化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深入探讨了科技文化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文化;文化产业;核心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科技文化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在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中具有并发挥着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科技文化是人们运用科技,变革、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以及实际成果[1]。”科技文化以科学技术为载体,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体制、科技法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三个层面,即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是支撑科技的物质基础,体现在一切由科技发展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中,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和发展。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规范体系,是由科技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建制和法规章程,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和组织规范等构成的完整系统,它规范着人们科技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是科技发展的基本保证。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内核,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产业一词的前身为“文化工业”,由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其1947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特指凭借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种“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反叛性[2]”。致使文化工业完全丧失了文化艺术的本质,消解了人的个性,限制了文化的批判、否定精神,蜕变为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外,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本杰明、马尔库塞等,都对文化产业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尽管他们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各有侧重,其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在批判的意义上评述文化产业,将其视为资本主义运用商业化和技术化等手段,操纵控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分析时提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表述并不能完整地解读文化产品的本质。他们放弃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称之为“文化产业”,并予以新的诠释,从而使被法兰克福学派赋予否定性色彩的文化产业获得了积极的意义。“文化产业”一词从此逐渐传播开来。
在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高潮。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4]24号”文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该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09年 月,我国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示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层面。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日益融合的今天,文化产品竞争力己成为当前国际文化市场新一轮竞争的浪潮,世界各国纷纷通过不断提高其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来开发、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科技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从科技文化的三个层面,即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来论述科技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作用。
第一,从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看。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体现为由科技发展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成果,它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直接动力。
首先,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不断促进文化产业领域的扩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量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同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使文化产业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延伸了文化产业链,使得文化产业向新业态、高层次发展。
其次,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增加了数字图书这种记载和表述方式。随着现代声光多媒体、数字影像、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传统演艺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文化产品的服务及表现形式得以不断丰富。
再次,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帮助文化产业呈现更为先进的创意设计思路和产品雏形。在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大型数据存储、人机界面等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开阔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完美展现产品的雏形。
最后,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扩展文化产业的传播途径及消费方式。通过网络等电子技术手段拓展市场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得到广阔的传播,网络成为最为便捷,也是受众面最大的传播途径。同时,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为消费者创造了尽可能全面、深入送达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平台,为其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畅通便捷的渠道。此外,通过人性化、时尚化的消费形式,使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变为参与、体验、互动,快乐式的过程,使人们在享受文化产业的同时领略科技的魅力。
第二,从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看。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科技社会建制和科技活动的操作规范。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则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制度的创新建构。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随着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而文化产业的崛起,势必引起一些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及各种不安全问题的不断攀升,而原有制度规范已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呼吁着相关管理制度的制订[4]。凡此种种,推动着各国纷纷出台相关规范、扶植和管理科技及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而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建构的重要力量,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将会不间断地推动文化产业新制度的出台。
其次,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规范着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建构的“科学化”、“合理化”与“合法化”。“所谓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从广义上说是文化制度的一种构成形态与组织形态,是关于文化产业层面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和文化行政组织安排都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5]。”科技文化在带来文化产业新形态的同时,也带动了原有管理模式的重塑,尤其是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带来文化产业管理思维、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为管理模式变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文化产业管理制度走向更为科学、合理、合法。
第三,从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看。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集中体现在科技发展所产生的人类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中。
首先,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表现在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层面上。它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直接作用于文化产业。如当代中国航天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新一代科学工作者、文化产业从业者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创造力。要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必须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创造力,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有助于强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把我国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转换成文化产品,开发出更富新意、更具文化底蕴、更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产品。给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会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和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比翼齐飞!
[1]潘建红.科技文化:内涵、层次与特质[J].理论月刊,2007(3):93-94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7
[3]罗旻.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方经济,2012(4):40
[4]解学芳等.论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悖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5-53.
[5]解学芳.文化产业制度: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J].学习论坛,2007(8):42.
刘雨春,(1953-)女,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晓晴,(1988-)女,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