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新江
当互联网金融以“井喷”之势跃入人们的眼帘时,地方政府习惯性地再次祭起“拿钱给地”的招商绝招。一时间,地方政府抢滩互联网金融成为一种时尚。不论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还是二线省会城市,就连三线城市的赣南等也加入了进来。
对人们来说,这种景象并不陌生。每次一个大的概念出来之后,都会上演如此景象。远者如能源、汽车、金融外包,近者如互联网、自贸区等,不一而足。但是,对地方政府来说,互联网金融却不如制造业集聚那么“好伺候”。
只要本地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地方政府在用地、税收、环评等方面给些优惠,制造业是可以被政府推向集聚的;但互联网金融则不同,它极大地突破了时空限制,很难被“圈养”在一片产业园区内。“拿钱给地”只能部分解决这类企业起步阶段的问题,但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地方政府更为精确地找准“穴位”。
2013年8月30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宣布建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将设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的建设,对创新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和核心骨干给予奖励。
此前,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京东商城、当当网、拉卡拉等35家企业,于8月中旬发起成立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并提出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计划于2014年投入使用。
中关村管委员还将出台《支持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意见》,支持企业发起设立中关村银行。随后,上海黄浦区、深圳前海、天津开发区、宁波、杭州等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
在我国这种“大政府、小市场”的经济形态中,人们对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互联网企业的做法,已经司空见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运动式的,以抢抓机遇为名的发展冲动经常存在。
2012年,开封拟千亿重造北宋“汴京”盛景,而开封市财政每年只有不到50亿元的资金。这种“造城”运动,只能是一种“过剩”。
2012年温州金改推出后,各地纷纷仿效,一时间涌现出多个版本的金改。在经济基本面出现疲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大多把眼光聚焦到了金融改革上,期望能以金融改革带热经济。
其实,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金融是第三产业,是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在实体经济对资金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单纯地就金融论金融,是不可能有大疗效的。
直至今日温州金改举步维艰,其他地方金改试验难有进展,这说明在推动服务经济方面,地方政府要“换脑换心”,另辟它径。
传统产业的集聚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资源和区位优势带动。如山西产煤,就形成了以煤炭开采、运输、火力发电、煤焦化等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如广东沿海在发展来料加工的出口贸易产业方面有优势,就形成了出口加工区。
二是产业与市场的互动。如在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义务小商品市场等,都是源于“一乡一品”、“一镇一品”的生产与市场的互动中,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在这其中,市场自发形成的行业龙头企业,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为高级业态的互联网金融极大地突破了时空限制,一线城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覆盖全国乃至全球;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只能覆盖部分区域。一线城市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集聚受资源和区位优势驱动更为明显,二、三线城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大集聚,则受产业与市场的互动因素,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影响更大。
一个自然的结论是:一线城市可以打造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但二、三线城市放弃园区,走分散化道路更为合适。
就二、三线城市来说至少要考虑好如下四个要素:一是互联网行业的发达程度。互联网金融一般讲的都是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比较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电商公司,转而“侵入”金融领域。如果本地的互联网企业足够发达,有领军企业,则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有了基本的前提和保障。
二是有足够旺盛的金融需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需求驱动,任何产品和服务如果不被消费掉,则只能是浪费资源。旺盛的金融需求来自哪里?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实体经济,如一个地方的中小企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则对融资需求就旺盛;科技创意型企业密集的地方,则对众筹平台的需求就强烈;个人金融需求活跃的区域,则适合开展P2P业务等。
三是金融信息的充分和高效率的传播。金融本质上可以被理解为“高增值”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移动互联技术,极大地降低信息不对称。一个地方如果想建成互联网金融中心,首先就必须成为金融的信息腹地,这既包括金融信息的生成,更包括金融信息的快捷传播,最终完成资金的定价。
四是相对公正的社会、教育及生活环境。公正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才辈出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定程度上看,互联网金融属于创意行业,需要一些顶级的创意人才;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又属于信息加工行业,需要大量熟练的具有一定专长的劳动力,因而对教育和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演变告诉我们,这个行业的风险极大。即便现在日进百亿的“余额宝”,其美国的鼻祖Pay-pal在开业11年后收益率过低终被抛弃,各类网络金融企业大多走向衰落。
总体上看,地方政府牵手互联网金融就是“与狼共舞”,要万分小心。务必像拆弹专家那样,事先搞清哪些地方可为,哪些地方不可为。
地方政府在推进互联网金融方面可为之处主要有三:首先是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兴办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普惠金融,地方金融机构如农信社、城商行均面临着客户分散、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可以扩大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覆盖面,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渗透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大力兴办电子商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互联网金融。苏宁电器最早是成立于南京的一家家用电器连锁销售公司,连锁网络覆盖海内外600多个城市,拥有1600多家店面,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扩展到苏宁云商,现在又申请苏宁银行的牌照。苏宁电器的互联网金融之路启示地方政府,扶持龙头企业是一条确保“大象不死”,掘金互联网金融的捷径。
可以选择本地某产品的龙头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鼓励其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平台,再逐步向平台交易商提供融资服务的方式,逐步发展互联网金融。
另外,扶持地方性支付企业。我国的电子支付市场巨大,目前拿到牌照的基本都是全国性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扶持区域性支付公司,打造地方支付平台。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地方政府最不可为的就是P2P网络贷款平台。2013年10月份以来,倒闭歇业的P2P平台每天都有几家,这些平台要么是因为管理不善无法应对挤兑局面,要么是因为资金挪用而卷款跑路。新一轮的倒闭潮,再一次刷新了投资人对网络借贷这一投资渠道的信任度下限。
如果地方政府扶持P2P,就等于用政府信用为风险极大的P2P背书,最终结果只能是损害了政府自身的公信力。网络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一般而言只有一线城市才可能成功,对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来说,基本也属于无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