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2014-12-12 01:35吕健田怡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 文/吕健 田怡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 文/吕健 田怡

人类社会在类型发生变化时,其内部结构也伴随发生一定的改变。这种在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随之发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笔者称之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发生的,必须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转型期,在这个时间段的社会,笔者称之为转型期社会。

转型期社会是当代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漫长过渡期,这个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将展开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也面临着全新挑战。

转型期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

1.价值选择的困难

转型期以来积累了许多新的文化冲突,调整和变动状态之中的社会价值规范准则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困难。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评价体系是受社会控制的,是社会价值体系在个人身上的再现,有什么样的社会标准,就会引导单个社会人建立一套相应的个人价值体系。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价值标准是非常单一明确的。社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虽然近似苛刻,但就个体的社会化而言是比较顺畅的。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旧有的价值准则随之被打破,新的评价体系还未完善,价值规范准则出现空缺,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健全自身价值体系时失去了社会价值准则的参照和引导,处于迷茫、徘徊、不知所措的境地。加之改革为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宽松环境,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和选择不同,造成思想和认识上的差距,多种价值观并存造成了选择上的多元化,何去何从、孰是孰非,难以分辨,大学生在众多观点面前由于没有清晰而明确的观点,便显得无所适从,难以把握方向。

2.政治方向的迷失

改革开放出现的各种消极影响引起大学生政治上的困惑。

(1)对改革实践的困惑。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新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伴随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企业效益不佳、假冒伪劣产品等不良现象。这些是当代大学生所没有想到的,他们支持改革,勇于改革,但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当改革出现挫折或失误时也就难免会对他们的理想产生冲击,面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摸索前行出现的一些失误以及正义与邪恶同在的社会,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容易出现判断错误。

(2)理论上的困惑。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在西方哲学思潮的不断冲击下有所降低,加上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是又不善于分析和考虑实际,从而对指导我们改革、建设中长期坚持的、一元化的理论基础产生动摇,容易出现信仰危机。

3.人格塑造的偏离

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在思想上主要强调人们要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创性地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一系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孕育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质。但是在强调整体力量的过程中忽略了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不断涌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一种新的追求,人格塑造以及理想追求都以这一实现作为目标,这就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大学校园中出现了以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为目标的热潮,强调“自我”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主题。从客观外围因素看,以强调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思潮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在与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优良品质的选择中,由于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从而在青年学生中出现了集体主义淡漠,价值观发生改变的状况。

4.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变化巨大,一些人开始出现思想迷茫、情绪焦虑以及躁动不安。而大学生又是社会中较为敏锐和敏感的个体单元,文化的碰撞、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利益化等现状,使得这些敏感的青年既兴奋又迷茫,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改变。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

5.就业形势的严峻

伴随着国家改革进程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并带来结构不合理、企业数量分布不均以及第三产业还未充分发展等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现象导致大学生热衷和倾向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农村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级劳动力市场却少有人问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国家对高校实行了扩招,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瞄准了高级市场、大城市、好单位,不愿意选择基层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就业市场的不平衡性。同时,市场配置劳动力时,大学教育与就业需求存在差距,造成了一方面市场缺乏技术和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不适用而找不到工作。加上还有大量的国企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问题越发严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

1.新价值体系建立中的多元价值取向并存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身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多种内外矛盾。

(1)从内部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以及文化繁荣大发展的深刻变化中,各种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造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具有不稳定性和起伏性。

(2)从外部环境看,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也将主要矛头指向了我国。在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人权自由、独立自主等方面变得更隐秘更复杂,使部分大学生思想出现了混乱和迷惘,核心价值观发生动摇。这种内外问题的交织,多种思潮的碰撞激荡,最终导致的是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取向并存。

(3)多元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对于自由选择的尊重与宽容,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多元的思想是碰撞火花,产生灵感与新思想的摇篮,而思想意识观念的繁荣与发展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个体的丰富与成长。但是生长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由于经受磨练少、生活经验缺乏,对事物的看法必然存在局限性,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价值两难和无从选择的局面。

2.信息传播多样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带动大众传媒实现了飞速发展。网络的高速传播和海量信息,拓宽了人们学习和获得信息的渠道,但是对原有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期间主要是进行信息获取、娱乐、聊天交流、电子交易等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因为网络应用的便捷和开放,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网络上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向受众涌来,对学生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网络信息趋于多源性和多向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法显得乏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真实的教育平台中展开,信息的传递具有可控性和可接触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教育的原则和需要,选择有效的、经过提炼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其内容是教育者主观选择和控制的,教育者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主导性。随着网络的使用,信息趋于多源性和多向性,学生自主选择占据主导,且学生自我教育的被动性和主动性均大为增强,而且超大的信息量和超强的可选性,使得学生在网上流连的时间增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法显得乏力。

(2)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从一个熟人圈层向非熟人圈层的环境转变。依靠现实社会道德的控制力量,人们的道德围墙相对牢固,一旦人们处在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虚拟社区时,道德规范的约束便被极度弱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当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时,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例如,网络虚拟恋爱、计算机网络犯罪等现象出现。同时,沉湎于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越发疏远社会和实践,造成社会交际能力减弱,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且网络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亚于社会环境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维护国家和社会所宣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使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优势,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不断渗透和传输。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在社会转型、利益主体多元、矛盾多发的历史时期,各种负面信息和阴暗面信息因网络而放大,深刻影响着成长中的大学生。

3.个体需求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网络开放课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时期的教育形式不仅对传统大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采取现代化传播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发展大学生个性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等新问题。

4.非正式组织涌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问题

从高校来说,其具有观念活跃、学术氛围浓烈、文化知识传播迅速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由于态度、理解、志趣、理想等的不同,某些有共同语言的人相互接触、交往的机会增加,致使班级内或跨班级、跨年级的各类非正式组织随之大量产生。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一方面有其优势,比如,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达到去个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各种影响:

(1)非正式组织的自发性和松散性使组织的成员不会一直处于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需要参与者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处于重新组合当中。在非正式组织中容易出现因为缺乏约束而产生的迟到、早退或不到的现象,这不仅对团队工作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的涣散。

(2)以情感、兴趣为组织的成员关系较为亲密、交往频繁、信息交流畅通随意,传递信息易受成员主观好恶的影响,使其具有倾向性。有时为了维护小团体的利益故意制造和散播一些小道消息和谣言,有时甚至使正常信息传播渠道发生障碍,这不仅对高校稳定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对群体成员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产生误导。

(3)由于组织成员觉悟水平不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造成信息的良莠不齐,一些拜金观、享乐观、极端个人主义难免会有所传播并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选择。

[1]温兆标等著.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2]项明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

[3]刘宏伟.充分重视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及其功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4]于晓楠.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问题[J].青少年研究,2008(S1).

[5]侯建.李朝军.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J].华章,2011.3.

[6]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9.

[7]陈国荣著.梳理与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路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