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喜
从2013到2014年,随着中美网络安全争议的逐渐升级,以及美国前国安局雇员斯诺登不断曝光美国大规模监控全球通信的行为,网络安全从一个专业话题迅速地蜕变成一个世界各国关注的公众议题,也将这一议题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点。
美国对中国的挑衅上升到战略层面
在中美网络安全争议中,美国在网络安全方面对中国的挑衅上升到战略层面。美国首先发布《麦迪安特报告》拼凑中国黑客攻击的证据,然后通过《2013财年综合继续拨款法案》限制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信息技术设备,接着在第六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气势汹汹地指责中国。通过这一系列行动,美国成功地将网络安全议题纳入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晤议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黑客攻击方面的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斯诺登泄密事件证实美国才是监控全世界的黑客帝国。从俄罗斯到德国再到巴西,世界各国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议监控的行为。美国却并没有因为这些抗议而做出收敛,而是继续编织新谎言来遮盖旧谎言,对华挑衅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从起诉五名中国军官,到声称发现新的中国黑客部队,美国祭出新的挑衅行为。随后,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中国对美国监控行为的回应也进入实质阶段。
在几乎平行的时间段内,斯诺登泄密事件不断发酵,爆料范围广,牵涉人物多。斯诺登泄密事件并没有一下子全盘托出美国所有的监控行为,而是如同此前的维基解密事件一样,由一系列、一连串有技巧的曝光活动组成。该事件不是一次战役,而是一场绵延不绝的战争。斯诺登先后爆出“棱镜”(PRISM)、“颞颥”(Tempora)、“X关键得分” (XKeyscore) 、“茁壮”(MUSCULAR)、“特等舱”(Stateroom)、“量子”(QUANTUM)以及“猎击巨人”(Shotgiant)等多个监控项目,涉及到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苹果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囊括了社交网站、语音、视频、手机、邮件以及游戏等多种服务内容,牵涉到德国总理默克尔、巴西总统罗塞夫、印尼总统苏西诺、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等122位国家最高领导人。
中美网络安全争议和斯诺登泄密这两个事件均构成了全球媒介事件,共享了同一个时空舞台,将网络安全这个议题推向前所未有的高点。由于奥巴马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官僚的全面动员,以及美国商业媒体对中国黑客威胁的持续渲染,中美网络安全争议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事件。由于泄密事件本身的吸引力、斯诺登等操盘者逐步泄密的战略、新旧媒体在分析深度和扩散速度方面的优势互补、以及美国政府的傲慢和粗暴回应,斯诺登泄密事件也一直占据着全球媒介和公众议程。中美网络安全争议和斯诺登泄密事件本来是相互独立的事件,但是恰好在同一段时空舞台上相遇,并且都是关于网络安全这个主题。在全民的关注之下,两者共享的这个舞台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真正面对全球公众的环球露天剧场,登上舞台的演员不仅包括中美各级各部门官员、高科技信息公司总裁、全球媒体和记者以及斯诺登本人,还有其他来自五湖四海的政要高官、名商巨贾、以及草根代言人。各种人为的以及其他的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两者共享舞台的时间得到不断地延续,本应该是短暂的片段演化成为持久的过程。全球公众,尤其是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则迟迟不肯退出观众席,长期地同时关注着这两场表演。
网络安全领域的《暗恋·桃花源》
在中美网络安全争议中,谷歌公司以中国黑客入侵为由分两次退出中国,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互联网自由的讲话,美国国会召开中国华为和中兴公司的听证会,美国两家网络安全公司发布粗制滥造的中国黑客入侵报告。中国起初一直保持着克制的态度,但是由于美国在网络安全议题上不断挑衅,尤其在中国领土安全方面咄咄逼人,所以中国后来还是决定采取行动,在一年之后针对美国的行为做出了密集的对等报复。微软公司Win8系统不被列入中国政府采购目录,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中国禁止国企跟麦肯锡等美国咨询公司合作,并将马上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制度。至此,中美网络安全争议拥有完整的剧情和独立的线索。在网络安全领域上演了一部至今拒绝落幕的《暗恋·桃花源》。如同《暗恋》和《桃花源》一样,这本来是两部戏,各自都拥有完整的剧情。
同理,斯诺登泄密事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斯诺登泄露的“棱镜”监控项目的第一张幻灯片就从宏观上说明了全球传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全球互联网信息流通不平衡、美国垄断互联网核心资源以及美国滥用其作为电信中枢的地位。接下来所曝光的监控项目包含的内容更加触目惊心: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比美国国安局更加恶劣,美国可以监控世界任何一个目标的所有互联网活动,美国监控巴西总统罗塞夫的邮件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澳大利亚国防通信处替美国监听亚太地区的通信,英国负责协助美国监听欧美光缆,美国可以监控没有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美国可以记录保存整个国家的所有电话通话。美国政府针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反应让其形象在全球公众中受损。从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专机事件,到英国希斯罗机场扣留米兰达事件,均提醒全球公众美国霸权势力的触角无处不在。所以,在斯诺登泄密事件中,一边是斯诺登振聋发聩地不断曝光,另一边是奥巴马政府恼羞成怒的追捕和掩耳盗铃的遮盖,构成了另一部拥有完整剧情和线索的剧目。
但是,这两个本来相互隔离的事件最终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了默契的共鸣共振。这两部戏在同一个舞台上竟然能够浑然天成地演成一部戏,构成了现实版本的《暗恋·桃花源》。这边厢谷歌公司副总裁德拉蒙德怀疑两个谷歌邮箱账户被中国政府支持的黑客入侵,并以此作为直接理由退出中国,那边厢斯诺登说美国国安局每天都会窃取数百万份来自雅虎和谷歌内网的数据;这边厢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针对中国的互联网自由讲话中敦促美国公司抵制中国政府的监视,那边厢斯诺登说正是美国政府弃互联网自由和公民隐私而不顾;这边厢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以“中国有能力、有机会且有动机为恶意之目的利用电信企业”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抵制中国华为、中兴公司,那边厢斯诺登说美国复制了超过1400名华为客户的资料。
争议舞台上出现各国代表,大量助演进入斯诺登泄密事件的演出阵营。德国、巴西、印尼乃至全球各国均派代表登上舞台,跟斯诺登一道讨伐美国监控,中美网络安全争议的演出暂时陷入沉寂。最让人惊奇的是,当那边厢演到惊雷阵阵、高潮迭起的时刻,这边厢的演员竟然仍以最为荒诞的演出方式来试图重新捕获观众的注意力,这就是美国起诉五名中国军官事件起到的效果,中美网络安全争议的演出也随之重新满血复活。所以,在这段时空舞台上,一会儿大弦嘈嘈如急雨,一会儿小弦切切如私语,两个事件在同一个舞台上相互映衬、交织、对比、拆解以及共鸣,不论是在双边和多边外交的政治场合,还是在官方、公共、商业以及草根媒介平台,不论在浅点,还是在深层,均形成了连续的、密集的多维度立体交叉关系,对全球和本土政治、市场以及公众议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互联网和通信业巨头和国安局之间合作的密切程度让人震惊。美国五角大楼对于网络军队和网络武器的现有编制和设想更让人骇然听闻。奥巴马政府对斯诺登泄密事件的反应则尤其让全球公众瞠目结舌。从2013年初蔓延至今的中美网络安全争议的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美国政府明明是一只偷东西的老鼠,却把自己装成一只捉老鼠的猫。在网络安全领域,这个隐喻不仅仅适合描述中美网络安全争议,还可用来描述美国和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之间在这个领域的尴尬关系。
这两年关于网络安全的辩论恰好位于地缘政治、产业、学术以及技术的交叉点,构成了一段价值极高的事件和时间样本。这段样本完整、清晰而又集中地折射出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当下在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更有助于看清国际关系和传播的实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