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婧
赞可夫曾说:“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探究性作文”所要涉及的知识较多,并且对学生来说是新生事物,因此,学习新知识是刻不容缓的事。
一、方法点拨
(一)诱发动机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们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一般说,动机源于需要。
首先向学生讲牛顿、瓦特等科学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发明创造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发明并不难,提出问题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接着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大家纷纷发言:小区门前的下水盖子为什么是圆的?夏天室内的水管为什么会出汗?母鸡冬天为什么下蛋少?要想明白这些问题必须要“探究”。于是出示“探究”一词,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理解的。
从字面上说是探索研究,这一点学生较容易想到;其引申意思通过三四个学生的交流和相互碰撞,学生能说出百分之七八十,然后,我再出示: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
(二)有的放矢
(学生自读《三阶作文》p335,p339,p340,p342的“技法点拨”内容,用笔勾画出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阅读大多数学生应该能找到并勾画出:
探究性作文分为自然探究作文、生活探究作文、实验探究作文、大探究作文四类。细分为:
1.对感到新奇、疑惑的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火烧云为什么以红颜色为主,还有其他颜色吗?”“蚂蚁为什么能够认路?”等自然现象;“为什么男孩子喜欢武打,而女孩子却不喜欢?”“为什么到了四、五年级男孩子和女孩子不愿意说话了?”等儿童眼中的社会现象;“夏天室内的水管为什么会出汗?”等生活现象。这类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
2.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怎么样才能在擦黑板时粉尘不到处飞扬?”这类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某个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3.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这类问题与第一类的不同之处在于“问题的着眼点”比第一类要深入一些。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小白兔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猫是左撇子吗?”“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可是政府却不禁止吸烟?”等。
4.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研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课外阅读之中。
5.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1)学生学了课内外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2)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3)恰巧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6.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的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和。
二、经典赏析
因“大探究”探究时间过长,学生没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大探究里的文章只是让学生欣赏了一下,重点让学生阅读《遭遇癞蛤蟆》《松树上的“鸭蛋”》《小心皂角素》《挑食的瓶子》这四篇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文章。
(一)阅读发现
学生边读边思考这四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相同点有哪些?这个环节所用时间比较多,因为文章只有细读,才能读懂读透,也才能找出这几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归纳总结
1.都有发现并提出问题。如《遭遇癞蛤蟆》中的“这到底是青蛙还是蟾蜍?”
2.探索研究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并使问题得到解决。所运用的方法:观察,如《遭遇癞蛤蟆》中癞蛤蟆的外形;上网查,四篇文章,只有《挑食的瓶子》中瓶子吃鸡蛋的原因是老师告诉的,其他三篇都是小作者通过上网查找才使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动手做,《挑食的瓶子》是实验作文更不用说了。
3.都写有自己的感受。不但要记录下探究过程,还要写出自己探究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4.都是自己亲自探究的。
归纳如下:一看书、二实验、三请教、四上网。于是,让学生选一个自己不明白而又十分想弄懂的问题去寻求答案,或单枪匹马、或精诚合作、或群策群力。
三、确定主题
(一)筛选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确定主题时,要考虑到主题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即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究,引起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见,确定的主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创新因素的。总之,它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主题,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下的桃子”。
(二)制订方案
研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出探究方案。制订探究方案,可以增强研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一、二学段的探究方案一般是围绕主题,提出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制订出提纲。第三学段可引导学生按以下表式制订探究方案。
(三)探索研究
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索研究之前,教师要做好三方面指导:endprint
1.指导学生组成合作研究小组。让选择同一课题的学生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同组学生可以一起搜集资料、相互讨论、相互研究资料,从而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2.指导搜集资料。资料即论文的论据,是论文的建筑材料,缺少了资料,论文便失去了说服力。因此,要求学生搜集的资料尽可能多。
四、交流成果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探究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思维碰撞的机会。交流时必须说清楚三个问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过程如何?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成员可提出质疑或建议,教师随机进行点评。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借鉴;同时,能够感受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喜悦感,感受到与人合作、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妙笔生花
学生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的经历的事情,所以写作的积极性高涨,写出的文章也各具特色。关于“下水道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有几个同学做了相关研究。
其一,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他用硬纸板分别作了圆形、方形、三角形和椭圆形四个盖子,并对应化出四种图形的盒子。实验发现,除却圆形外,其他几种图形必须对准角度或弧度才能盖严,费时费力,而圆形随便怎么放都能盖严。由此得出结论,下水道盖子做成圆的是为了方便。同时他又发现,做成圆的也是为了搬运方便,可以像滚轮胎一样滚动盖子,省时省力。
采用的体裁是“实况记录”,类似于解说词的文体。
其二,上网查资料得出的结论。盖子下面的洞是圆的,因为圆柱形最能承受周围土地的压力;而且,下水道出入孔意味着要留出足够一个人通过的空间,而一个顺着梯子爬下去的人的横截面基本是圆的。所以,圆形自然而然地成为下水道出入孔的形状。圆形的井盖只是为了覆盖圆形的洞口。
他的体裁是读书笔记式的。
其三,一个同学通过查资料并结合向专业人士请教得知。关于井盖圆的问题,要追溯到13世纪的法国。法国当年在建巴黎时,考虑到要建下水道的问题,有人提议改建地窖做下水道,因为在当时的法国是家家都酿酒的,几乎每家都有酿酒地窖,由于在地面都有个圆洞用来运输地窖的酿酒橡木桶,为避免危险,这些地洞选用圆形的铁饼做井盖。直至罗马帝国把法国的下水道技术用于建设罗马城,世界各地主要城市都选用罗马的下水道技术了。同时,也是因为下水道是圆的,所以井盖必须是圆的。
她采用的文体是采访式的。
其四,一个同学说,她爸爸在一家预制厂上班,她趁机到车间咨询工人师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节约材料。因为大多数的井都是圆形的,因为在钻井过程中圆形的钻探方法效率高。所以在设计井盖的时候,设计成比井口大一点的圆形井盖,首先能够确保其不会掉下去,然后还可以完全盖住整个井口,同时,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78.5%,也就是说如果用方形的井盖,就会多用掉21.5%的材料。
节约运输成本。在人力成本比较大的年代,这一点尤为突出。在运输井盖的过程中,采用人力的方法(这一点目前显然很难避免)。如果井盖设计成方形,滚动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是圆形,那么将非常容易。
他的文体形式是参观访问记的形式。
其五,一个学生说他爸爸是搞设计的,爱用科学的眼光来解决问题。爸爸边画图边讲解,告诉他因为圆的直径是一样的,因为圆形的每一条直径是相等的,井盖做成圆形的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盖子都不会掉到井里去。考虑到了下水道受力的问题,在路下是有压力的,圆形的受力是较为均匀的。
他的文体形式是记叙式的,以单元体的形式展示。
六、主题反思
探究性作文是建立在新课标理念上的实用性的作文,这种作文教学有其特殊性。
它只应是作文方式之一。每学期进行探究性作文的次数不可能很多,一般而言,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左右较为合适。
它应该是灵活的。可以在一个话题训练结束后,引导学生写一个小结,对活动的得失进行一次再思考;也可以把某一个环节拿出来进行放大。
它还应该是开放的。作为一种新的作文形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相信,正因为它天生就建立于民主与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鲜活的时代特征,所以一定是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