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琏瑰
“保护伞”换“弃核”:交易难成
据近日韩国媒体报道,去年10月中旬一位韩国议员质询韩国外长:“如果朝鲜以无核化为条件,要求中国提供核保护伞,韩国如何应对?”这位议员作此提问可能是受到中国媒体的影响,因为有中国学者曾著文建议,由中国向朝鲜提供核保护伞,然后劝其弃核。
其实,在目前情况下,这一问题根本不具有现实性。原因是,朝鲜已多次明确宣布它“永不弃核”,并拒绝一切有关其弃核的讨论和对话。朝鲜已将“拥核”写入宪法,并确立了“发展核武器与发展经济并举”的方针。“以核保护伞换取弃核”这类问题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朝鲜的重大误解。
首先,是对朝鲜拥核目的的误解。长期来朝鲜宣称,其之所以发展“核遏制力”,是因为面对美国的敌视政策,安全无保障,出于“自卫”而为之。其实,朝鲜拥核的真正目的可能要比其公开宣布的复杂得多。比如,2013年4月30日《劳动新闻》就发表文章公开宣称,其在核问题上立场强硬的目的之一是“赢得半岛统一”;美国早有学者著文称,朝鲜官员不止一次向美国表示,其核导弹不是针对美国的,另有指向,等等。因此,所谓“自卫”之说,充其量只是其拥核的多重目的之一,甚至仅是一个“过程性目的”。主张给朝鲜提供“核保护伞”以换取其弃核,实际上是把朝鲜拥核之目的单纯地理解为应对“不安全感”,是把复杂的问题作了天真的、简单化的理解,完全忽视了朝鲜以核为手段对其他利益的追求。
其次,是对朝鲜立国之本——“主体思想”的误解。1955年12月朝鲜提出“树立主体”,尔后演化为“主体思想”。主体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反对事大”(见朝鲜领导人文集)。朝鲜特别强调“思想上主体,政治上自主,经济上自立,国防上自卫”。在“主体思想”主导下,朝鲜绝不可能接受任何国家的“保护”。“事大”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是有具体内容的(事大主义是一种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于强弱力量的对比、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鲜王朝对中国明朝和清朝称臣纳贡的政策)。因此,假如中国真的有人听从了某些所谓学者的天真建议,向朝鲜提出“保护”问题,朝鲜定会拍案而起甚至宣战。
第三,是对朝鲜领导人拥核意志和行事逻辑的误解。朝鲜领导人信奉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坚持先军政治,笃信武力。朝鲜领导人将拥核定为基本国策,数十年如一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一切代价。为拥核,朝鲜“以超强硬对强硬”。去年3月30日朝鲜政府发表特别声明宣称,“没有先军朝鲜的星球是不会存在的”,再次明誓:先军朝鲜在,核武器在;先军朝鲜不在,整个地球也就没有存在价值。
由此可见,在目前情况下,冀希通过向朝提供“保护伞”保证其“安全”,换取其弃核,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臆想。
是否派特使赴朝捞人:美国举棋不定
在朝鲜的拘留所或监狱中,现在关押着三个美国人。他们是:46岁的韩裔旅游业者裴俊浩,2012年11月带领游客赴朝旅游时被扣留,据称罪由是在街上拍了不该拍的照片;24岁的米勒,他于今年4月以旅游签证进入朝鲜后宣称“要申请避难”,撕毁了护照上的签证;56岁的福尔,今年5月在朝鲜旅游结束离开时,被发现将一本圣经遗留在清津的宾馆里。这三个人都被认定为“进行了反朝活动”。因此,裴俊浩已于2013年4月被判刑15年,米勒于今年9月被判刑6年,福尔候审。
今年9月1日,应邀访问朝鲜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被告知要带他们去见一名高层官员,到达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被扣押的三名美国人就在眼前。就这样,他们对这三位被拘押者进行了一次被“精心安排”的采访。三位被拘押者对着镜头苦诉其不幸,呼吁美国政府派高官赴朝谈判,出手救援。美国媒体认为,朝鲜此举意在迫使美国与之直接对话,以期打开改善朝美关系的大门。美国前驻联合国代表理查德森说:“很明显,三名美国人是谈判筹码。”9月18日,裴俊浩的母亲证实了朝方的意图。她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时称,去年6月裴俊浩发来信件和打来电话告诉母亲,朝鲜提出,只有美国总统特使访朝,朝鲜才能释放他。
美国一向标榜保护人权。按照常理,三个美国人被困于异国囹圄,美国政府必然会动用一切方法谋求美国人获释回国。但是,这次美国政府却出奇的矜持,除去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要求朝方放人外,未见有其他举动。
不久前一位美国学者向笔者袒露,美国政府迟迟不派特使访朝营救三个美国人,主要是有三个担心。
一是担心美国被朝鲜绑架,被迫与朝进行官方对话谈判,破坏奥巴马对朝实施的“战略忍耐”政策,被朝鲜纳入其核战略轨道。
自从2009年5月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后,朝鲜便认为自己已掌握核武器,成为“拥核国”,故其核战略进行了阶段性目标转移,由“闯关核试,成为核国家”转入“开展外交,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核国地位”,美国自然成为朝鲜核外交的主攻方向。但上台不久的奥巴马政府吸取其前任“迁就朝鲜”的教训,为阻止朝鲜核外交,维护半岛无核化,声称“绝不奖励”失信和挑衅行为,朝鲜在弃核方面表现出诚意和有实际行动之前,或朝鲜真正获得威胁美国本土能力之前,不与之进行官方对话,挂起来,不理睬,这就叫“战略忍耐”。而朝鲜为了推进核战略,需要在保有核武器的前提下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争取实现“两个核国家”关系正常化,因此,它要制造一切机会突破美国的“战略忍耐”。显然,美国派不派特使访朝谈判救人,便成为美朝间外交攻防战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不能不慎重考虑。
二是担心美国特使访朝,会被朝鲜在宣传上进行一番豪华消费,从而误导国际舆论。
2009年3月朝鲜曾扣押两名美国女记者,后将之判刑12年。为使她们获释,美国同朝方进行了秘密接触,朝方指名要克林顿赴朝才能放人。这年8月初克林顿赴朝领人。为表明自己此行纯粹是出于人道主义的个人行为,与美国政府无关,克氏特意乘朋友提供的私人飞机赴朝。但是,克氏到达平壤后,朝鲜一方面将之说成是“美国特使”,是“打着白旗来朝投降谢罪”的,另一方面却以国宾规格进行接待,除朝鲜最高领导人设宴款待、促膝长谈以外,还专门安排观看演出(克氏拒绝)等等。由于朝鲜最高领导人当场下令释放两名美国人,克林顿得以将之带回美国,但克氏此举还是在美国引起了一番争论。因为朝鲜媒体通过克氏赴朝告诉朝鲜民众,在朝美核对抗中,朝鲜再次大获全胜,朝鲜走有核道路完全正确。
三是担心美国派特使赴朝捞人,虽然可能使三人获释,但有可能使朝鲜误认为这是迫使美国改变现行对朝政策的有效手段,从而今后会扣押更多美国人。
十分巧合的是,就在美国人关注裴俊浩等三人的命运、考虑是否派特使赴朝时,在中东出现了“伊斯兰国”(ISIS)残忍杀害两名美国人的事件。据报道,这两名美国人被“伊斯兰国”极端势力扣押后,后者曾向美国提出,只要支付一笔庞大的赎金,这两名美国人就会被释放回国。美国方面经慎重考虑,认为这笔交易决不可做。否则,这两名美国人虽然可能获释,但将会有更多的美国人被抓为人质,美国人的赎金将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极端组织的金库,成为其事实的援助者。谈判不成,极端组织在录像机的镜头前生生地割下了这两个美国人的头颅。此事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及其政府,他们把裴俊浩三人的处境同这一事件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从而在是否派遣特使赴朝谈判问题上更加举棋不定。
这位美国学者的上述一席话,道出了美国政府在裴俊浩等三人事件中的困境。我们作为中国学者,难以对对峙双方的举措进行评价,但对个体命运在国际争端中的悲剧结局感到痛心。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