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间全球动物数量减少一半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40年里全世界各种类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报告称,自1970年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平均减少了52%。而对于淡水生物而言,情况更加严重,减少了近四分之三。据称,造成动物数量下降的原因都归结于人类活动,包括让动物失去栖息地、森林采伐、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猎杀等。
据悉,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份“地球生命力报告”调查了全世界3038种动物的10380只动物个体。在不发达国家,从1970年至2010年野生动物的平均数量下降了58%,拉丁美洲是动物数量下降最严重的地区,40年间失去了83%的动物。目前有很多动物受到灭绝的威胁,比如非洲大象。在饱受象牙偷猎、栖息地消失的困境下,非洲大象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对于海龟而言,现在的状况也岌岌可危,它们已经失去了80%的同伴。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份报告是一个“唤醒警示”,号召人类应削减消耗。否则按照当前动物消失的速度,不久的将来人类还将失去更多动物。
世界首家“微生物公园”落户荷兰
世界首家互动式微生物博物馆近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开门迎客,让参观者得以和这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微小个体进行亲密接触。
这座博物馆耗资1000万欧元,取名为“Micropia”。进入馆内,一排排显微镜与巨大的电视屏幕相连,令参观者如同置身实验室。透过玻璃,参观者可以目睹不同微生物在培养皿和试管中繁殖的过程。博物馆还有一套特制装置,能够显示出生活在人体睫毛里的微生物。另外,参观者还可以在3D显微镜下“见证”微生物繁殖,看到正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模型。参观者还可以接受微生物扫描仪扫描,观看自己身上的微生物数量和位置。胆子更大的参观者还可以体验一把“接吻计”,测一下情侣接吻时会相互传递多少微生物。
馆长海格·巴利安表示,几个世纪以来,微生物总是以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形式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它们对人类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个领域都需要微生物学家,譬如医院、食品生产、石油工业和制药业,另外它们已经在生物燃料生产、抗生素研发和农作物增产等领域发挥作用。巴利安希望这座博物馆能激发人们对微生物科学的兴趣,让大家体验到它的奇妙和重要。
太阳能或将在2050年前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一份报告称,太阳能在2050年前可能将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
报告显示,2050年前太阳能光伏(PV)系统将最多为全球贡献16%的电力,来自太阳能发电厂的太阳能热力发电(STE)将提供11%的电力。国际能源署总干事范德胡芬表示:“过去几年光伏模块和系统的成本快速下跌,开启了未来几年和几十年利用太阳能作为电力主要来源的新前景。”
太阳能光伏面板自2000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再生能源技术,不过太阳能在全球能源总量中所占比重仍不到1%。国际能源署称,太阳能光伏的扩张将由中国引领,位居其后的是美国,太阳能热力发电可能将在美国、非洲、印度和中东得到发展。但上述两种技术都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其大多数支出都是预付的,因此降低太阳能企业的资本成本是重中之重。
艾滋病很可能起源于金沙萨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公布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如今在全世界流行的艾滋病病毒“几乎可以肯定”起源于大约100年前的中非最大城市、而今刚果(金)的首都金沙萨。
自从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出现以来,全世界约有7500万人感染。人们早已知道艾滋病病毒最初来自非洲中西部的灵长类动物,但其具体起源地和传播途径存在争议。为了帮助阐释艾滋病传播的早期历史,欧美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美国一个艾滋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的数据,重建艾滋病病毒-1型M组的遗传历史。艾滋病病毒分为1型和2型,1型又分为M组、O组和N组,其中仅1型M组呈全球性流行,约90%的艾滋病病例都是感染这种病毒。研究人员认为,艾滋病病毒-1型M组的共同祖先最早出现于1920年左右的金沙萨,那个时候此地是比利时的殖民地,被称为利奥波德维尔。
艾滋病病毒从黑猩猩、大猩猩或猴子身上传播到人类身上至少有13次,但只有艾滋病病毒-1型M组引起流行并最终传到全世界。负责研究的牛津大学教授奥利弗·派伯斯说,1920年至1960年间,一系列因素促使艾滋病病毒-1型M组在当时的刚果(金)流行,比如城市人口增长、繁忙的运输网络、性交易增加以及未经消毒的注射行为等,其中最关键的是铁路系统。该国殖民时期的记录表明,上世纪40年代末期,每年有超过100万人途经当时中非最大的城市金沙萨乘火车出行。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1型M组随着运输网络从金沙萨传至刚果(金)最南部和最北部的城市,那里连接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成为最早的次级传播中心。1960年刚果(金)独立前后,艾滋病病毒发生更大规模的传播,最终传遍全世界。1981年,美国首次确认艾滋病病毒。
美国再投入4600万美元资助“人脑计划”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近日宣布,在2014财政年度将拿出4600万美元资助58个项目研究大脑神经网络,以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年前推出的“人脑计划”。
此次获资助的项目共有58个,大体分为五个领域,分别是分析大脑细胞的类型,开发分析大脑细胞和神经回路的工具和技术,开发新一代大脑成像技术,开发能大规模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以及整合实验、理论和模型以了解特定大脑回路的功能。具体项目包括研发可穿戴式扫描仪对大脑活动进行成像、利用激光引导神经细胞放电、利用无线电波模拟特定神经回路等。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今年早些时候曾提出,今后12年将总共投入45亿美元,推动“人脑计划”研究的发展,日前公布的是第一批资助名单。
2013年4月,奥巴马宣布启动“人脑计划”,其全称为“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具体事务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负责。这些机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侧重于研究大脑疾病新疗法和植入设备,今年7月已宣布提供4000万美元资助开发一种无线、可植入大脑的“神经义肢”以帮助脑部受伤的士兵及其他患者恢复受损记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8月也宣布,将提供总共1080万美元资助36个项目,进行关于大脑的早期概念性探索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