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丽
幼儿园与家庭及社会应共同努力,为所有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成长。让幼儿能够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能够让幼儿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一、如何让幼儿愿意与人交往
人的天性是乐于与人交往的。但现在不少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没有兄弟姐妹,少有小朋友一起玩耍,容易形成不喜欢甚至害怕与人交往,孤独、不合群,自闭。孩子不善于交往、不合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与他的早期经历有关。小时候孩子在交往中受过挫折、惊吓,或者父母从小灌输小心防范,谨慎交往,避免上当的思想,使孩子不善于交往。
(一)使孩子乐于交往,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交往的条件,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还要帮助孩子选择对自己有良好影响的小朋友,交往尽量广泛一些,要注意不要频繁更换小朋友。要鼓励孩子既把小朋友请进家里来,又要自己大胆走出去,去小朋友家里、楼前屋后、公共活动场所玩耍。
(二)使孩子乐于交往,还要教会孩子怎样与人交往。要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孩子学会微笑地和人打招呼,目光要注视对方,邀请或参与某项活动时要靠近小伙伴,用微笑、语言、动作做出明确的邀请或参与的意思,积极邀请、参与交往。教会孩子主动打招呼,学会问好,与人交谈时要言辞谦和,学会礼貌用语,交谈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要围绕一个谈话中心讲自己的看法,主动听、大胆说。自己的东西不吝啬,与别人分享;别人的东西要学会用正当的方式自己借来玩,比如教给孩子说:“请把你的玩具(图画书)借我玩(看)一下好吗?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及关心尊重他人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同伴和他一起玩耍,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三、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利用榜样,使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
1.教师的言行一致。角色幼儿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通过角色游戏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必须要提出一些要求,让幼儿明确要求,并能按要求游戏。教师提出的要求若能自己也遵守它,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幼儿间的互动。同伴间的模仿、鼓励在角色游戏中是很常见的,幼儿内心对扮演角色的喜爱,以及共同的参与游戏,使得幼儿会逐渐向别人学习,彼此好的习惯也在传递着。
(二)制订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
角色幼儿是幼儿自由选择的,自由活动的游戏。但是每一种游戏都有它自身的规则,以达到游戏本身的教育意义,角色游戏也不例外。为使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制订必要的游戏规则就尤为重要。对于规则的制订,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制订方法,小班幼儿年龄小,需要老师来制订规则,中大班幼儿就可让幼儿自己来制订规则了,大班幼儿更是如此。由幼儿自己制订的规则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他们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他们也必须去遵守,才能确保游戏的正常进行。
四、学习社会领域发展的有效性
不少国家都把社会领域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有一个称为“社会研究”的课程领域。幼儿的“社会学习”必须是具体的,使幼儿投入到做事及感受、体验的过程之中。“社会学习”必须帮助幼儿成为家庭、社区、国家及世界中积极主动的、能胜任的成员。“社会学习”是本质的人类活动,是生活中自然发生的部分,它包含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的学习,强调信息处理过程,强调决策和问题解决,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
在法国,幼儿教育的第一大目标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儿童情绪的成熟与社会化。他们认为幼儿教育主要是把幼儿引向社会化,使他们从参与同伴与成人的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了解人际关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禁止过分情绪化,排除攻击性,知道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生活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幼儿学习自己的文化,分辨并欣赏别人的文化,等等。这些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来实现,如参观、访问、沟通、实验、操作及其他形式多样的协作活动。
所以在幼儿的学习中渗透社会领域是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应积极地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社会领域,让幼儿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把一切都融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幼儿社会教育是世界幼儿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注重社会教育的历史传统的同时,应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幼儿社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推动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