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晶
知识是人生的救赎
——论《肖申克的救赎》中救赎的理解
◎罗 晶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主人公安迪从蒙冤入狱到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自发行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希望,人性,体制化等成为人们评论的内容。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救赎,却鲜有人关注。安迪能成功获得自由并非偶然,通过分析发现他丰富的知识使他的希望变成了现实。
知识 救赎 影片
二十世纪末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的辉煌时期,大批影响深远的电影搬上了银幕,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神话,《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虽然当年因为过多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而败给了同时期的《阿甘正传》,但是无人能抵挡电影带给人们对于人性的深刻的理解。在这部电影诞生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正经历着多元化文化冲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逐渐模糊,当我们重温经典,更能感受到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曾是一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被入室盗窃犯厄摩枪杀,然而巧合的是安迪曾口出恶言,而且更不幸的是凶手留下的枪支和安迪的枪支型号一模一样,而安迪扔进河里的手枪却始终未找到。最终,作为替罪羊,安迪蒙怨入狱,终生监禁。
安迪,从一名银行家变成了一名阶下囚,面对人生巨大的改变,他也彷徨过,恐惧过。然而在沉默了几天后,安迪渐渐地适应了新的生活。与其他的囚犯不同,安迪始终怀有梦想,向往着自由的生活。当他在劳动之余,在广场上散步时,除去身上的囚服和监狱四周高高的围墙,安迪就像在自家庭院散步,轻松而优雅。在监狱里,他从事着自己的“事业”,扩建监狱图书馆。他不断地给州长写信,最终筹集到了资金。当看到囚犯们在图书馆里听音乐、读书时,观众们能感受到黑暗的生活抹上了一丝色彩和阳光。在监狱里蛰伏了19年之后,安迪终于在一个漆黑雷电交加的夜晚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在下水道里爬了整整五百码后爬向了自由。
当我们对安迪顶礼膜拜时,不禁问道是什么赋予了安迪神一般的力量呢?是他天生的品质,还是他的幸运呢?通过细节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是他所掌握的知识和驾驭知识的本领,使他在面对苦难时能够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安迪的监狱生活漫长而艰辛。当“三姐妹”威胁他时,他用医学理论“脑部受袭,会使人使劲咬,用力之大,得用铁锹才搬得开”警告他们,暂且不论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但他的聪明的确让他逃过一劫。因为他对经济学和法律的知识了解,帮助狱警免交了35000美元的遗产税,这为他赢得了尊重和信赖。典狱长突然查房时,一段精彩的一语双关回答更是打消典狱长的疑虑,让典狱长认为他在虔诚读《圣经》,并无二心。在帮助了典狱长处理个人财务后,更是为自己日后的重获自由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希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支撑安迪重获自由的坚定的信念,而渊博的知识才是使希望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源泉。双方面的作用才使他得以实现逃脱肖申克监狱重获自由并成为传奇人物。安迪内心永不磨灭的希望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而他的渊博知识才是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没有广泛的兴趣,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才华,精湛纯熟的地质学、法律学、经济学知识,仅凭内心的希望,影片中那令人艳羡的狱外自由生活,也终将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老布是一位在监狱里呆了三十余年的囚犯,负责图书管理和分发,长期枯燥的生活使他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当他有机会假释出狱时,他却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却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世界里。曾经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在假释后无法适应的新生活面前,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继而成为内心最大的恐惧,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老布的一生是个悲剧,身困于监狱,而心也被困其中。老布在监狱里身处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但他似乎从没有想过要去通过阅读这些书,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他而言,监狱的生活就是活着,他从未想过要去改变什么。如果老布能像安迪一样,通过书籍去了解高墙外不断变化的世界,未雨绸缪,加强知识的收集与积累,也许他的命运将发生改变。老布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人口老龄化后的老人生活。有些老人退休后生活一下失去了目标,成天无所事事,生活枯燥乏味。然而有些人一退休后就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去追求年轻时因忙于工作而没有完成的理想,他们精神矍铄,充满智慧。这两类老人就像老布和安迪一样,将展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画卷。知识能让人们驾驭自己的命运,忽略知识的价值总会让人迷失方向,种下遗憾的苦果。
瑞德是监狱中神通广大的人,他聪明机智,了解监狱的行事规则。最初他非常不赞同安迪的观点,认为希望是最危险的东西。或许监狱的生活让他目睹了因为希望而送命的事情,就像第一晚上就被打死的胖子一样。然而,安迪一次又一次用知识捍卫着内心的那个目标,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瑞德对自己的看法。冒死为工友们争取到片刻的自由,不顾关禁闭的危险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锲而不舍地修建监狱图书馆,直到最后消失在肖申克。安迪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希望是人世间最好的东西,而他每一个想法变成现实最直接的原因得益于他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瑞德的人生观也因为安迪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最初面对假释的询问,瑞德绞尽脑汁地讨好长官,却得到申请驳回的结果。但是受到了安迪的影响,他渐渐开始思考人生,重新认识自己,人性中刚正不阿的本性逐渐体现出来,再次面对假释评估时,他不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而是泰然面对,平等真诚地与长官对话,正是由于他的泰然处之和对人生的思考,赢得了假释官的肯定。
汤姆是新来的年轻囚犯,几次入狱使他成了老油条,然而孩子的出生让他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是找不到方向,安迪建议他学点东西,耐心地教他,帮助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安迪用自已的知识点燃了周围同伴的希望,拯救了他人。
在安迪走后,他的惊世之举仍然在不断地激励着人们,他留给狱友的不仅仅是一座图书馆,一个不再贪赃枉法的狱长,更多的是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求。
救赎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线,其本身有着较为浓厚的宗教和哲学色彩。《旧约·以赛亚书》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同一败亡。”据说这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杜堂,彭芳,2009)。救赎就是一种自我解放,自我解脱的过程。知识不仅拯救了安迪,更是影响着监狱里的每个人,知识是所有人的救世主。安迪的行为不是个案,也不是英雄主义,而是掌握知识后的必然,再次印证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然而在今天,仍然有一大批人在鼓吹知识无用,尤其是每年在高考前后,因为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就归结为上大学无用。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当然是不断学习,汲取知识的好机会。就业的困难是多方面的结果,表明教育需要改革,而不是说明教育无用。知识和能力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知识,理想的翅膀便无所依托,没有知识,社会必将不能快速进步(蔡莺,2013,6)。如今大学校园里,各种社团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大学生们都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教室里,老师却在为逃课学生而苦恼。诚然,各类活动的确能提高学生能力,但是没有知识作为基础,能力又能如何体现呢?现在初中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读课本,与教学相关的参考书是抢手货,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知识单一,缺乏思辨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提倡多读“无用之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如果教育都以有没有用来衡量,那么,整个民族就会急功近利。反思钱学森之问,什么时候大家都能像犹太人那样嗜书如命,养成全民热爱知识的风气,那么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要正视知识的力量,对个人而言,知识是实现成功与梦想,追求理想抱负的利刃。对于国家民族而言,知识是生产力,是民族的救赎,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1]杜堂,彭芳. 从希望到自由《肖申克救赎》评论.[J]电影文学(环球纵横) 2009(6):49
[2]蔡莺.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反观知识无用论.[J]电影文学.2013(6)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