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彬邹 畅杨 帆
浅析闫平绘画的艺术特色
◎赵 彬1邹 畅2杨 帆3
通过对闫平艺术风格的浅析,即从闫平的绘画成就和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画家通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思考,通过借鉴与融合,独立与创新,创作出具有装饰性味道的油画作品,并造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当今中国油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装饰 色彩 创新
闫平,女,1956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83年毕业并且留校任教,1989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性画家,她的作品在90年代初期备受现代人的青睐,在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她的艺术品之所以能够震撼感人,那是因为她坚守个性化的语言,坚守独立与创新,坚守中国的人文精神,把东西方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活、内心的真情融入她的绘画中,她把自己的生活通过艺术去表达,体现了女性生命的自由与解放,正是这种生命的自由与解放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画家在画面中根据自己的经历与生活,选择适合自己观念的题材作品,画家通过借鉴与融合,将装饰元素融入绘画中,创作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她的油画作品中独特的构图形式、线条、色彩与笔触。作品中用各种线条将画面理性地分割,让人感觉有多个视觉层次的装饰性的构图,装饰性构图有很多种,画家画面多是组合式构图、平行式构图的方式、s形构图、金字塔构图等等,作品中形与色构成了整幅画面。
闫平的油画在线条的运用上可谓独具匠心,画家作品的线条让人想到了传统的中国画线条,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非常高,以线写形,通过线条可以将物体的结构、形态甚至生命表达出来。[1]闫平作品中的抽象的线条与色彩都不是分割开来的,线条与色彩都是高度的统一,线条长短交织穿插,粗细曲直,疏密得当,灵动的线条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的乐趣,造就了画面的美感。
闫平在色彩的运用上受国外大师的启发,有更深层的认识,画家不会将现实生活的色彩完全照搬于画面中,而是主观的、理性的、夸张地将色彩表现出来,这些色彩是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是画家情感的表达。闫平在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饱和色、对比色和补色,使整幅画面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画面异常的跳跃与热烈,甜美而温暖,并且通过单纯饱和的色彩对比将光与影表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例如作品《紫色》色彩非常的艳丽,桃红柳绿、对比色的运用使画面对比鲜明,画面的颜色以紫红色为主,红色、绿色、黄色、淡紫色为辅,画面中盛开的花朵与绿叶互相呼应,使画面非常有生气。少女身着素色衣物在画面中央偏左的位置,将整块绚丽的紫红色分割开,色彩的对比与冷暖使画面不再单调,同时赋予了画面节奏感和韵律。《母与子》整幅作品色彩对比鲜明,蓝色、白色、灰色、黄色这几大色块形成冷暖对比和纯度对比,画面中黄色的运用非常的好,与画面的冷色与灰色形成对比,使整幅画面的色彩一下子跳跃起来,对比色中红绿、橙蓝、黄紫非常和谐在画面中,画面色彩虽然很多,但并不凌乱,反而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正如画家所说:“对我而言,无论心情愉悦与否,我都永远对明朗的色彩充满渴望,哪怕我生病的时候,我也热衷于仰望那些理想化的色彩。因为他们与我的生命渴望实际是并行的。[2]闫平的作品没有细腻的描绘,站在她的作品前,你会被她的作品吸引,画面充斥着厚重的笔触、肌理与刀痕。颜料有时会直接挤到画布上或是直接堆在画面里,颜料在画面上扭曲、堆积、翻转,画面看似凌乱但并不凌乱,有着画面内在的规律性。画家在肌理与笔触的运用上下了一番苦工,每一笔包含了色彩,同时也将形体结构表现出来,画面厚厚的笔触、肌理与线条使画面有强烈的立体效应,装饰味道十足,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这正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在画面中的表达,是画家传达精神的载体。素描是理性的,让人一目了然,而色彩是感性的,是画家心性的表达,画家通过绘画赋予了色彩、线条以生命力,画家通过不同的色彩、笔触、肌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油画笔承载了画家太多的情感,闫平的绘画承载的正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恩爱,对绘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她非常的理性,但她的作品却令人激动与狂热,闫平将梵高、德尼等国外艺术大师和中国的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她的理性思维、绚烂的色彩、富有生命的线条、厚重的笔触控制着画面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现代的油画作品有很大一批缺乏思考,要么照搬外国的作品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么缺乏思想与个性,要么用颜料“抠出来”,闫平却能够在创作中打破古典油画的技法,自由发挥,坚持独立与创新,用她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一位女性的思想,这给现代的油画家太多的启示。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郭磊.装饰知觉与装饰意境.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1、2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3.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