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 周孟亮
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小额信贷机构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组成机构,它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关注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公益性的小额信贷理论关注机构扶贫过程和效果,它们既要实现社会目标,又要保证经济上和规模上的可持续性,但这几乎不可能。制度主义理论更多关注财务绩效,这无法反映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结果的具体过程。[1]20世纪90年代福利主义向制度主义发展的趋势逐渐显露,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通过商业化增加了股权资本,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但此时的小额信贷机构容易放弃穷人和低收入者而青睐富人,因为富有的客户一般有较大额的贷款需求,对小额信贷机构来说具有规模效应。如果小额信贷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富人在新客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改变原来为穷人服务的初始目标,这就出现了目标偏移。事实上绝大多数小额信贷组织具有双重性目标,小额信贷组织既要追求财务可持续,又要实现为穷人提供服务社会目标。[2]如何使小额信贷组织在扩张和转型的同时不出现目标偏移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很大关注。我国需要正确引导小额信贷发展,因此,小额信贷不能只是追求财务绩效,还要追求社会绩效,要强调社会目标与财务绩效相结合。追求双重目标的关键问题在于寻求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机理与发展途径,协调发展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制约因素。这需要及时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在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协调发展的同时不出现服务目标偏移。
任何一个小额信贷机构都具有双重目标,但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偏向于一个目标。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小额信贷机构必须关注、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难点。而二者协调发展中存在着两种可能性,要么相互促进要么相互制约。
小额信贷机构追求社会绩效,承担着社会责任,会改善机构的财务绩效。反过来,良好的财务绩效能实现更好的社会绩效。二者相互协调,产生良性循环。首先,政府方面。小额信贷机构注重社会绩效,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形象有所提升。政府初衷就是服务三农,对此会在税收、利率、融资等方面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政策的支持会降低机构运营成本,留有多余资金用于经营,以便于机构在更好服务社会的同时能在财务上实现自负盈亏和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客户方面。社会绩效内容包含客户权益保护,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注重社会绩效自然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客户对机构满意度的提升,也能承担比一般金融机构要高的利率。第三,员工方面。小额信贷机构是金融人才密集型行业,员工的创造力能影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注社会绩效,自然会关注员工的福利、薪酬等方面,实现对员工的承诺以促进员工更好地为机构服务。第四,债权人。机构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实现扶贫目标,会为机构带来正面的影响力,增加机构信用程度和争取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外部影响力的出现,也会对财务绩效产生影响。小额信贷机构相比一般机构风险性更大,尤其是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在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时,很多金融机构会愿意提供一定的融资机会,利于增加财务绩效。小额信贷机构的行为活动取决于其可利用的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财务绩效的改善会增加机构社会绩效的计划,留有更多时间和资金用于社会绩效管理,履行更多社会责任。
小额信贷机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相互制约,这种观点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致,下面运用无差异曲线具体说明其相互制约机制及其原因。图1用于反映小额信贷机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的一个情况。图中C为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在总体效用不变情况下,机构社会目标与财务可持续性目标不同偏好的结合。曲线越偏离原点,表示其追求的总体目标越高。P表示总体绩效可能性曲线,表示机构可能实现的总体目标。它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A、B、C、D是小额信贷机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结合的最优点。图中A点是小额信贷机构最开始双重目标平衡点,由此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发展表示机构有不同的追求目标。
图1 小额信贷机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相互制约理论分析
第一,小额信贷机构从A点向左上方B点方向发展,表明机构管理者对社会绩效太过注重,一般体现在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机构的总体绩效目标提高,曲线C2比C1平缓,此时社会绩效的关注以牺牲财务绩效为代价。小额信贷机构本身定位就注定其比其他金融机构风险性要大,机构为更好服务三农以实现扶贫初衷,扶贫的力度和深度都得到有效提升,覆盖面加大,但实施的低利率政策会导致操作成本更高,贷款风险加剧,减少了利润与管理者的财富,这违背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利于财务状况改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外界捐助、政府投入和商业化融资。国际援助机构对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资助越来越少,加上政府包袱过重、监管和管理不到位等影响,政府投入也缩水,而商业化融资主要针对相对正规且发展良好的机构,这三条重要途径难以给予机构资金支持。此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小额信贷机构增加社会责任活动,无疑会减少其从其他机构获取资金和资源的机会,社会绩效管理自然也受其影响。例如,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近年来在扶贫上力度较大,但其财务可持续性状况不断下滑。
第二,机构在无差异曲线上的均衡点向右下方D点移动,无差异曲线更加陡峭,财务绩效良好发展。小额信贷机构管理者不太关注社会目标,减少社会活动开支,会尝试将盈利资金再投入增加利润,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增加他们短期个人目标实现的机会。但这样会促使机构过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客户目标群体转向富人群体,变小额贷款为大额贷款,机构的平均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发生目标偏移现象。主要原因是机构为赚取更多利润,加快商业化步伐,具体表现在机构从NGOs形式转变为正规MFIs,商业化融资比重不断提高。这种转变涉及小额信贷机构各个方面,如治理结构、资本机构、产品服务和监管制度等。[3]机构管理者从以下三个因素考虑这种转变,首先,正规金融机构能增加获取商业化资金支持的机会以改善机构资金来源困境。商业化融资是机构最大的一条融资渠道。其次,产品多样化,寻求诸如储蓄类的产品。小额信贷机构无法有效发挥潜在客户潜力,且动员储蓄也会产生较少负面影响,机构能够利用客户储蓄增加贷款量,增加利润。再次,改善管理、治理、效率和可持续性。转变后的小额信贷机构符合当地监管要求,建立新的所有制结构和董事会成员,增加监管力度,改善管理和运营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管理功能等决策。相反,财务绩效不好的条件下,管理者试图转移注意,将开支更多地运用在社会活动上。如印度小额贷款公司商业化脚步太快,最终导致危机的出现。
第三,小额信贷机构从A点向右上方C点方向发展,这表明机构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均得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机构财务绩效实现可持续性的同时社会目标也得到有效实现,二者在相互制约机制影响下进入良性的循环。
第三种现象是最理想的状态,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更高的目标,但现实中最普遍的现象是以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为代表的第一种现象和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第二种现象。小额信贷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亟须解决。
小额信贷机构目前的身份仍然是非金融机构,能从事金融业务活动但不能吸储,没有从事中间业务的法律地位,它无法从国内金融市场上有效融资,规模无法扩大,财务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商业化趋势明显。非合法性让机构的社会绩效制度更难以出台,监管制度严重缺失,机构无章可循。机构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善,利率水平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这都损害机构的利益。政府对小额信贷机构不恰当的干预给了农户对小额贷款有偿的错误认识,导致其还贷率低下,损害了社会信用环境。且很多优惠政策无法享受。例如,因合法地位和扶持政策的缺乏,广州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落后于深圳及一些兄弟省份,在税收、融资成本、杠杆、同业拆借、利润核销和财政扶持方面无法享有与农信社、村镇银行或融资性担保公司同等的待遇和地位。而国家出台的各种税收优惠却将小额贷款公司排除在外。
资金是小额信贷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资金短缺是其遇到的最大困难,外部捐助已显得力量不足,自有资金扩充和吸储已成为新渠道。资金渠道受国家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外部认知和态度等外部因素和机构自身经营管理内部因素影响。这些因素自然会成为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外部因素
国家为扶贫建立小额信贷机构,针对其制定一系列措施,为它的发展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准入门槛,完善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但机构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要么难以生存,要么为了生存已目标偏移。政府部门虽在改变一些制度,但由始至终都严格控制机构发展,对其身份没有合法规定,融资优惠政策基本没有,监管交叉混乱,中央和地方制度不一致。农村金融市场受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二元化结构仍存在,金融自由度受限,小额信贷机构盈利小而成本高,正规金融机构对其注入资金会很少。利息是机构的主要收入,但利率政策不太适合发展。过高的利率容易被政府认定为高利贷,过低利率机构难以覆盖成本以致转移贷款目标。此外,农户教育水平有限对小额信贷机构性质有质疑。政府大力宣传机构信息但并没有对农户进行专门的知识普及。没有社会认知度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受挑战,尤其是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这些个外部因素严重影响外部资金的注入,增加机构商业化融资难度和减少外界捐助资金。
2.内部因素
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提供的产品服务都影响资金来源。小额信贷机构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查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现有的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需求。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薄弱,没有完善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机构的盈利能力和覆盖面难以得到提高。捐助者和投资者看重机构的后续发展潜力和资金的用途,在财务能力有限条件下,后续资金补足难度很大,社会目标的实现也需很长一段时间。
小额信贷机构为保持财务的可持续性,扩大平均贷款规模以减少机构操作成本追逐利润。小额信贷机构因不断扩张的贷款额度和交叉补贴致使其增加平均贷款规模,转向更富有的贷款者,发生目标偏移现象。这种动机可能是他们希望吸收更多的社会责任投资者或是从富有捐助者手中吸收更多资本,即便没有这两种动机的存在,目标偏移同样会被合理化,但这会令机构服务贫困人群的广度和深度都降低。同时垄断定价的小额信贷机构产品产生反向选择和使道德风险效率低下,或是机构频繁设立分支机构,这也是目标偏移的一个表现。
大多数学者用平均贷款规模衡量机构的目标偏移,也有用贷款性别、贷款方式、贷款者妇女比率、贫困差距比和小额信贷机构主要市场为额外衡量指标。徐淑芳、彭馨漫(2013)制定模型并选取27家MFI的面板数据进行目标偏移现象的实证分析,发现过于追求财务绩效会降低机构覆盖面,容易引发目标偏移现象。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趋势过强致使客户过度负债,无法偿债引发危机的例子。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小额信贷,根据资金捐赠者的要求,普遍开展过社会影响评价,但目前能坚持开展社会影响评价的不多。2005年以来国家开始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小额贷款公司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处理好服务“三农”和追求利润两者的关系。商业化趋势的发展很容易使机构出现目标偏移,这违背了政府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小额信贷机构能否在保证机构可持续发展情况下不偏移社会目标并完成社会目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需要小额信贷机构积极开展社会绩效管理,但我国在小额信贷社会绩效的实践方面也刚刚起步(2009年10月小额信贷高峰论坛会议上首次提出小额信贷组织“社会绩效”的概念,国内对社会绩效的研究由此开始)。我国小额信贷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小额信贷联盟联合一些国际性小额信贷组织在国内举办过系列小额信贷社会绩效管理的相关培训,一直在积极倡导社会绩效管理在我国的推广,机构也意识到社会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国内真正进行社会绩效管理的机构相当少,也没有专门的社会绩效制度约束机构。
国际上几种通用的社会评级机构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过社会评级,国家政府也强制要求机构社会评级,但他们的流程和评级制度是针对普遍性的机构。由于我国国情特殊,政府部门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社会评级需求并不清晰,无法建立统一且完全符合实际的评级体系。2013年7月,国内开始建立和试行评级体系,目前还不太完善。
贷款利率约束发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小额信贷机构中,这种限制给小额信贷机构带来了风险。我国小额信贷机构是借鉴孟加拉国发展模式建立的,当前贷款利率区间为基本利率的0.9~4.0。政府部门对贷款利率进行约束是为了保护客户,但无形中约束了客户接受金融服务或是只能向高利贷借款,这种代价更加昂贵。政府的利率约束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是机构退出市场。小额信贷机构在政府的利率约束下不能有效覆盖成本,机构选择退出市场是保持可持续发展更好的选择。二是有限客户获取贷款。在利率约束下,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缓慢、总贷款成本不透明,会减少其农村地区或更加细分市场的贷款。这也会阻碍商业银行进入到高成本的小额贷款市场。三是降低透明度。约束利率会导致信贷透明度的降低,机构会用混淆服务费用的方法应对约束以弥补成本,但客户不能理解这些多增加的费用是贷款成本的一部分。
2006年有学者对MIX中心的640家小额信贷机构进行调查发现高利率的存在。然而,完全依据政府部门规定制定利率,这会让机构利益受到损害。政府降低小额贷款成本和高利率最有效的办法是竞争。降低利率措施可行,前提条件是机构有足够的实力承担一定的成本。
政府可以重点发展良好的政策框架、促进金融服务提供商提高透明度以鼓励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利率自由化、适当的银行监管和监督的非审慎监管模式等三个政策能促进小额信贷更好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能让小额信贷机构共存并且相互竞争,为大量的贫困人群提供高质量和低成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批发资金计划的实施、产品创新和信贷技术的创新。政府创造法律和监管环境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在市场中进入与竞争。应制定专门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以明确其合法身份,防止出现要么无人监管要么全部都监管的局面。且保证利于其发展的优惠性政策和允许一定程度的吸收公众存款,但总额限制在机构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内,以保证储户资金安全。此外,在社会绩效引起重大关注的情况下,政府应出台有关社会绩效原则和社会绩效具体执行办法,确立和完善社会绩效相关制度,推行社会评级以体现机构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共享度,披露信息以分析比较评级,监督机构运营活动,控制风险。
对于客户,信贷比利率费用重要,一定的高利率在他们的承受范围内,利率市场化是利率改革的趋势。但利率市场化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并不全是正面影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设置利率上限。小额贷款利率定价需要涵盖所有行政成本,再加上资本成本(包括通货膨胀)、贷款损失拨备、增加股本。只有这样,小额信贷机构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有限数量的客户,实现捐助者和政府部门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小额信贷机构需要建立贷款利率数据库提供客户数据为贷款定价做参考,数据库中包含客户数、贷款额度、贷款方式、贷款用途、偿还期限、生产利润空间等数据,对他们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整理。此外,依据目标客户贷款方式、承受能力和机构自身贷款运营成本,结合政府对机构设定的政策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会弥补机构贷款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让投资者愿意投入更多资金于农村金融市场,扩大覆盖面,有利于机构实现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双重目标,如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利率市场化促进了机构的竞争,使其利率降低与市场更匹配。但市场化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渐推行。
资金是影响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发展和实现社会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在融资渠道受限情况下机构应积极争取国际资金援助以及吸收公众资金。国际资金的注入能正面影响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和管理。对于强调社会效益的机构,他们想继续保持资助而我们也需要资金融通。在争取商业性资金的同时,及时提供财务报告以向储户证明其可持续性,并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小额度储蓄一定时间后会比可能改变机构策略以及是否决定资助的捐助者或是其他资助者更加可靠。例如,秘鲁的11家规范性小额信贷机构曾将其存款总额从42%增长到60%以减少其他商业银行的成本竞争。尽管储蓄不能有效解决所有问题,满足所有客户需求,但能促进小额信贷更加成熟。国内和国外资金的有效结合和利用能使机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更好实现协调发展。
为防止小额信贷机构出现目标偏移现象,国家应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绩效管理系统,以便国内所有小额信贷机构能及时反馈社会绩效信息。它主要包含社会绩效理念、执行和控制三大系统。社会绩效理念是小额信贷机构实施社会绩效,实现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的先导、前提和基础。它涉及社会绩效的基本思想,小额信贷机构成立的目的是服务三农以实现扶贫目标,政府对其约束和机构自身发展方针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坚持这种理念的基础上,政府培养机构的社会绩效意识,对客户、员工和社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理念系统指导下,机构加强社会绩效管理,进行策略创新,具体从倡导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加强自身的内部社会绩效管理两个大方面构建系统。此外,机构需要动态地建立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以评价与控制,定期综合评价各方面利弊,与客户员工交流,合理选择更具代表性指标。且对评价活动不断完善以促进机构更好实现社会绩效目标。构建社会绩效系统,对社会绩效进行评价和控制有助于小额信贷机构及时准确了解其社会绩效计划,发现影响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因素,及时将信息反馈于执行系统,改变其计划,将影响最小化。指标体系的完善能够让机构明确其社会目标实现情况,一旦发现目标偏移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更好实现双重目标。
技术的创新能保证机构竞争力的提高,然而大部分的小额信贷机构很难选择正确的技术让其投资利润最大化。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遵循从机构商业策略出发、按照顺序完成技术创新过程、铭记业务基础和管理是四大原则,[4]并且采用信息系统技术、非传统交付技术、信贷评分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信息系统技术能使小额信贷机构更好地追踪、分析和报告其整体运作过程,并降低贷款审批流程和计分制的成本以更好地分析数据,预测客户还款行为。这种透明度可吸引资助者和为客户提供更直接的信息,从而吸引更多客户。PDA(个人数字助理)、ATM、POS终端、手机银行等非传统的交付技术,能让客户随时随地进行分期付款、支付、转账、支取现金、现存和保险等业务,减少操作成本。信贷评分通过计算机分析客户的特点和行为,以预测客户的意愿和偿还能力。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依据一个人的独特的身体特点如指纹识别和确认身份以达到贷款安全目的的技术。小额信贷机构能够使用以上这些技术的组合达到目标客户获取贷款,利用网络确保技术投资回报率。[5]此外,技术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且可让机构达到没有建设分支机构的较贫穷或更偏远的农村。
毫无疑问,小额信贷行业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趋势,任何一个机构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最终只会失败。为贫困人群脱贫致富、满足客户需求、减少机构风险以及提高资产组合质量以让机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品的开发。小额信贷机构的产品需要满足自身和客户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和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可持续发展。在产品开发前应认清机构的动机、承诺、能力、成本效益和盈利能力、简单性和尽量减少混乱、复杂性和同类产品竞争现象这些问题。只有明确上述问题,才能真正开始考虑启动产品开发过程。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开发新的或改进现有产品的过程。有序、系统的产品开发才能让机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且让机构更具有成本效益。以客户需求、机构的优势和竞争定位条件下建立完善从评估&准备工作——市场调查——产品概念和设计——成本计算——定价——初步试验——产品的发布和推出——重新评估&准备工作的循环式的产品创新机制。并且结合当地经济实际需求开展产品创新工作,重点针对当地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产品,如放款抵押物条件产品、“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的担保机制产品、“信贷+保险贷款”的风险机制产品以及保证贷款等新型产品。或是实施产品组合策略,为客户群提供综合信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