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沂蒙精神

2014-12-11 10:32:26柴鸥林
党政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沂蒙价值群众

○柴鸥林

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世代传承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时代价值。诚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临沂市所言,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沂蒙精神发端于源远流长的沂蒙文化,形成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升华于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1.沂蒙精神产生的文化根基。沂蒙地区毗邻孔孟之乡,孔门七十二贤中的曾子、闵子骞、子路等均诞生于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沂蒙人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王祥为代表的孝文化,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文化和智慧文化,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文化等,这些文化经典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的印记,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沂蒙人取其重道义、崇气节、颂正直、贵信实、求和气之优良精华,造就了沂蒙人民勤劳朴实、忠公体国、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形成了沂蒙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从而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2.沂蒙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早在大革命时期,沂蒙大地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里是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的故乡,山东党的早期领导人刘晓甫、刘一梦、刘鸣銮、李清漪、李清潍、刘芝言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发动群众,传播真理,领导武装暴动,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春,共产党人深入沂蒙山区腹地,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10月,八路军第115师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挺进山东,来到沂蒙革命根据地,与沂蒙人民一起浴血奋战,共纾国难。山东省和华东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八路军第115师长期驻扎在这里,形成了滨海、鲁中、鲁南三大战略区,沂蒙山曾被誉为“小延安”。在那段艰苦岁月里,老一辈革命家黎玉、朱瑞、罗荣桓、肖华、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粟裕、古牧、谭震林等先后来到这里,与这里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结下了深情厚谊。沂蒙人民正是从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光明、希望和正义,也切身感受到共产党部队严明的纪律,新型平等的人际关系,因而认定共产党的军队是王者之师、仁义之师,是自己人。

3.沂蒙精神产生的根本动因。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一是高举抗日救亡和团结抗战的旗帜,站在敌后抗战的第一线,为保卫沂蒙人民的生命财产流血牺牲;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幸福。二是给沂蒙百姓以利益,至少不去损害他们的利益。在政治上,按照“三三制”的原则,自下而上成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了民主好处多。在经济上,开展减租减息,同时部队和党政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切实减轻群众负担,让群众得到实惠。在文化上,开办各类夜校,广泛开展“冬学”活动,创办“识字班”,让受压迫最深的妇女读书认字;创立“庄户学”,方便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学习,用先进文化启迪民智。三是调动起党员干部的极大热情和责任心,把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服务群众,为百姓排忧解难。大到兴修水利,根除水患;小到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子,及时归还借用的门板等,时时处处展现出爱民为民情怀和优良作风。从根本上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就不会有沂蒙精神的产生。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孕育、造就了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大地,除了以一定的文字表述方式存在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心理积淀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沂蒙人民的意识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诸方面,都是沂蒙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沂蒙人民优秀文化品质的心理积淀和集中体现,是一种优秀的群体意识,也是一种明显的价值观形态。

1.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四句话的集中概括,虽然很普通,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集中体现了沂蒙精神独有的价值主体,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不可割裂。具体而言,“爱党爱军”,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这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的统领,后面的三句话就失去了逻辑起点,无从谈起。沂蒙精神所包含的爱党爱军之爱,是人间之大爱,天地之正气,感天动地,怎么讲都不过分。“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不畏强敌,勇于反抗侵略;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向国家伸手,而是再一次奋起,主要靠自己的双手,重新改造山河,实现了历史性的南稻北栽,南茶北移,把昔日以贫穷落后闻名于世的革命老区,变成了稻花飘香、各类优质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的北国江南。1995年,沂蒙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开发扶贫地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成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宝贵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传家宝永远不能丢。“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当然,绝对的无私是不存在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是如此。沂蒙人民难能可贵的是,战争年代他们做到了破家支前、毁家支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做到了破家支援修水库、毁家支援修公路。沂蒙精神薪火相传,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代中国,其在价值层面的稀缺程度是很高的,她的价值和引领作用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

2.沂蒙精神的实质。透过上述概括总结的四句话可以看出,在伟大的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大大小小的山头有7000多个,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山头都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绝对真实不虚。当年沂蒙山区总人口420万,直接参军参战20多万人,120多万群众参加支前,10万多名烈士的鲜血撒在这片热土之上。所以有理由说,沂蒙精神是一种原生态的大忠、大爱、大义、大勇,在山东党政军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哺育之下升华而成的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和积极进取精神。换言之,沂蒙精神的实质就是军民、干群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双向互动关系,是一个血肉相连的党群、军民生命共同体。

3.沂蒙精神的特征和价值主体。在地图上是找不到沂蒙山这座山脉的,通常沂蒙山区指的是蒙山和沂山周边的区域,即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和周边的一些县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沂蒙人民既有大山的坚韧刚毅,又有大海的豁达包容这样的“以仁为本”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生长于斯的人们思维方式相对单一,有一种卫道士的文化性格,重人间正道,重是非曲直。诚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强烈的人民性和凸显的时代性等特征,是典型的革命精神。与同为革命精神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进行比较就能发现,这些革命精神除了共有的精神价值之外,沂蒙精神具有独到的精神风貌、价值主体和文化特质。如果说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因与毛泽东的联系即精英之光而倍受瞩目的话,他们的创造主体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精英群体;而沂蒙精神凸显的则是普通人即人民之魂,她的创造主体是纯朴、善良、憨厚、正直的沂蒙老百姓。在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沂蒙人民的主体价值、主体理念和主人翁姿态。“群体”这个词是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因为沂蒙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一种群体自觉的精神创造。说到底,沂蒙精神是一种人民精神,沂蒙山是一座人民精神铸就的山。比如革命战争年代里到底有多少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有多少人拼死掩护八路军伤员,这些都无从查考。再如沂蒙六姐妹,也只是这个英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因为在沂蒙大地上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六姐妹”。沂蒙精神不仅仅是局限在过去的岁月里,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经济开发区精神”、“兰田商城精神”等,沂蒙精神都能与时代一起脉动,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此也决定了沂蒙人民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勇立潮头,走在前面,加上改革开放新时代所形成的外部推动力,尤其是具备了宽广的世界眼光,与时代发展的潮流融为一体,才使得沂蒙精神历久弥新,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4.沂蒙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存在着多元的经济,多元的阶层,多元的利益,多元的价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引领,如何树立权威,如何崇尚永恒,如何倡树崇高?如何将沂蒙精神所蕴含的政治生态推而广之、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将沂蒙精神价值主体进行转换,使其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实现由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解放群众,到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转变。毋庸置疑,文化可以多元,价值也可以多元,但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绝不存在一个多元的问题,必须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苏共垮台的深层次原因恰在于此——只有利益,没有精神。

沂蒙精神首先是一种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沂蒙精神在价值层面上最高层次的意义,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引导的重点。讲信仰并不是刻意的拔高,精神的最高层次就是信仰,信仰就是要高和远,否则的话就不能引领未来和方向,就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沂蒙人为什么舍生忘死、毁家支前?为什么前赴后继把军参?沂蒙妇女为什么会用乳汁来救护伤员?为什么不向命运低头、愚公移山勇往直前?为什么能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率先脱贫?为什么能在江北崛起一个物流天下的大市场?归根结蒂,无不是靠的这种精神的力量和执着的追求。虽然时下人们对信仰有多种理解和解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或失去了信仰,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党,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当前,要警惕价值中轴不断走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的,必须从信仰上进行提升,而绝不能降格以求。古人云,欲取其中,必求其上;欲取其上,必求上上。重塑信仰也好,坚定信念也好,都是当代共产党人必须向沂蒙精神汲取的营养,必须补上的一课,是建党之基、执政之魂、立身之本。再者,沂蒙精神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这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的重点。例如那些因贪腐落马的贪官,他们之所以会由党员领导干部蜕变成人民的罪人,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虽然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一些具体原因,但根本上只有一条,皆因价值取向的错位使然。此外,沂蒙精神还是一种价值标准,是判断是非曲直、善恶美丑、荣辱得失的标准。这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沂蒙精神就是一面如何做人做事的镜子,经常拿来照照,就能从中找到答案。还有,沂蒙精神更是一种行为和职业规范,具体表现为敬业、担当、诚信。这是对普罗大众进行教育引导的重点,也是一个地区最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全国江北最大的商贸城为什么能在临沂崛起?对此,仅从地域、区位以及历史等方面进行解读是远远不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沂蒙精神已经内化为沂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行为规范,成为沂蒙普通人的形象和性格。这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软实力。

沂蒙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最生动、最直观、最有力的诠释。沂蒙精神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一剂良药,一泓清水,用她来照一照,量一量,治一治,洗一洗,有助于党员干部醒醒脑,提提神,补补“钙”,保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执政60多年了,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和当年的沂蒙抗日根据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现在的群众工作却常常显得苍白无力、捉襟见肘、甚至力不从心。我们确实应该扪心自问:现在的群众工作与前辈们相比,究竟差在哪里?为什么在过去非常平常的事情现在却显得那么不同凡响?为什么在过去大家都会自觉去做的事情现在却要大力提倡?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把沂蒙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在价值观、方法论和行为方式的纬度上契合一致,方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即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唯一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除此无他。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以改进工作作风为突破口,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决割除“四风”这个顽瘴痼疾,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一抓到底,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由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型认同和魅力型认同上升到现代社会的法理型认同。

总之,沂蒙精神是不朽的丰碑,以人民的名义永驻共产党人心中;沂蒙精神是闪耀的灯塔,以历史的名义昭示后人;沂蒙精神是光辉的旗帜,以人性光辉和大爱无疆的名义引领未来。

猜你喜欢
沂蒙价值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37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