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准
摘 要:研究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课程学习研究的教学模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指导原则,必须对研究式教学实施的主体性因素、考核标准与保障性制度等因素予以认真研究分析,同时正确处理好研究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教学目标与专题研究结果、研究式教学与基础理论学习以及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1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是研究式教学的一般范式与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具有研究式教学一般范式的属性,还具有具体课程的鲜明个性。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应用的客观现实性
“研究式教学”模式最初兴起与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其理论基础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含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范式,研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课程预设选题的研究,逐渐达到学习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和培养相应研究能力的教学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同时结合快速变化的教学对象的知识构成、能力结构与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引导方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研究性单元,指导以学生个体或小组方式组成研究性小组(由课程受教育对象构成),进而实现将课程传布的社会变革理论转换为由研究性小组“自主”习得的一种教育教学范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既有基于教育对象自身知识结构变化的现实思考,也有基于课程教学特殊属性的方法论要求,更有迅猛发展的信息经济的时代要求。
首先,广大高校大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现实要求。综观广大在校大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中小学已经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他们所接受的相关知识教育在系统性与理论性上虽不如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但在基本知识点上却高度重复。面对这样的受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显然不应是基本知识点的重复讲解,而应是关乎中国社会革命与建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灌输,而应是将广大在校大学生培养成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其次,融思想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课程特色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青年大学生,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系统的理论性,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先进的理论是吸引并指引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明灯。而融思想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课程开设不仅需要精彩的宣讲,更需要宣讲者指导下的受教育者的理性求索历程。恰当的课题预设与正确的研究方法指导,大学生针对特定研究课题开展大量翔实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理解分析,最终形成课程的诸多子课题研究结论。研究性教学“和初中、高中阶段死记硬背的政治课学习方式截然分开,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品位”[1]。上述课堂生动活泼、课外丰富多彩和说服力强研究结论的教学方法论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也是研究式教学所追求的方向。
最后,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与“缩短”了的社会时空为信息时代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对高校传统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并呼唤教育模式创新。在信息时代,大学生们很容易通过信息网络获得高校教师在课堂所传授的大量课程知识信息,他们有时获得的知识信息甚至超过了教师所提供的。单纯的知识信息传授的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依据变换的受教育对象,通过研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思辩能力与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尊重。信息时代的到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应用的时代背景。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顺利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式教学,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指导原则,必须对研究式教学实施的主体性因素、考核标准与保障性制度等因素予以认真考察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灌输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只有通过灌输才能将先进的思想理论传布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才能实现先进的理论与劳动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才能武装和解放人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334。当然,在策略上,“应该把这个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到工人中去”[2]182。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坚持灌输,才有可能使青年大学生从“自在”的状态成长为武装了的“自为”的时代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其内涵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灌输原则。为此,首先应坚持教育者的外在传布与受教育者的内在自觉之间的有机互动;其次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协调统一;最后还应倡导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尤其要善于运用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列宁就不仅重视运用书本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非常重视报纸(例如创办全党的机关报)和政治杂志的教育引导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范式的应用不能仅仅满足告知学生系统的理论与确定的知识结论的教学目的,相关教学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而言,研究式教学中的教师将承担着更为艰巨的教学任务。
首先,研究式教学,应提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剖社会现象的能力,进而将其培养成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仅自身是一个具有较高修养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应积极研究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方法创新。例如,讲解《概论》课程的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新的明显变化”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解释论证,而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对新变化的产生原因、主要特征、发展趋势、利弊得失与对策措施等展开探讨,在大学生研究性小组开展资料搜集与分析时,授课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方法论指导,引导大学生加深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引导大学生通过研究深化对工人阶级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教师应实现角色转变,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输出者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修养培养的促进者转变,从单纯的教育对象的改造者向求知创新的教育对象成长路上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关键在于准确界定自身在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性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起的只是主导性作用。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有他们应有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有可能富有实效。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顺利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性环节。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务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加强课程组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规划设立面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校级科研项目。
三、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几对关系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顺利推进研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其一,正确区别处理专题式教学与研究式教学的关系。专题式教学与研究式教学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专题式教学是以专题的方式来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专题式教学既可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向讲解的方式,也可能采用突出强调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式教学方式。与专题式教学相区别,研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式教学必然涉及运用专题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采用更多强调是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的有机结合,对确定的专题开展研究以寻求答案。
其二,正确处理研究式教学的教学目标与课程专题研究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式教学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究专题展开,每一个研究专题的展开应有助于大学生对课程系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而不应是背离课程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此,任课教师应精心选定研究专题,指导学生理性筛选研究支撑资料,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达到课程预设的专题研究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目标与专题研究结果的统筹,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问题驾驭能力,既能抛出引起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兴趣的“包袱”,又能将其归附于课程教学目标之下。
其三,正确处理研究式教学与基础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研究式教学与基础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正如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文化的真正核心,是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3]。采用研究式教学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课程宣讲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同时,任何研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理论的基础上的研究,研究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知识学习才是目的与中心,对此,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教师必须高度予以重视。
其四,正确处理研究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本质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式教学仍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开展相关理论灌输的一种方式。研究,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教学方法的选择永远从属于教学内容,并为教学目的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教学方法选择,该宣讲的课程内容就应坚持采用宣讲方式,而不能对某一教学方法作过度解读与泛化应用。正确认识与处理研究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顺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林晶,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