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英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1.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
2.自我的探索,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上课时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3.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
4.人人获得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自学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阅读兴趣,丰富课外知识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动力,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预习的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1)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文章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字、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
课文中有个词叫“纹丝不动”这个词在哪个句子出现的?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这个词集中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
(2)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差异外,还存在个体阅读能力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根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为例: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2)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1)鲁迅先生在信中说了哪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分几层写的?这样的思考题实际上是结合训练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次。这样的预习要求,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1)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三十二个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2)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不少学生看过《安徒生童话》,然而学习该文时,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再设计一些铙有兴味的预习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这样,不但学懂课文,憎恨黑暗的社会,而且在学习中还掌握了童话的特点。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要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尽量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预习的安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課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