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歧义分化看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

2014-12-09 01:02李秋萍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李秋萍

摘 要:句子成分分析法是出现较早而且在我国影响较大的一种析句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局限性显露无遗。为了更好地分析汉语句子,学者们把从西方引进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句法分析的新局面。本文试从歧义分化的角度看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

关键词:句子结构;析句方法;歧义分化;

句子是非常重要的语法单位,人们表情达意、与他人交际绝大部分是以句子为载体的。句子可分为形式和意义两部分,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必须先分析清楚句子的结构形式,即我们常说的析句方法。对于常规的句子,一般的析句方法已经能够分析清楚,但是对于汉语中大量存在的歧义句,有些析句方法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就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析句方法,以便分化某些歧义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这些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句子。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在我国,使用较早、影响最大的析句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法,这种析句方法遵循语言的线性原理,认为句子是在一个平面上线性展开、各句子成分简单相加而成的,在分析时,先找出句子的中心成分,抓住句子主干,再找出其它修饰附加成分,理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句子的基本句型。这种分析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适用于普及性强的语法教学中,但是这种析句方法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有些句子所提取的主干与原意不符,甚至完全不知所云。如:

1.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所提取的主干为:天是天。

2.周朴园的妻子是鲁四凤的娘。

所提取的主干为:妻子是娘。

这些主干意义不通。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教学生分析这些简单的句子,那么学生可能会完全被这种成分分析法搞糊涂。

第二,这种析句方法认为句子是同一平面各成分的简单相加,忽视了句子的结构层次和隐性结构意义,因此无法解释一些因结构层次不同而存在歧义的句子,如:

3.小明和小刚的父亲去旅游

所提取的主干为:父亲去旅游。

如果按句子成分分析法,只能得出一种意思:父亲是小明和小刚共同的父亲,父亲一人去旅游。但实际上,这个句子还存在另一个意思:父亲只是小刚的父亲,小明和小刚的父亲两人一起去旅游。由此可见,句子成分分析法对这类句子的分析是无能为力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出,这种方法首先注重结构关系的层次性,认为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系列,而是有层次的,通过对句子进行逐层顺次的分析,并对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行说明,能清楚反映语法的结构层次,尤其能分化由于结构层次不同而造成歧义的歧义句式。我国最早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歧义研究的是朱德熙,他运用这种方法成功分化了歧义句“咬死猎人的狗”,解决了语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把这个句子分为两层,如果第一层是“猎人的狗”,定中结构,第二层是“咬死”,与第一层“猎人的狗”组成谓宾结构,那么分析出来的意义应该是“猎人的狗被咬死了”;如果第一层是“咬死猎人”, 谓宾结构,与第二层“狗”组成定中结构,那么分析出来的意义应该是“猎人被狗咬死了”。由此可见,层次划分的不同可能导致意义的完全不同。

但是,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因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句式,而对那些结构层次相同但隐性语义关系不同的句子又无能为力了。而且,层次分析法只注重揭示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却无法处理非直接成分间的关系。有时对句子还会进行一些不必要的穷尽式的分析。因此,层次分析法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陷,对它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寻求更好的析句方法了。

三、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通过分析句法结构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并说明某些语法现象。在一个句子中,某一语法成分在语义上可能只指向一个成分,也可能同时指向几个成分。当它同时指向几个语义成分时就存在歧义现象,语义指向分析法就能很好地分化这种歧義。例如:

他有个女儿很骄傲。

这是个歧义句,当“骄傲”的语义指向“他”时,说明他为有这个女儿而骄傲;当“骄傲”的语义指向“女儿”时,说明是女儿骄傲。对于层次分析法不能区分的那些同形同构的句子,语义指向分析法可以清楚地揭示出它们的语义差异。

四、配价语法分析法

法国学者特思尼耶尔从化学的配价理论得到启示,引入“价”的概念。他主张应该创立从属关系语法学。60年代初,德国学者把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引如德语研究,并称之为“配价语法”。1978年,朱德熙最早引入配价语法理论研究汉语,并在《中国语文》中最早采用“向”这个概念,他把只能和一个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做“单向动词”, 例如:“我来了”。“来”只能和我发生联系。把能和两个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称为“双向动词”,依次类推,有三向动词、四向动词。如“他送我礼物”。“送”可以和“我”、“他”、“礼物”发生联系,为三向动词。再如“这些花他用水浇了三桶”。“浇”可以与“他”、“花”、“水”、“三桶”发生联系,是四向动词。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喝酒的很多”、“对校长的意见”等歧义句。

通过以上几种析句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一种析句方法各有所长,但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分析一些歧义结构时,往往需要几种析句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准确分化歧义,揭示造成歧义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持辨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析句方法,而不能以偏概全或者一棒自打死。各种析句方法在句法分析的历史中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作用,新的析句方法的出现并不是取代旧的析句方法,而只是在旧的析句方法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必将还会有新的析句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骆小所主编,现代汉语引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

[2]王兴中、王渝光主编,语言学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

[3]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