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银
摘 要:研究了径流灌溉时不同作物样地对水肥的滞留效益。结果表明,4种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果呈现出相似性,在9 m之前滞留效益十分显著,9 m之后,滞留效益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滞留率拟合方程,4种作物的拟合函数均为对数函数,该拟合函数可以将4种作物的滞留率数量化,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灌溉;水肥;滞留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20
径流灌溉在我国仍然应用广泛,但其在节水、节肥、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均被认为不及滴管施肥,本文主要研究4种常见的农作物在径流灌溉过程中对径流中水肥的滞留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拟合函数,以期模型化水肥滞留效益,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选取的4种农作物均为常见的农耕作物,栽植范围广,栽植数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供试番茄品种为中蔬4号,玉米品种为宁玉507,茄子品种为沈茄1号,黄瓜品种为鲁蔬21号。
1.2 方 法
在以上每一种作物的田地内,各构建一条坡度为2%的试验带,每条带长20 m,宽2 m,用防渗薄膜隔开。每条试验带沿程居中布设8个采样点,离进水端距离分别为2,5,7,9,12,14,16,19 m,同步采集渗流水样。渗流水通过取样管采集,取样管为U—PVC管,直径100 mm,埋深80 cm,管壁周围开直径5 mm孔,管周边填充砾石。
将碳酸氢铵溶于水中,并使该水以径流形式通过试验带,模拟传统水肥灌溉中的TN(全氮)。并从采样点采集灌溉后的渗流水,定量分析不同作物对氮肥的滞留效益,得出拟合函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农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益
由图1可以看出,4种农作物的样地对水肥都表现出相似的滞留效益,滞留率在进入试验带后的9 m内,一直呈现显著地上升趋势,9 m之后滞留率不再增加,维持在50%~60%的水平,可见,使用径流灌溉方式,肥料滞留效益并不高,其中约40%的水肥不能固定于土壤或被作物吸收,而会随径流流失。
2.2 4种农作物水肥滞留效益拟合方程
对4种作物样地的水肥滞留率进行拟合,均可得到对数特征函数(图2~图5),且R2 值均大于0.9,可认为拟合度非常高。因而,认为传统径流灌溉时,作物样地对水肥的滞留率呈现对数特征,随着径流距离的延长,滞留率表现出有限性。
3 结论与讨论
众所周知,在农耕中所使用的肥料是无法被作物完全吸收的,一部分水肥会沉降在土壤表面,一部分虽然到达了土壤中,但与土壤颗粒相互作用,形成了不能被植物吸收的大分子或化合物,还有一部分会直接随径流流失,本文主要讨论径流灌溉时,样地对水肥的滞留效果,重点分析了没有随径流流失的水肥在施肥量中所占的比例。
试验结果表明,径流灌溉在水肥滞留率上有着明显的有限性,其中40%以上的水肥会随着径流流失,因而在灌溉时应控制水量,同时得出的拟合函数,模型化了4种作物样地的水肥滞留率,在特定情况下,可作为数学模型使用。4种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益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可见4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主要结构并没有造成明显的改变,但对土壤中具体矿质元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Eapen D, Barroso M L, Ponce G, et al. Hydrotropism: Root growth responses to water[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5,10(1):44-50.
[2] 山仑,苏佩,郭礼坤,等.不同类型植物对干湿交替环境的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164-170.
[3] 李世清,田霄鸿,李生秀.养分对旱地小麦水分胁迫的生理补偿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1):22-28.
[4] 胡田田,康绍忠.植物抗旱性中的补偿效应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4):885-891.
[5] 刘庚山,郭安红,任三学,等.人工控制有限供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1):2 342-2 352.
[6] 李志勇,王璞.优化水肥及传统水肥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3(9): 42-45.
[7] 姚战军,杨玉锋,陈若英,等.限水灌溉与施氮方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8): 63-66.
[8] 王淑芬,张喜英,裴冬.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27-32.
[9] 徐心志,马超,孙会娜,等.灌水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碳氮代谢、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5): 187-193.
[10] 任三学,赵花荣,姜朝阳,等.不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S2) : 169-174.
[11] 薛丽萍.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5): 463-465.
[12] 马瑞昆,贾秀领,蹇家利,等.前期控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根系和群体光合作用特点[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88-91.
[13] 方保停,邵运辉,岳俊芹,等.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2(10): 36-39.
摘 要:研究了径流灌溉时不同作物样地对水肥的滞留效益。结果表明,4种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果呈现出相似性,在9 m之前滞留效益十分显著,9 m之后,滞留效益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滞留率拟合方程,4种作物的拟合函数均为对数函数,该拟合函数可以将4种作物的滞留率数量化,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灌溉;水肥;滞留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20
径流灌溉在我国仍然应用广泛,但其在节水、节肥、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均被认为不及滴管施肥,本文主要研究4种常见的农作物在径流灌溉过程中对径流中水肥的滞留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拟合函数,以期模型化水肥滞留效益,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选取的4种农作物均为常见的农耕作物,栽植范围广,栽植数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供试番茄品种为中蔬4号,玉米品种为宁玉507,茄子品种为沈茄1号,黄瓜品种为鲁蔬21号。
1.2 方 法
在以上每一种作物的田地内,各构建一条坡度为2%的试验带,每条带长20 m,宽2 m,用防渗薄膜隔开。每条试验带沿程居中布设8个采样点,离进水端距离分别为2,5,7,9,12,14,16,19 m,同步采集渗流水样。渗流水通过取样管采集,取样管为U—PVC管,直径100 mm,埋深80 cm,管壁周围开直径5 mm孔,管周边填充砾石。
将碳酸氢铵溶于水中,并使该水以径流形式通过试验带,模拟传统水肥灌溉中的TN(全氮)。并从采样点采集灌溉后的渗流水,定量分析不同作物对氮肥的滞留效益,得出拟合函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农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益
由图1可以看出,4种农作物的样地对水肥都表现出相似的滞留效益,滞留率在进入试验带后的9 m内,一直呈现显著地上升趋势,9 m之后滞留率不再增加,维持在50%~60%的水平,可见,使用径流灌溉方式,肥料滞留效益并不高,其中约40%的水肥不能固定于土壤或被作物吸收,而会随径流流失。
2.2 4种农作物水肥滞留效益拟合方程
对4种作物样地的水肥滞留率进行拟合,均可得到对数特征函数(图2~图5),且R2 值均大于0.9,可认为拟合度非常高。因而,认为传统径流灌溉时,作物样地对水肥的滞留率呈现对数特征,随着径流距离的延长,滞留率表现出有限性。
3 结论与讨论
众所周知,在农耕中所使用的肥料是无法被作物完全吸收的,一部分水肥会沉降在土壤表面,一部分虽然到达了土壤中,但与土壤颗粒相互作用,形成了不能被植物吸收的大分子或化合物,还有一部分会直接随径流流失,本文主要讨论径流灌溉时,样地对水肥的滞留效果,重点分析了没有随径流流失的水肥在施肥量中所占的比例。
试验结果表明,径流灌溉在水肥滞留率上有着明显的有限性,其中40%以上的水肥会随着径流流失,因而在灌溉时应控制水量,同时得出的拟合函数,模型化了4种作物样地的水肥滞留率,在特定情况下,可作为数学模型使用。4种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益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可见4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主要结构并没有造成明显的改变,但对土壤中具体矿质元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Eapen D, Barroso M L, Ponce G, et al. Hydrotropism: Root growth responses to water[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5,10(1):44-50.
[2] 山仑,苏佩,郭礼坤,等.不同类型植物对干湿交替环境的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164-170.
[3] 李世清,田霄鸿,李生秀.养分对旱地小麦水分胁迫的生理补偿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1):22-28.
[4] 胡田田,康绍忠.植物抗旱性中的补偿效应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4):885-891.
[5] 刘庚山,郭安红,任三学,等.人工控制有限供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1):2 342-2 352.
[6] 李志勇,王璞.优化水肥及传统水肥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3(9): 42-45.
[7] 姚战军,杨玉锋,陈若英,等.限水灌溉与施氮方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8): 63-66.
[8] 王淑芬,张喜英,裴冬.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27-32.
[9] 徐心志,马超,孙会娜,等.灌水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碳氮代谢、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5): 187-193.
[10] 任三学,赵花荣,姜朝阳,等.不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S2) : 169-174.
[11] 薛丽萍.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5): 463-465.
[12] 马瑞昆,贾秀领,蹇家利,等.前期控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根系和群体光合作用特点[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88-91.
[13] 方保停,邵运辉,岳俊芹,等.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2(10): 36-39.
摘 要:研究了径流灌溉时不同作物样地对水肥的滞留效益。结果表明,4种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果呈现出相似性,在9 m之前滞留效益十分显著,9 m之后,滞留效益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滞留率拟合方程,4种作物的拟合函数均为对数函数,该拟合函数可以将4种作物的滞留率数量化,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灌溉;水肥;滞留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20
径流灌溉在我国仍然应用广泛,但其在节水、节肥、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均被认为不及滴管施肥,本文主要研究4种常见的农作物在径流灌溉过程中对径流中水肥的滞留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拟合函数,以期模型化水肥滞留效益,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选取的4种农作物均为常见的农耕作物,栽植范围广,栽植数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供试番茄品种为中蔬4号,玉米品种为宁玉507,茄子品种为沈茄1号,黄瓜品种为鲁蔬21号。
1.2 方 法
在以上每一种作物的田地内,各构建一条坡度为2%的试验带,每条带长20 m,宽2 m,用防渗薄膜隔开。每条试验带沿程居中布设8个采样点,离进水端距离分别为2,5,7,9,12,14,16,19 m,同步采集渗流水样。渗流水通过取样管采集,取样管为U—PVC管,直径100 mm,埋深80 cm,管壁周围开直径5 mm孔,管周边填充砾石。
将碳酸氢铵溶于水中,并使该水以径流形式通过试验带,模拟传统水肥灌溉中的TN(全氮)。并从采样点采集灌溉后的渗流水,定量分析不同作物对氮肥的滞留效益,得出拟合函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农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益
由图1可以看出,4种农作物的样地对水肥都表现出相似的滞留效益,滞留率在进入试验带后的9 m内,一直呈现显著地上升趋势,9 m之后滞留率不再增加,维持在50%~60%的水平,可见,使用径流灌溉方式,肥料滞留效益并不高,其中约40%的水肥不能固定于土壤或被作物吸收,而会随径流流失。
2.2 4种农作物水肥滞留效益拟合方程
对4种作物样地的水肥滞留率进行拟合,均可得到对数特征函数(图2~图5),且R2 值均大于0.9,可认为拟合度非常高。因而,认为传统径流灌溉时,作物样地对水肥的滞留率呈现对数特征,随着径流距离的延长,滞留率表现出有限性。
3 结论与讨论
众所周知,在农耕中所使用的肥料是无法被作物完全吸收的,一部分水肥会沉降在土壤表面,一部分虽然到达了土壤中,但与土壤颗粒相互作用,形成了不能被植物吸收的大分子或化合物,还有一部分会直接随径流流失,本文主要讨论径流灌溉时,样地对水肥的滞留效果,重点分析了没有随径流流失的水肥在施肥量中所占的比例。
试验结果表明,径流灌溉在水肥滞留率上有着明显的有限性,其中40%以上的水肥会随着径流流失,因而在灌溉时应控制水量,同时得出的拟合函数,模型化了4种作物样地的水肥滞留率,在特定情况下,可作为数学模型使用。4种作物对水肥的滞留效益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可见4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的主要结构并没有造成明显的改变,但对土壤中具体矿质元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Eapen D, Barroso M L, Ponce G, et al. Hydrotropism: Root growth responses to water[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5,10(1):44-50.
[2] 山仑,苏佩,郭礼坤,等.不同类型植物对干湿交替环境的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164-170.
[3] 李世清,田霄鸿,李生秀.养分对旱地小麦水分胁迫的生理补偿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1):22-28.
[4] 胡田田,康绍忠.植物抗旱性中的补偿效应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4):885-891.
[5] 刘庚山,郭安红,任三学,等.人工控制有限供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1):2 342-2 352.
[6] 李志勇,王璞.优化水肥及传统水肥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3(9): 42-45.
[7] 姚战军,杨玉锋,陈若英,等.限水灌溉与施氮方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8): 63-66.
[8] 王淑芬,张喜英,裴冬.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27-32.
[9] 徐心志,马超,孙会娜,等.灌水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碳氮代谢、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5): 187-193.
[10] 任三学,赵花荣,姜朝阳,等.不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S2) : 169-174.
[11] 薛丽萍.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5): 463-465.
[12] 马瑞昆,贾秀领,蹇家利,等.前期控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根系和群体光合作用特点[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88-91.
[13] 方保停,邵运辉,岳俊芹,等.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2(10):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