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中国人应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2014-12-09 19:17秘小胜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非洲人当地人非洲

秘小胜

非洲的中国人应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秘小胜

近十几年,中非关系迅猛发展。随着双方经贸的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非洲求职、创业。如果中国人不主动融入非洲,中非民间关系就难以健康发展,中非关系全面发展也就难以推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在非中国人与中国企业需要从以下四点做好功课:把自身的发展同非洲发展联系起来,多雇佣非洲员工;采取开放的态度,多接触非洲人;在前往非洲以前,应当对当地的法律、政策、文化以及政治(战争)风险进行研究评估;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非洲成为其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之一。这无疑体现了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是值得双方庆贺的事情。但随后发生的加纳军警逮捕和袭击中国淘金客事件,却让国人大为震惊。实际上,近几年在中非官方关系越来越热络的同时,在赞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纳米比亚、赤道几内亚等多个非洲国家,都发生过中国商人同当地员工、商户或居民发生冲突的事情。中国商户被逮捕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值得中方警惕的是,尽管中国商户被逮捕的事情在俄罗斯和欧盟国家都有发生,但他们同当地居民发生暴力冲突的事件却相对较少。而在非洲,因为劳资纠纷、商业竞争引发的“民间”冲突却明显多于欧洲。目前在非洲的中国人据估计已经超过100万,而且在中非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非洲求职、创业。中国人如何融入非洲、如何同当地人和睦相处,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旅居非洲的中国人的特点

因为文化差异,中国人很难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但如果愿意学习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并不是难事。同在欧美的中国人相比,生活在非洲的国人有三个不同的特点。第一是企业人员和商户多。在非洲的中国人,除去少数外交人员和二代移民外,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派驻人员、个体商户和农户。为了留学或追求生活品质前往非洲的中国人凤毛麟角。第二是在非洲的中国人,除一小部分是高收入的管理层以外,有大量的建筑工人、小商贩和小农户。甚至有中国家庭在非洲农村养鸡,然后在集市上零售。这同非洲经济不发达、资源丰富和就业门槛不高有很大关系。第三个特点是,如果说旅居欧美的中国人是想融入当地社会而难得其门而入的话,那么很多在非洲的中国人则是压根儿就不想融入。很多中国人骨子里看不起黑人,这里面既有肤色原因,也有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三个特点带来的结果就是,在非洲的中国人同当地居民的生计经常有直接关联,不是给对方提供就业,就是同对方竞争。特别是非洲失业问题非常严重,而受中国人冲击的又往往是人数多、收入低的体力劳动者。再加上中国人不愿意同当地人交往,个别人甚至抱着救世主和“发笔财就走”的心态来非洲。这些人如何能同当地人搞好关系?

非洲的发展现状和文化特性

以上是旅居非洲的中国人的特点。非洲自身又有哪些国人不知道或不适应的特点呢?第一,发展水平低但速度快,潜力巨大。非洲近十几年来保持了3%—5%的经济增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大陆之一。2011年加纳就以13%的增长率成为当年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南非、加蓬、塞舌尔、战前的利比亚等国,人均GDP也高于中国同期。部分国人对非洲的印象停留在战争、贫穷和疾病上,实在是片面至极。第二,劳动法健全,工会势力强大。很多非洲国家的劳动法源自西方,健全甚至僵硬。为了涨工资,工会常组织罢工;而企业解雇工人却困难不少。第三,人力资源稀缺、成本高,中非双方文化差异大。非洲的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都很缺乏,而受劳动法的影响,工人薪水并非想象的那么低。相同岗位,非洲员工甚至可能比中国国内员工薪水还要高。同时非洲人又讲究生活品质,喜欢度假。一些中国企业主曾抱怨,有的工人拿到工资就消失,钱花光以后才回来;“让他们加班,给钱也不干”。还有的中国企业按周发工资,以防止员工薪水不到月底就告罄。综合非洲员工同中国员工在组织能力、责任心、熟练程度、产出比等方面的差异,非洲员工的成本往往比中国员工还高。第四,由于被殖民、被压迫的历史,非洲人的民族自尊心强且比较强。如果你说法国人懒散,他可能会笑着回答这是追求生活质量。但你要这么说非洲人,他很可能就会想到种族歧视。中方管理层吃饭的时候“四菜一汤”,非洲工人没有,也会不平衡,觉得被剥削。此外,一些中国人不愿意和非洲人同桌吃饭,不敢和他们握手,也让他们觉得受歧视。

中国人如何融入非洲

这些在非洲的中国人的特点、非洲发展现状和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国人进入、融入非洲一定会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那么,中国人如何才能融入非洲呢?

首先,要把自身的发展同非洲发展联系起来,多雇佣非洲员工。摩洛哥驻华大使贾法尔·阿尔热·哈基姆曾对笔者说,“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在当地的公民性(citizenship),同非洲一起成长。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企业就会被视为当地的一分子,而不是来挣钱的外人”。摩洛哥大使的这番话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人们常说当下的中国人仇富心理很严重。但中国人却不仇视在华的外企或外国人。何也?因为外企不但把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企业雇佣了大量的中国员工。大部分外企产品实现了国产化,在中国采购原料、在中国生产。外企赚得盆满钵满,中国人自己也受益颇多,所以中国人欢迎而非仇视他们。如果在非洲的中国人,能让当地人分享到自己的发展收益,使自己成为当地发展的积极、不可或缺的因素,非洲人也会拥抱我们。

在非洲的中国人尤其要牢记“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道理。现在确有数量难以统计的中国农民,举家在非洲种粮、种菜、养鸡。当地人抱怨说中国人养的鸡个头大、生长周期短,他们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相对于大中规模的中资企业,小规模的个体农场既无法给当地提供就业,还直接与当地人形成了利益争夺(对于某些非洲小养殖户来说,卖几只鸡的钱很可能是其当月收入的几分之一)。在非洲从事小农生产的中国人正逐年增长,原因就是中国人均可耕地太少、而非洲耕地资源丰富、谋生容易。在中国人看来,“我不偷不抢,起早贪黑地努力工作,有什么错?”但站在对方角度看,“这是我们的国家,你们来了,我们没饭吃。难道该我们走?”人在他乡身是客。中国人要想同当地人和睦相处,必须牢记自己活,也让他人活的原则;向当地人传授农业技术,尽可能的雇佣当地人,帮助他们摆脱贫穷。

其次,中国人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多接触非洲人。中国人的小圈子心态很严重。几乎各省都有自己的同乡会。到了外国,很多人也喜欢在中国人圈内做生意,不愿同当地人打交道。这种情况在非洲尤其严重。或许是文化、经济优越性和安全因素的综合考量,相当多的中国人对非洲人避之唯恐不及。喀麦隆商人阿登姆告诉我,他在喀麦隆曾用汉语向一个中国人打招呼,但对方却假装听不懂走开了。2011年,我在赞比亚采访某中资企业。在中方员工宿舍区,我们发现这个面积巨大的小区内餐饮和健身条件都很好,绿树成荫,还有几条大狗看家护院。这些狗见了我们这些陌生人不叫,见了非洲人却要吼。中国工人空闲时间基本都待在这个封闭式小区里,和当地人接触很少,当地人也不能进入这个小区。这类封闭小区在非洲的中资企业里非常普遍。一方面,他们觉得这样更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工人更多是思念祖国的家人,对当地文化不感兴趣,没有和当地人沟通的欲望。可是换个角度,如果在华的外国人,都不学中文,都住在封闭的高档小区,出入外国人专享的高档场所。中国人还会欢迎他们吗?

再次,在前往非洲以前,中国人应当对当地的法律、政策、文化以及政治(战争)风险进行研究评估,做好功课。到了非洲以后,中国人应该尊重当地法律,入乡随俗,重视跨文化管理。很多非洲国家的法律都源自欧美,严谨、繁复,非专业人士无法发现其中的不利因素。而当地工会和NGO的权力和影响力也远超中国企业的想象。此外,一些非洲国家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承诺很好,但当厂房和设备都备齐后,那些名为检查,实为索贿的官员就“常来坐坐”。因为前期投入巨大,想撤资已不可能,只能花钱消灾。为了避免日后的纠纷,中资企业进入非洲前,必须要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除亲自考察外,也要多拜会当地的华商和使馆、商会等组织。

部分中国企业对当地和文化、风俗不太熟悉,忽视跨文化管理,满足于照搬国内的经验。如果说中国企业登陆欧美以后还有些许跨文化管理意识的话,不少在非洲的中资企业,往往带有一种对非洲黑人的经济、文化、甚至种族优越感,不屑于研究对方的文化和心理,而是强势地要求对方服从自己的管理方式。而非洲人向往生活品质,不愿加班的文化也和中国的企业文化显得格格不入。目前在非洲的中国人对非洲员工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人认为非洲人纯朴、善良、没有心眼儿,“虽然他们不够勤劳,但打交道比较简单”。另一种观点认为,“对黑人必须要凶,他们怕你才会好好工作。黑人不感恩,对他们好也没用。”无论对非洲人是否有好感,在非的中国人几乎一致认为黑人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工作时有中国领班和没有领班在场时表现不一样。中国人希望根据工作量付酬,而黑人则坚持按时间付工资,而且特别会利用劳动法来向资方施压。中国老板还不能轻易解雇他们,非常头疼。所以中国老板为了利润最大化,往往倾向于更多雇佣中国工人,而不是培训当地人。但这也成为中国企业经常被指责的毛病之一。

非洲人为什么不崇尚艰苦奋斗?原因很多。非洲国家普遍物产丰富,人们无需辛勤劳作就能得到食物。而西方人在此经营几百年,他们享受生活、定期休假,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居民。非洲人的平均寿命不高,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们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故而不大接受拼命工作、先苦后甜的文化。一些中国人也承认,非洲人工作热情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人的动力。他们认为自己即使像中国人一样工作,也无法改变命运;当老板做出具体的奖励承诺以后,非洲人工作热情会有明显上升。谈到非洲人是否感恩的问题,某中资矿业公司负责人曾对我说,“对黑人好没用,他们不知道感恩。”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该公司曾数次发生黑人罢工要求涨薪事件。而事实上,采取策略性罢工(甚至是在企业已经按照合同和法律办事的条件下罢工),借以向工厂施压,要求涨工资,在欧洲也是常有之事,并非非洲独有。虽然令人无奈又气愤,但却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必经之难。相对于该矿业公司,赞比亚的中国商人刘秀义在遇到的由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要少得多。刘秀义20世纪90年代来到赞比亚,她目前共有两个餐厅、一个旅馆和一个木材加工厂。旺季的时候,加上临时工,要雇佣几十个当地员工。刘秀义只有中学学历,在她嘴里,开水是“open water”,开车是“open car”。但即便如此,她也不觉得文化障碍有大家想象地那么大。在她看来,与人交往就是将心比心,能做到这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员工在我这里,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拿工资。然后我提供工作餐,他们还能吃到肉。你只要对他们好,他们都知道。我有时脾气急,但我骂他们,他们也不走。”对于自己员工偶尔的小偷小摸和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刘秀义也表示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生活困难,小偷小摸,只要不过分我一般都不追究。他们责任心不强多少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如果觉得自己可以勤劳致富,他们也会更努力。”

可见,这些基于文化不同或利益不同所导致的观念差异,普遍存在于在非洲的中资企业中。其中有纯粹的文化问题,也有沟通不充分的问题;既有发展阶段不一致,也有立场不同,如劳资矛盾这种与生俱来的问题。但如果肯在跨文化管理上下工夫,以上问题纵使不能全部解决,也可以得到改善。中国人既然决定去非洲投资,就要接受一些现实中的不如意,毕竟不是对方强迫我们去投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黑人如何如何”这种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视角是非常危险的。他不但无助于原有问题的解决,还会催生出新矛盾。中国人必须放弃这种观念。

最后,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在非洲的中资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还存在很大差异。除了中石油以外,绝大多数在非洲的中资企业都没有发表过企业社会报告,也没有仿效西方企业,成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为当地修学校,建医院。而在当今时代,如果企业建水电站时导致当地被拆迁居民得不到政府的妥善安置、或者为自己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雇佣了童工并导致其死亡,涉事企业都会被指责。中资公司在非洲有大量的工程项目,涉及广泛的民生领域,尤其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近十几年,中非贸易迅猛发展。从2000年的106亿到2008年的1068亿美元,中非双方用了仅8年时间就把双边贸易额从百亿提升到千亿美元规模。随着双方经贸的稳步发展,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非洲求职、创业。如果中国人不主动融入非洲的话,中非民间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并推动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实在不容乐观。

秘小胜: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语部副译审。

猜你喜欢
非洲人当地人非洲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An Uncommon Trip
头顶神功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鼓,打起来
看到和走到
信一半
看到和走到
没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