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传军
如何为社会发展培育新型人才?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实施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着力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倡导探究式教学
在以往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牛背背概念,记记结论,这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实际上,生物学知识是在观察、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探究“资料分析”所提供的“小羊多莉的身世”,认识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先将A羊卵细胞的细胞核抽出;再取出B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并将其注入无细胞核的A羊的卵细胞中。在这个新的卵细胞经过分裂形成小小的胚胎后,再将这个胚胎移入C羊的子宫内,让其继续发育,这样生出的小羊就是多莉。
根据这则材料,学生积极思考后,会提出如下问题:小多莉长得与哪只羊相似?为什么?小多莉真正的母亲是谁?现在,各国科学家相继克隆出牛、鼠、猪等哺乳动物,我国科学家也成功地克隆了牛、羊等多种哺乳动物。克隆人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分析、解答这些问题,就能够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中,设计了诸如“想一想,议一议”、“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调查”等丰富多样的板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板块所设定的情境,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自主探求知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有关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现象等,这都能够体现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因为强烈的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能激发其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反之,学生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有一则资料:我国的一位教授到美国考察,发现他的高足在各自的公司中发展得很好,大都处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学生无疑都是成功者。当教授问及学生为何自己不成立公司、寻求更大发展的平台时,得到的回答惊人地一致:不知干什么。原来,这些人在公司中解决的只是技术问题,而不是技术发展及方向问题。公司老板可能解决不了技术问题,但能在世界同行业中看到技术的发展方向,能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能实现其设想的人才,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培养的学生至多能成为高级打工仔而不可能成为商界的领袖。可见,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是营造质疑氛围。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提不出问题,除了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怕说错了被同学讥笑,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为此,教师要端正态度,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有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肤浅的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此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切忌讽刺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积极性;对那些成绩好、提问多且提得中肯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在这种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也就逐步形成。
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首先是对生物教材提问。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资料,其内容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要想深刻理解它,就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查找、翻阅有关资料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学习有关“输血与血型”的知识时,一部分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安全输血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为什么说O型血为万能输血者?大面积烧伤或烫伤的病人,为什么可以只输入血浆?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本节的内容。
其次是对生物实验提问。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生物教育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只要深层次思考,总是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内容时,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用的“清水”,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用的则是“生理盐水”,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挖掘、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设法解决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再次是对现实生活提问。生物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生命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根据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和当地实际,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有关环境污染的内容时,我结合有关新闻媒体报道的我市安驾庄镇肖店村,近几年成了远近闻名的“癌症村”,究其原因,是因为村子前面的大汶河受到了严重污染。结合这一实例,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大汶河为什么会遭受污染?应采取怎样的防治措施?这个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是对热点问题提问。就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在学习人的性别遗传的知识时,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如下问题:农村有些人认为,生男还是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方,这种想法对吗?既然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为什么我们学校里男女比例就不是1:1呢?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回答。这种社会热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利于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激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培养释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如学完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后,我让学生结合学校附近的塑料蔬菜大棚,解决“提高塑料大棚内蔬菜的产量应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就此,学生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阳光要充足;水、肥等条件要适宜等。接着学生又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而不用有颜色的薄膜?若遇到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的季节应采取什么措施?
总之,作为生物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罗登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