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
摘 要:与工会的历史演进相同步,西方工会理论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轨迹。它以二战和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分成三个具有典型特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理论形态。这些形态既构成理解西方工会理论的素材,又对工会及其发展不乏借鉴价值。
关键词:西方;工会理论;发展
自工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内部出现起,它就作为特定对象被纳入研究视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有关工会的研究与工会本身有着某种共时性。而就西方工会的发展来说,20世纪经历了二战和80年代两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发展节点,与此相应,有关工会的研究也显示出必然的同步性,研究成果往往都以一定的理论形态展现出来。基于此,将作为全称的“西方工会理论”,划分为二战结束前的工会理论、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的工会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到21世纪的工会理论三个分支,进而梳理和分析其中的脉络,对于厘清西方工会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二战结束前的工会理论
二战结束前有关工会的研究,往往是紧扣劳资关系进行的,更多地将工会及其问题放在劳资关系这一宏观论域中予以铺展。这一时期工会理论研究的成果虽然较多,但基本上可归纳为三个派别,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派、社会主义派和多元论派(前期)。
在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中,最早投入劳资关系研究的是恩格斯,在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他就敏锐地指出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的结果,并认为私有制是造成这一对立和分裂的原因所在。而相比于恩格斯,马克思对劳资关系的分析更显深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经济学著作中,他通过对“异化劳动”所作的剖析,揭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本质。至此不难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研究视域中劳资关系的共同本质,即皆为对抗性阶级层面的利益冲突,所以他们主张发挥工会在集体谈判和罢工等方面的职能,以尽量降低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他们甚至还认为工会的斗争要突破经济领域,将政治领域的工人解放也作为重要目标,努力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奋斗。至于置身无产阶级专政社会的列宁,更多地基于历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将工会定性为党群间的必要桥梁,一方面政党经由工会组织工人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有关国家和生产的管理,显然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会有别。
西方工会理论研究中社会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为德国的拉萨尔、法国的苏维尔和英国的韦伯夫妇等,而韦伯夫妇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堪称西方工会理论研究的先行者。韦伯夫妇的工会理论,相对集中于《英国工会运动史》和《产业民主》这两部著作,主要以工会和劳工运动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特征也被称为“产业民主理论”。在《产业民主》中,他们要求正视工会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保护工人利益方面的作用。韦伯夫妇认为,作为工会可能采用的两种策略——限制人数和共同规则,前者由于有损产业效率而变得不再合适,后者则相对有利于社会劳动的发展,然而它与集体谈判又各有利弊。不过,身为社会主义派代表人物的韦伯夫妇,与马克思主义派在立场上的相左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他们认为劳资对立和冲突的终结并非通过消灭资产阶级实现,而是力主由作为中介的工会通过和平谈判来促成。正是由于这一凸出的“柔”性,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实际经济运行中,韦伯夫妇工会理论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觑。
多元论派(前期)的主阵地在美国,代表人物则是美国的约翰·R·康门斯和塞立格·波尔曼。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就其存在而言,工人和资本家间的利益冲突具有合理性,因而是难以避免是必然的,如果要解决这种利益冲突,就必须在建立双方皆可接受的规范等方面做足工夫,且这些规范等的形成并非依赖劳资以外的法律等强制力量,而是理应由劳资双方的代表通过谈判与合作共同制定。其中,康门斯相对侧重制度层面的分析,在考察劳工问题经济根源、工会组织的角色和功能、政府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等的基础上,力图使工会行为能够纳入经济活动的一般理论。
二、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的工會理论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恢复渐成现实,而资本主义再一次显示其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当然,二战的教训及追求高效率的动机,又促使资本家更加重视产业关系的优化。新的发展实际带动西方工会理论的变化,相关的研究更多地基于产业关系,并将工会及其问题与产业关系相勾连,进行必要的系统分析。这种研究所取得的理论形态,主要有多元论派(后期)、英国的社会主义派、单一派、激进派和合作主义派等。
同为多元论派,多元论派(后期)与二战前的多元论派有着理论关联,但更有其独特的理论方面的发展,代表人物为美国的约翰·T·邓洛普和英国的弗兰德斯。身为社会学家的约翰?T?邓洛普,其工会理论主要集中于以《产业关系体系》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而突出特点则在于以实证的方式研究集体谈判。依据相关的模型建构及其分析原理,在将工会视为具经济性质的组织的前提下,邓洛普认为可把它当作能够理性决策的企业以建构模型,而劳动成本、工资变化及相关权益等方面,都是这一模型中重要的构成内容。在其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产业关系体系》中,邓洛普在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指出工会是产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认为,作为具体的关系形态,产业关系在静态上除了包括管理者及政府外,还有工人及其组织——工会,在动态上则体现为三者因互动形成的关系体系,而这一关系体系的良性运行,又赖于相关强制力量和集体谈判的共同作用,且后者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邓洛普的相关理论在西方也颇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邓洛普有关工会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得到了发展,其代表人物是弗兰德斯、福克斯和H·克莱格,鉴于他们的共性,也被称为“牛津学派”。在他们当中,尤以弗兰德斯为突出,他侧重从理论层面对集体谈判作分析,认为经集体谈判而产生的集体合同,既有利于某一特定劳动买卖关系相关方利益的现实化,也可以使相应的约束力延展到相关必要方面,所以基于其本质不妨说,作为制定规则过程的集体谈判,对工会作用的发挥又是前提性的。
而同样是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美国的格雷格·刘易斯也对工会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研究的焦点在于工会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现实影响度,而所采用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也都较具新意,在弄清楚工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相对工资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深度探究人力资本形成、劳动力配置及劳动力补偿等问题。他的研究及结论对劳动经济学家们产生了不小影响,特别是对工会在萧条时期影响工资的能力有了更合理的认识。
作为二战后西方工会研究所形成的重要派别之一,社会主义派主要活跃于英国,故而也被称为英国社会主义派,较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罗克伍德、海曼和埃里奥特。与邓洛普的相关研究类似,罗克伍德也将工会纳入产业关系进行研究,但却又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更多地是基于社会的冲突性去认识产业关系中工会的地位,认为工会的作用理应延展到经济之外的政治等领域,从而形成有别于邓洛普的工会理论。
在西方工会理论发展史上,单一派存在与否虽曾有争议,但一般还是将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的法恩和皮姆洛特为代表的工会研究及成果归于这一学派。单一派的核心立场基于劳资双方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认为两方之间不仅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更是能够形成合作关系,资方的管理和劳方的被管理都在情理之内。很显然,单一派从劳资和谐理想出发,其实是承认了资方对劳方剥削的合理性,工会也因而可能蜕变为资方服务的工具。
至于合作主义派,出现的时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是英国的C·克劳查等。在相关的核心立场上,合作主义派强调政府——特别是国家的权威,并且进而认为,相对于劳资双方而言,政府又构成独立的第三方,因此可以凭官方角色进入劳资关系,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合作主义派勾画了三种合作模式,也就是社会的合作主义、国家的合作主义和谈判的合作主义,而谈判的合作主义主要由C·克劳查提出并主张。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工会理论
自二战后最初二三十年西方工会理论的发展,不难发现的是,如果没有战后经济复兴这一宏观背景,及由之而来的工会运行新局面,那么工会理论也就不会呈现丰富多彩的样态。因此不妨说,相对于工会及其相关研究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决定性的,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理解20世纪80年代后工会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世界所呈现的是,战后恢复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被“滞胀”打破,而曾经被视为这一发展高速度引擎的凯恩斯主义,无奈地宣示着自身的失灵。但凯恩斯主义失灵引起的,更多是以批判为精神内核的反思及重构,它在过程和结果层面的体现,便是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由于基本理念上的迥异,奉行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普遍地限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化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并相应推行货币主义政策。但与经济运行层面强调自由相反,对工会及其运动更多地是加以限制,某种意义上不妨说,限制工会自由成了经济运行自由的前提,这虽与“新自由主义”所标榜的自由不契合,却又是其必要特征。正是通过强制手段对工会及其活动进行限制,并对工会组织的罢工等运动采取硬对抗,从而大肆削弱工会的力量及其影响力,所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工会运动呈现低潮,也是具有其内在逻辑性的。
当然,新自由主义对西方工会的影响,也本就暗含着解决工会问题的出路,西方各国工会的探索和努力就是基于此點。为了在整体局面不利的前提下重拾发展,它们在诸多方面展开了调整,以壮大工会并增强其活动力,而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应向工会振兴层面转型。西方工会转型的相关研究,涵盖了振兴目标、振兴策略等诸多内容,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系统。单就工会振兴策略来说,一般会将它分作两种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说”和“自下而上说”。
接下来历史的发展为上述结论提供了有力佐证,因为2008年下半年肇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工人权益在整体经济衰退中遭受巨大损失,工会经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也在所难免,所以,新一轮工会运动的兴起显然是必然。为了增强自身的功能并提升影响力,西方工会除了在优化组织上做足工夫外,更是将策略调整和优化作为重点,一方面固然不放弃罢工、游行等传统方法,如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等,另一方面又更倚重新的策略,比如,美国工会通过实际控制并做大养老基金,逐渐取代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而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最大机构投资人。与此相应,有关西方工会及其运行的研究,更聚焦于工会运动策略的完善,认为工会也可以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运用市场规则改变原有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恢复仍在继续,决定了西方工会运动及与之相关的研究不可能中断,故而西方工会理论的发展仍是正在进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Sidney Webb and Beatrice Potter Webb, Industrial Democracy, London, Longman,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