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 郭建军
(2014年3月18日)
2013年的青少年体育工作,贯彻以法规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思路,在加强部门协同、深化体教结合,强化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督导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法规制度建设是引领、促进、指导和规范事业发展的准则和依据。针对青少年体育领域制度滞后且空白较多的情况,近几年来我们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加以强化。
启动了以冯建中副局长为组长,由教育部、财政部等8部委组成的《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暂定名)的研制工作。“振兴规划”旨在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构建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协调机制,制定一段时期内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切实扭转当前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实现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全面振兴。
在前三年出台六个文件的基础上,2013年联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着力解决校园足球发展面临的经费缺乏、场地不足、师资匮乏、政策保障不力等问题,特别是在体教两部门职责分工、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大中小学四级联赛体系、完善足球特长生招生政策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联合教育部修订下发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着眼于推动传统校普及与提高的均衡发展,强化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增加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加强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以及落实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待遇等要求。下发了《全国青少年体育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管理办法》,对文化测试的总体要求、组织分工、监督管理、违规处罚等主要环节的工作进行了细化和规范。
强基固本,不断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几年努力,虽然后备人才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一些地区和项目还有所回升,据统计,2010年全国各级体校数量为1933所,2013年底上升为2187所,但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各级体校的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体育部门的人才培养观念、体校管理体制、办学指导思想、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训练科学化水平、竞赛制度设计等,仍然与现实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去年我们以督导检查国办2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抓手,按既定工作计划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 督导检查和赛前文化测试。按照刘延东副总理在2012年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总局于去年11月至12月对全国部分省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一是结合体育总局全民健身督导检查工作,对山东、河南、广西、新疆4省区进行了督导检查。二是联合教育部以地方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为重点,对河北、黑龙江、江西、陕西4省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信息专报”形式上报国务院。三是结合新的奥运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对全国申报基地体校的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检查。
继续开展青少年比赛赛前文化测试工作。去年新增了5个项目,共计在17个项目的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进行文化测试,其中9个项目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设置5%人数的淘汰率。从文化测试工作整体情况来看,各方面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测试成绩明显提升,测试考务组织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2 开展新周期(2013—2016年)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基地认定工作是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各级各类体校加强自身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各基地学校申报自评、各省区市体育局复评、总局实地统评后,共命名335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3 启动《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是关键。去年4月,总局成立了以冯建中副局长为组长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各项目中心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部署。去年底今年初,冯建中副局长带领小组相关单位逐一听取了各项目中心领导班子的专题汇报,针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截止3月5日,各项目已将规划正式上报总局,冯建中副局长要求各职能司局就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限期修改再上报。
4 修订奥运项目全国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两年来部署开展了13个项目的大纲修订工作,目前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田径5个项目已经完稿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教练员学习贯彻新修订大纲的专项培训班,开始在基层训练单位实施。7个项目已完成终审稿,今年上半年将出版。
5 资助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营。去年使用彩票公益金2 000万元资助包括全部冬夏两季奥运项目的34个训练营,累计参加人数8 000余人,累计天数700余天。训练营对引导青少年全面发展尤其是科学训练、教练员培训交流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受到各单位和项目中心的重视和欢迎。
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是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丰富青少年生活,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和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去年我们联合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相关省市支持配合下,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在大会的设计组织、活动内容、活动特色、新闻宣传等方面不断丰富和提升,起到了示范作用,受到多方关注。
与教育部、学生体协、总局项目中心联合,首次推出了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5个项目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共有127支体育传统校队伍、共计1455名中学生参加。
继续资助各项目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26个项目中心及有关单位的52项青少年夏(冬)令营、5个省(区、市)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进行了资助,约160万青少年学生参与。
在9个省市投入900万元开展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试点工作。命名和资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25所,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23个。
社会组织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是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改革要求,也是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方向。
去年经总局批准,我们完成了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的换届工作。目前联合会正在进行章程修订、内部职责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目标是发挥联合会的实体作用,在体校发展的问题研究、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竞赛训练、检查评估等方面承担起任务。此外,总局业已批准了关于成立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的方案,目前已报民政部待批。十几年来,总局命名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达4 700个,如果加上省级的1 000余个,成立协会将有力的服务指导俱乐部的发展。去年12月我们召开了俱乐部协会筹备会议,抓紧做好组织筹备的准备工作。
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扩大规模,校园足球活动不断深化。总局在每年投入4000万元彩票公益金的基础上,去年又增加了1600万元。联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对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予以政策支持,同时大力推动省级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去年底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城市布局已经覆盖所有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级布局城市达到49个,有11个省开展了省级校园足球活动,省级布局城市达到74个,试点县3个。组织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已经发展到5084所,注册人数191766人,吸引了270多万名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目前正准备与教育部共同打造校园足球升级版,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赛相衔接的竞赛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注重技能、突出实效”的原则,采取综合、单项、专题培训、境外研修等多种形式,与北体大、首都体育学院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共计培训2500余人。其中业余训练方面的培训班共举办了16期培训班,累计培训1800余人。此外,根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3年计划》,全年累计培训体育教师6400余人。
通过总局政府网站大力开展宣传,积极推进信息公开,上传信息年度综合测评连续两年位列总局机关首位。出版《青少年体育》杂志6期,广泛开展重大专题、专家访谈、热点聚焦、锻炼指导、案例展示等宣传报道,今年1月起,将杂志双月刊改为月刊,进一步丰富宣传报道的数量,提高质量。协商中国体育报将原“学校体育”版更名为“青少年体育”版,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体育的范围、定位,多次就大型青少年体育活动进行专题性深度性报道。继续开展“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采访次数由2012年的一次增加为两次,紧密结合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最新态势,确定采访主题,联合多家中央媒体采访报道了安徽芜湖、福建福州、四川成都、内江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取得良好效果。
建立全国青少年体育统计年报制度。设计了包括208项指标的“青少年体育年度统计报表”,统计内容涉及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场馆开放学校等7类基层单位的有关情况,基本涵盖了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经过对各省市青少年体育管理部门的统计人员培训后,去年开始统计工作,经反复核实,截止去年底,完成了2012年各项数据的统计工作。
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性研究。青少年体育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实践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理论研究和改革设计。我们委托高等院校和总局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了“青少年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培育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设立青少年体育运动伤害责任险”“区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现状与对策”等项目的专题研究,并争取早日将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
2014年是实现《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要继续推动政策法规建设工作;加大对各级公办体校贯彻落实国办23号文件的督导检查力度;召开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改革创新,巩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在青少年体育“组织、活动、场地”开展和建设方面力求新突破;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开展青少年体育行为和活动调查;评估“十二五”,启动“十三五”规划研制工作。
继续研制《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在开展全国抽样调研的基础上,争取联合相关部门,初步制订出该规划草案。总结、检查、评估《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形成《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草案。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业余训练运动员信息管理办法》。颁布《奥运会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新周期《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等。
1 继续狠抓公办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落实工作。按照国办23号文件和体青字﹝2012﹞77号文件要求,将全国各省市贯彻落实工作当成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已与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商定,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检查工作列入今年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督导资源开展联合督导检查,重点督导贯彻落实进展缓慢的省市政府,督导公办体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公办体校教学管理、教师配备、教师培训、落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相关要求,伙食、服装标准等方面的情况。督导检查结果上报国务院并及时通报全国各省市,对贯彻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在去年17个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射击、摔跤、跳水、艺术体操、乒乓球5个项目进行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其中14个项目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2015年实现所有奥运会项目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全覆盖。
2 筹备召开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系统抓好业余训练工作。计划10月召开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总结多年来业余训练工作现状,明确业余训练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联合相关部委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社会力量办青少年体育训练,区县级体校的恢复与重建,科学选材,基层业余训练教练员待遇、职称、晋升、考核标准,政策保障等内容的调研,形成“指导意见”草案。制定并颁布实施《奥运会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年度检查评估机制。提升青少年训练的科技水平,从选材、伤病恢复、运动营养等方面增加科技含量,选派国家队优秀科研专家结合训练营、比赛等进行授课,使优秀运动队的科研成果在基层得到分享。制订剩余25个项目的训练教学大纲,做到精细研制,严格把关,保证质量。
3 制订出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2017-2020)》。在总结前三个周期得失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需要,突出核心刚性指标要求,兼顾体制外资源,合理划分类别,优化整合与单项协会基地关系,预防突击式参评,强化日常建设管理内容。开展基地中期检查工作,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的通知》(体青字﹝2012﹞18号)第十九条的要求,检查各省市配套经费的落实情况,如发现未能按要求落实配套经费的,则暂停国家后备力量专款的拨付。
4 开展全国青少年业余训练运动员信息管理系统第一阶段工作。“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已经总局批准,并委托总局科研所研制。今年要做的工作,一是研制并颁布《全国青少年业余训练运动员信息管理办法》;二是采集全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在训运动员的个人基础信息,开发相关信息管理模块,初步建成信息系统框架,并使部分内容开始运行。为顺利推进该项工作,希望各省级体育局和总局项目中心大力配合。其中关于《全国青少年业余训练运动员信息管理办法》的研制工作将会以走访调研或问卷调研的形式征求大家意见和建议,各省级体育局还要配合对现有青少年注册数据的收集工作。
以青少年体育“组织、活动、场地”开展和建设方面入手,强化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1 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为重点,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传统校建设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研制下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对传统校实施动态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规范传统校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传统校的办校水平,更好地发挥传统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和培养体育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按计划,今年总局和教育部将联合审定命名100所传统校,与首都体育学院配合,完成今年传统校教师培训工作,并保证质量。
俱乐部建设重点围绕筹备成立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研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对俱乐部实施动态管理,完善、加强、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和管理,发挥俱乐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推动省市级俱乐部及俱乐部行业协会的创建工作。
2 广泛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通过协同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整合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包括科学健身校园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户外营地夏(冬)令营、资助项目中心的夏(冬)令营等活动,创新内容和形式,以打造“夏令营、冬令营、特色活动”三大品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省市和各项目协会联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
继续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五项联赛,进一步规范赛事组织,提高办赛质量。倡导先期开展本地区传统校比赛的省市,选拔最优秀的队伍参加全国比赛。
3 继续推动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项目在校园的推广普及工作。今年将会同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开展校园足球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校园足球相关工作部门的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机制,研究制订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强基础、调机制、上水平”的总体思路,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打造校园足球升级版。同时,抓好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夏冬令营、四级联赛。此外,抓好《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今年下半年将组织有关专家督导检查省市的贯彻落实情况。同时,与教育部体卫艺司研究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等项目在学校进一步开展的方案。
4 启动实施青少年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在2014年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工作中增加6-19岁儿童青少年人群,调查日常作息、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为构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制定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计划选取北京、内蒙、吉林、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云南、甘肃10个省市,每个省市选取3个地市,各地市按照城乡、男女4个不同年龄段选取5 000余人,全国共抽测5万余人,抽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各省市体育局要按照抽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尽快完善组织机构,及时了解进展情况,确保人员和经费到位,按照总局要求的时间节点开展工作,配合国家体质监测中心严格管控工作流程,保证数据采集真实有效。
5 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工作。2014年体育总局启动了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儿童青少年(学生)人群体质监测是国民体质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原来一直由群体司统筹协调,今年按照职责分工,国民体质监测总体工作仍由群体司统筹协调,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由青少司与教育部体卫艺司协调落实。为确保今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的实施,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的通知》。同时,在今年体育转移支付预算项目中统筹了500万元对各省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予以经费支持,重点解决各省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业务培训和监测器材的更新与补充,每个区县12万元左右,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会多一些。因此,请各省市体育局与教育厅(教委)沟通协调,按照体育总局经济司和财政部教科文司联合下发的《关于编制2014年体育转移支付预算的通知》(体经字[2014]17号)要求,将相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经费统筹纳入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经费编制预算。各省市体育局要加强对这项工作预算执行的管理,与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好、落实好今年学生体质监测经费。
6 加强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建设和管理,对营地进行管理、运行、效益评估,实施动态管理,今后资助资金向打造特色营地、品牌活动、受益青少年数量方向倾斜。今年将以不同地域特点的省市为依托,选择具有独特人文自然景观、特色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项目、整合社会资源等优势的营地,在寒暑假广泛开展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活动,并将户外营地展示大会统一更改为户外营地夏、冬令营,打造阳光体育特色品牌活动。
继续开展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试点工作。联合教育、财政部门研制《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实施办法》。
中华体育总会基金会正在和我们协商,共同对资助各省市设立奥林匹克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项目进行调研,目前已经调研了几个省市并召开了几次研讨会,希望各省市对相关调研予以协助配合。
联合总局器材装备中心下的器材装备委员会,研究制定针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特点的体育器材行业生产标准,并促使其纳入国家标准。
7 研究实施青少年体育社会指导员计划。拟协调总局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研究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设立青少年体育社会指导员分支的可行性,组织相关部门研制培训教材、计划,并在相关培训中尝试实施。
2012年度的全国青少年体育统计数据准确性虽然还难以确保百分之百,但是已经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当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概貌。今年我们将继续举办统计工作培训班,全面总结2012年度的统计工作,部署2013年度的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