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菲
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从诞生之初,古琴就常以孤独的形象出现。即使是在千百来年的传承中,古琴之音也很少带来热闹的意思。它以一种不取悦于喧闹的形式,于简静中自处。
王鹏既擅制琴,又通晓弹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比不会弹古琴的制作师有优势”,和新朋友见面抚琴一曲是他的习惯。演奏时对环境要求极高:入眼之物必须清雅舒适,整体空间必须静谧通透。通常在演奏之前,他会邀请听者先闭眼静默10秒,如同某种神秘的仪式。诚然,经过心情整理之后再听古琴的声音,更能让人进入沉静的状态。
王鹏入行时,恰逢古琴艺术衰微,虽然一毕业就作为特殊人才被分到北京民族乐器厂,但没人订货,工作两年中他不仅没做过琴,甚至都没见过一张古琴。为了生计,他下海做起了木雕。
直到2000年,师傅赵广运揣着新研制的斫琴和虎钳来找他。“老师走后,我一夜没睡好”,王鹏后来多次回忆,当时他已经34岁,面对恩师的厚望,回想起学生时代的梦想,感慨万千。仗着几年下海攒下的积蓄,王鹏内心深处对古琴的情感复苏了。没想到妻子商量遭到激烈的反对,几番争吵之后,他趁着妻子出国进修,刀砍斧凿地干了起来。半年后以高昂的成本为代价,王鹏做出了他的第一张古琴。
“几乎是一上手就要改”,刚干回本行时,无论是用木材、用漆,还是外形,王鹏都希望能够有所改进。但在多次尝试之后,他发现斫琴的很多传统是不能背离的。第一张琴虽然在王鹏眼中很漂亮,但业内人士的评价却是,“古琴是对称的,你这根本不对称,这么花,怎么能叫古琴呢?”
古琴形制上的对称是中国人中庸理想的一种物化表达。此外,古琴制作在选材、用漆方面,也要尊重传统。面杉底梓、面桐底梓——这是古人通用的选材搭配,也就是面板用杉木或桐木,因为质地较软且松透,利于琴弦的振动;底板用梓木,因为质地偏硬,但又能参与声音振动,促成声音纵向摆动,让琴声在悠扬之外产生下沉的感觉,不漂浮,才能直抵人心。
古琴之美并非声音越大越好,而在于中和,王鹏悟出这一点。做好木胎,是为了让琴振动,木胎外面加灰胎(漆灰),却是为了抑制琴的振动。不过按照传统斫琴法,灰胎要使用天然大漆,这样才能保证声音自然透出来。这就需要前后一年多的上漆、刮漆、自然风干的过程。王鹏尝试过很多种化学漆,最终发现还是传统天然大漆最能达到理想的音效,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用化学漆,20多天就能干透。但我不能那么做。你对古琴的传承和热爱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制作过程中。”
这两年古琴越来越热,不少逐利者常常不管不顾,不仅直接使用化学漆,还打出紫檀古琴、黄花梨古琴的噱头。王鹏对此嗤之以鼻,“做琴不是卖木头,背离传统审美和发声原理的改变,不是超越,不是创新,而是糟蹋东西,让人心疼。”
现在,王鹏创办的工厂生产的古琴仍沿用基本古法,工人们上手制作的古琴,内部结构一定要经过他的审定才行。
10年来他不断地用心思考,在哲学的辨别力上有了很大提升,也知道往哪儿使劲儿了。
琴者,心也
在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前苑上村,有处清静幽雅的庭院尽人皆知,那就是王鹏的古琴制作基地——钧天坊。这个名字来自萍水相逢的误墨堂斐老先生所赠,王鹏喜欢得不得了,一直沿用下来。
王鹏说起那次偶遇。当时朋友跟他说有人要买琴,于是他带着琴去琉璃厂的一个乐器店等人,结果那个人没来,却遇到一位长发飘逸、仙风道骨的老先生。王鹏跟他说起琴,老先生善于弹琴、拉京胡、写书法、画画,两人一见如故。后来老先生说他昨晚做梦梦到一张琴,“栗子若棲霞,声凌凌然。”王鹏说那巧了,昨天我刚做了一张琴就是你说的这种感觉。于是约请老先生到工作室去,后者一看,正是梦中看到的那把琴,“梦所亟向之物也。”
当时王鹏就提出请老先生给工作室提个名,第二天便有了钧天坊。“我一听就非常兴奋,因为上学的时候学古代音乐史就提到过钧天,钧天广乐。我觉得正是利用古琴来制造天籁之音的地方。”北京钧天坊是展示王鹏古琴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现在也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的钧天坊不再局限于古琴制作技术的传承研究及古琴的销售推广,而是一步步承担起挽救、保护古琴文化遗产,传承推广古琴文化的重任。
2012年,王鹏在厦门设置了钧天坊在南方的分支——钧天南薰琴院,把钧天坊的文化复制过去。南薰借指南面刮来的风,取“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意。如今的钧天南薰,渐渐将厦门当地已有的花艺、茶艺、诗歌朗诵等雅致文化纳入,在厦门掀起融合东方音乐美学、生活美学、乃至哲学思想内容的当代文人生活风潮。
做琴,一个修行的过程
关于王鹏改琴,坊间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他给古琴演奏家陈雷激的一张清代名琴“养和”做了“剖腹手术”。
陈雷激曾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过古琴曲,他对养和的珍爱,圈内无人不知,甚至给儿子取名字就叫养和。2004年,陈雷激在试过王鹏做的琴之后,便把养和交到他的手上。“你把它修得像你的琴发声那么好就行,怎么改,随你。”没想到王鹏胆子更大,直接把琴剖腹了,底板面板拆开,是个大手术。
“古人太过追求对称,琴内部的结构也是对称的,想追求一种均衡。”王鹏在接手之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斫琴思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琴的7根琴弦粗细是不同的,如果内部结构对称,弹奏出来的琴声就不可能理想,应该根据琴弦张力的不同、振幅的不同,来调整结构,形成更好的音效。
把调整后的养和翻过来,摸摸底板上龙池(古琴的共鸣箱之一)的边缘就会发现,两个凹陷的边缘,一边宽得能伸得进手指,另一边则窄得多。经过半年的精心调整养护,当陈雷激再次触碰心爱的养和时,只弹奏了几个音,便已激动得两手发抖。因为太满意了,两人还相约复制100张养和,共同推广古琴艺术。后来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陈雷激携王鹏仿制的唐代名琴太古遗音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古琴的魅力。endprint
经王鹏之手修复的古琴已不下百张:唐代的九霄环佩伏羲式古琴、相传宋代李清照用过的正吟神农式古琴、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制作的龙吟虎啸仲尼式古琴,以及明代祝公望创制的蕉叶琴等,但没有一个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有一张琴能让我特别地欣赏和敬佩。都是这儿好,那儿又缺一点儿。”王鹏说正是由于自己对古琴的改进,完善了高、中、低音的呈现效果,他自信,即便是唐代斫琴大家雷威在世,两人用同样的材料斫琴,“雷威肯定会输给我”。
除了内部结构,王鹏还创制了80多种古琴的外形,设计灵感分别来自战国刀币、玉琮等。“我就是要穷尽外形上变化的可能,让其他人不要在外形上下功夫了,以后大家都研究声音就对了。”王鹏笑起来。
“一张琴带给你的审美,难以言表。”王鹏说,听到那中正之音、柔和敦厚之音,人的心就沉淀了,不再躁动,从这声音中便能感受到做人要正。做得越多,弹奏得越多,王鹏越悟到古琴的教化作用。他的人生追求,也从制作传世古琴,发展为用琴声传播儒释道精神,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也许在王鹏看来,古琴早已是生命的一种延伸,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琴曲,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极好的精神慰藉。
优雅对话王鹏
Grace:如今古琴的制作,真的是严格遵照祖制,没有丝毫改变吗?
“当然不是。且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古琴的琴弦已从传统的蚕丝发展为在钢丝外面缠上蚕丝,即使我自己,也在古琴的结构、外形上做过很多调整。儒家倡导的中庸,道家倡导的清虚,如何体现?得找到一种技术方法,这才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Grace:您是古琴演奏家,又是著名斫琴师,更喜欢自己的哪种身份?
“一个琴人。我非常热爱琴人的生活,最想的是带着一把琴到深山老林里去。神农氏说过,弹琴就是修身、养性,返其天真。作为琴人,重要的就是每天弹琴,总结自己的情感范畴、情感方向、思想以及思考哲学和逻辑。如果有了这样一种具体的理解和心态,也就奠定了追求一种自然、和谐、低调、慢节奏的心态。同时还想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跟你的生命价值有直接关系。古琴就像一面镜子,能找出你的优点和缺点。我很幸运地从古琴中懂得了太多的东西,也悟出太多东西,所以我想把它扩展到教育层面,扩展到一种生活美学的建立。”
Grace:现在古琴的价格和市场状况怎么样?
“10年间古琴已从乏人问津的冷门乐器变为上流社会的宠儿。亿元古琴在拍卖市场上也不新鲜。普通的学习用古琴通常上万元,王鹏制作的古琴则从4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但古琴给予我的是钱换不来的东西。做琴的过程也是我修行的过程。古琴是老师,是一面镜子。正心才能正音,正音方能正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