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麟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本文中春节因素是指由于春节带来的放长假、工厂停工、工人返乡等各类现象的总称。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共7天,但我省外贸生产企业放假通常从春节一直到元宵节,由于招工难等原因部分企业甚至到年后2-3个月才能完全恢复生产,很多厂商都将节后一段时间内的订单赶在节前提前发货。由于春节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通常在春节前形成波峰,春节后形成波谷。本文研究对于减少春节因素对浙江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维持外贸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春节所在月份外贸出口同比增幅的时候,统计局考虑到春节长假的影响,通常会另外提供一组通过季节调整法计算后的数据,但季节调整法更多的是考虑春节对法定工作日天数的影响,没有完全考虑到工厂停工、工人返乡、节后复工时间等其他春节因素。春节因素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如何?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其他地区相比情况怎样?本文通过对历年各省市春节前后外贸出口数据作出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并通过分析结论,提出如何减少春节因素对浙江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
为深入分析春节因素对浙江外贸出口的影响及特点,本文选取2001-2012年期间春节前后(即1、2、3月份及一季度)出口数据,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计算一季度出口额和季均出口额,以及1月、2月和3月出口额和月均出口额的比值,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2001年-2012年期间,春节放假时间在1月份的有4个月,在2月份的有6个月,横跨1月和2月的有2个月。通过分析表1中各项指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表1 2001-2012年浙江春节前后出口情况
1.春节因素对浙江外贸出口影响十分显著。从季度来看,2001-2012年期间,浙江省一季度出口额要明显小于当年季度平均出口额,一季度出口额与当年季度平均出口额的比值在0.76至0.85之间,平均值为0.81。假设一季度外贸出口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与其他季度没有明显差别,那么春节因素使得浙江一季度出口降低了20%左右。
2.春节因素对2月份的外贸出口负面影响最大。2001年-2012年期间,浙江2月份出口额与当年月均出口额的比值在0.50-0.89之间,均值为0.66;3月份出口额与当年月均出口额的比值为0.87,2001-2012年期间共12月中仅有1个月出口额超过当年月均出口额;一季度中,春节因素对1月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幅度最小,2001-2012年期间1月出口额与当年月均出口额的比值均值为0.91,12年中有4年1月份出口额超过当年月均出口,主要原因可能是许多订单抢在节前出货。
3.春节因素对浙江外贸的影响期限约为3-4个月。春节因素对12月份外贸出口拉动作用明显,过去11年中10年12月份外贸出口额大于当年月均出口,12月份外贸出口额与当年月均出口额的比值均值为1.12;对一季度1、2、3月的外贸出口呈显著负影响,2001年-2012年一季度共36个月份中有31个月份外贸出口额小于月均出口额;历年数据显示春节因素对4月、5月没有显著影响,2001-2012年期间,4月和5月外贸出口额与当年月均出口额非常接近。
4.春节影响幅度远大于工作日天数减少的幅度。一季度法定工作日天数为59-61天(大部分年份为60天),全年法定工作日249-251天(大部分年份为250天),一季度工作日天数与季度平均工作日天数的比重约为0.96,这一数值远大于一季度出口额与季均出口额(2001-2012年期间平均值为0.81)。假设一季度外贸出口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与其他季度没有明显差别,那么春节因素对浙江一季度外贸出口的影响要远大于工作日天数减少的幅度。
5.春节因素对节前出口的拉动有加强的趋势。一般来讲,由于外贸企业常常将部分订单抢在春节前发货,节前外贸出口额往往会形成一波高峰,历年数据显示,12月份的外贸出口额明显高于月均出口额,但1月份的出口额常常低于月均出口额,包括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等春节假期在2月份的月份,这可能是由于外地工人提前返乡带来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有4年1月出口额大于当年月均出口额,显示春节因素对节前正效应有加强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春节因素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本文选取全国及沿海主要省市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具体对比情况如下。
表2 2012年全国及部分沿海地区春节前后出口情况
通过分析对比全国及部分沿海地区春节前后出口情况,可以看出:从季度来看,春节因素导致全国、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福建一季度外贸出口都明显低于其他季度,春节因素对浙江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全国平均水平及福建省相当,但要明显大于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上表6个省市中,2012年春节因素对上海影响最小。分月份来看,春节因素对各地2月份的外贸出口影响要明显大于1月份和3月份,其中,对浙江2月份出口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福建与浙江的情况最为相似,2月份出口额不及全年月平均出口额的60%。
表3 2012年全国及部分沿海地区春节前后按企业性质分出口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春节因素对各地出口的影响,本文将各省市按企业主体性质分出口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春节因素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其他类型企业。表3数据显示,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明显比全年低,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季度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比全年要高。从全国来看,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比重比全年要低4.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分别高于全年0.6和3.9个百分点。各省市中,浙江两项指标差值最大,2012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较全年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分别高于全年0.4和3.8个百分点。
2.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越高,则春节因素对出口的影响越大。综合表2和表3数据可以发现,外贸出口受春节因素影响较大的浙江(62.1%)和福建(48.5%),民营企业出口比重比其他地区相对较高,而民营企业出口占比相对较低的上海(17.2%)和广东(31.3%),外贸出口受春节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为验证春节因素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外贸企业主体性质、外来劳动力占比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最近5年全国部分省市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使用Eviews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表4 相关性检验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与春节期间外贸出口呈显著正相关,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和集体、私营及其他出口占比与春节期间外贸出口分别呈不显著的正、负相关,“一季度出口/季均出口”与“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和“集体、私营及其他出口占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014、0.324和-0.335,“2月份出口/季月均出口”与“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和“集体、私营及其他出口占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494和-0.155。回归结果表示:民营企业占比越高,外资、国企占比越低,春节期间外贸出口下降幅度越大。
2.外来劳动力占比与春节期间外贸出口显著较强负相关,回归结果表示:外来劳动力占比越高,春节期间外贸出口受影响幅度越大。“一季度出口/季均出口”与“外来劳动力占比”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03,“2月份出口/月均出口”与“外来劳动力占比”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0。
1.企业运营模式的不同是春节因素对外贸影响幅度大小的主要原因。由于国企、外企经营模式更成熟,用工相对稳定,春节期间,多数外资企业采取轮班制度,停工放假的情况较少;而民营企业相对不稳定,用工相对不够规范,部分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春节期间直接停工,不少企业直到元宵后才陆续开工生产。正是不同类型企业运营模式的差异,导致春节因素对各地外贸出口影响幅度相差较大。
2.外来劳动力春节返乡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对本地就业人员而言,外来劳动力流动性较大,春节返乡后回归原来岗位的比例不高,外来用工占比较高的企业年后往往要重新开展招聘工作,对企业复工时间和规模带来较大影响。
春节因素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将春节因素给外贸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值得研究。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结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减小春节因素给我省外贸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完善企业用工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帮扶,推动民营企业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有利于保持外来务工人员稳定性的良好环境。加强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强化对民营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指导和服务,做好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部分招用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大且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中小企业,指导其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继续分类制定并推荐使用规范、简明、实用的劳动合同文本,引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实际与职工协商确定必备条款,鼓励和支持企业制定关于稳定员工方面的奖励措施。编制印发企业劳动用工操作指南,研究制定并推广适合民营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制定规程和体现外贸生产行业特点的劳动规章制度示范文本。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我省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使企业招聘员工时“引得来、留得住”,降低员工流动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补贴,强制实施,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多方参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从农民工最迫切需要的保障入手,有效解决工伤、失业、疾病等农民工面临的最大最紧迫的即时性风险。继续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医疗、廉租房等保障工作。
三是探索产地多元化模式。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合作,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转移部分产能到产业配套较为完整、政策环境较为完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外地区,有效解决节前外来务工人员“提前返乡”,节后“招工难”、“复工慢”等难题。探索个人投资、加工外包、管理与技术指导多种产能转移模式,保留核心部门,发展总部经济。
四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从长远看,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既能降低春节因素负面影响,又符合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当前沿海省市春节后普遍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节后开工,在这一形势下,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同时通过对产品的升级换代,减少生产工序,进而减少劳动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节后招工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层次,一般来讲,企业层次越高、制度越规范、运行越稳定,员工流动性也越低。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完善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层次,有效降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