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张政龙
“卓越”一词最早源自《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含有杰出、超出一般的含义。现今主要是指对高尖端并具有创新技能人才的界定,是我国教育部门现阶段面对社会和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而提出的。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提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改革项目[1]。从而更加明确了我国现阶段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定位、类型及目标方面给予的解释和指导。在各大高校中,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校面对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同时,应就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进行重新定位与改革,因此,明确卓越体育人才的概念及内涵,探讨卓越体育人才所具有的价值是极其必要和现实的,更是适应我国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根本需求。本文提出的卓越体育人才所涵盖的对象包括体育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主要从体育强国战略、体育经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及体育产业五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卓越体育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对培养卓越体育人才的概念界定,分析影响卓越体育人才培养的因素,总结、归纳卓越体育人才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提出培养卓越体育人才的具体对策和发展策略。
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才水平和储备量,而未来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才的创新。体育领域同样如此,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及全民健身意识水平发展如何主要是依靠卓越体育人才对于体育运动发展的导向与把握,也是体育运动全民普及的最有力的引领者和推动力。体育运动不仅能带给人们健康,同时体育运动更具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培养卓越的体育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日趋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及行业精细划分的根本反映。要培养卓越的体育人才,首先应明确卓越体育人才的界定及内涵。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卓越体育人才的确切定义,但是有对卓越人才的定义,卓越人才是指通过行业准入标准后,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型精英。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现阶段紧缺高端人才的确实反映。卓越体育人才是卓越人才中的一种类型,根据现今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卓越体育人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教育、科研、管理和竞训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类体育专业型精英。卓越体育人才不仅具有独立的科研探索能力,同时能指导及引领体育发展导向,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具有牵头带领的作用,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源动力的代表,是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综合体现。
培养卓越体育人才不仅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人力储备[2],同时也是我国体育经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及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保证因素,更是高水平体育人才输出的有力来源,对重新评价我国体育人才的等级标准具有关键性的引领效应。现阶段我国虽然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综合来看,我国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民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就可见一般,虽然有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有了一个不错的去向,但是大多数的退役运动员可能连基本的生存都会成为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同时,各行业人士对体育人的认识也不尽统一,纠其原因和我们培养的体育人才的行业标准有一定的关联,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到两千多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GDP 的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1%;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的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 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体育事业和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也难免让人对于体育人才的评价有所偏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严抓卓越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扩展人才培养类型。这不仅是现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整体向前迈进的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是已经喊了很多年的口号,但是现今的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总体来看还不高,有待提高的方面还很多,纠其原因是我们对于拔尖类的高端体育人才的培养偏少,我们更多地注重了竞技运动员的培养,金牌情节还有待弱化。
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好与坏,体育项目开展的丰富程度,竞技体育的运动水平,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都反映了高水平卓越体育人才在此方面的引领效应,因此,培养卓越体育人才是满足我国体育发展的根本需要。
大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根本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体育项目的开展,大学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程度和水平不仅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有效动力,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我国人口占居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强,但是在世界体育强国中,我国人均从事体育项目的人数还非常少,加快卓越体育人才的培养,设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及待遇标准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同时能够在体育发展领域中树立人才培养典范的效用,这对于我们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是积极和有益的。
体育项目开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明星效应或者政策效应的影响,培养卓越体育人才不仅能够拟补这两方面开展的不足,同时,能够让社会性的人群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如马华当年开展的健身操就在全国引起了不小地轰动,这不能不说是卓越体育人才对于体育项目、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很好地结合的促动作用。
人的成长过程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和社会,三者共同影响着个体对于未知事物的判断与学习。国内体育类教育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主要是根据国家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方案亟需修订与完善,课程设置及删减也应有所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教育发展导向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教育发展导向是指导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加快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的有力指导,对于体育人才未来的社会定位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教育分为初级、基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3 个阶段,每个阶段不仅与受教育者的年龄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是教育内容设定的主要依据,按照学科类别划分又可分为13 个一级学科领域,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被大家所认识和接纳,但是体育学科的人才教育发展导向还十分不明确,也未尽统一,或许这也是教育多元化体现的一种方式。不过,体育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导向相对制约着我国对于体育人才的界定与规格,尤其对于卓越体育人才的界定还十分模糊,这不利于我国体育人才发展重点地体现,也突显不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分,因此,卓越体育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导向应作为未来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予以明确和清晰。我国教育导向主要以升学为目的,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高校教育应以学生的未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革新的人才为主进行教育与培养,单纯的以学科为主的教育发展理念已不合时宜,不利于培养高素质、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精英。
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结构特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方面相对于来讲较为完整和全面,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发展,但是学科与行业的契合还未能真正在教育过程中有所体现或者体现不足以支持我们人才培养的社会接纳程度。教育过程中实际能够提升人才内涵的内容相对过于简单和程序化,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之教育过程中的监管相对缺失,致使人才培养浮于表面,没有深刻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这些都受人才培养机制、体系结构的限制,由于国内的教育环节过多地注重了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讲较为弱化。这种趋势势必影响了体育教育领域中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体育类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更多地注重的是学术研究生的培养,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相对薄弱,导致体育人才培养过后与行业之间的结合脱节,不能符合行业发展对体育人才体育的具体要求,制约了体育人才就业的宽度和深度。
卓越体育人才不是通才教育过程,更应注重专才教育及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卓越体育人才的评定标准应该按照体育行业内的系统划分进行不同标准的界定。体育行业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为体育教育,即体育师资的培养过程,涵盖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四个部分;第二类为竞赛训练,即各个体育项目的指导教练,多数分布于体校、体工队或体育局等领域;第三类为大众健身,即社区体育、各大俱乐部等。根据体育行业不同的划分,可以将卓越体育人才的评定标准界定为能够独立承担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并进行完整组织、实施、实现既定目标的高层次体育保健类应用型人才,凡符合体育行业其中一部分的人才可界定为符合卓越体育人才评定标准的专业体育人才。这种划分格局主要依据现行体育行业的职能及体育结构系统的区别,对卓越体育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效果,培养质量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制约了高校在培养卓越体育人才上的定位。因此,评定标准界定的是否统一及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衔接直接影响了卓越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加之我国不断步入老龄化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对体育的认识、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及自身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体育事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推动我们转变卓越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及发展定位的良好契机。我国现今人口为13.9 亿,如果假想按照1:1000 的比例计算所需体育人才数量,我国共需要139 万专业体育人才,而实际上我国总体从事体育教育、管理、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体育人口远未达到这个数目。同时,1:1000 的比例仅是一个假想的比例,是不成立的,以目前国内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与学生比例来看,据2007年统计湖南中学体育教师人数是732 人与在校学生的比例是142:1,平均1 位中学教师平均1 周要给学生上18~20 节课程及学校训练课程,这个教学强度远远超过了1 个教师应承担的教学工作量,难免造成体育课出现“散养”或“放羊”式教育过程,不利于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与改善[3-4]。另外,我国社区当中能够对老年人健身进行指导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更是少的可怜。这些很容易得出,目前我国无论是在体育师资还是社会体育指导方面产生的体育专业人才数量急剧短缺,根本不能达到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宁可请人出汗也不请人吃饭”现今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说明人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越发清晰和深刻,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健康认识的进一步关注,一个好身体或由体育运动本身带来的心情舒畅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而体育的本质除了竞争以外更加注重的是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体魄。尤其那些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在运动中充分体验的运动项目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加之现今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越发缺少自然植物和地理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一些挑战人类极限或锻炼人类胆魄的运动项目,如高山滑雪、攀岩、跳伞、蹦极等。由此可以大致总结出社会人群对于体育本质的理解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儿和老年人更愿意从事娱乐性和健身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二是青少年或成年人更愿意从事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三是很多新兴运动项目的兴起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愿意亲自尝试;四是运动项目与社会人群的收入、所在地域及气候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五是竞技体育对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还是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大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尤其体育院校是培养卓越体育人才的摇篮,目前全国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具备独有的优势和不可忽视的作用[5-8],无论从培养卓越体育人才的教师队伍还是需要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习基地、实验室、运动队都相对于综合性大学中的体育学院更具明显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十五所独立的体育院校,每所体育院校所涵盖的体育学一级学科或者与体育学相关的交叉学科无不显示出极大的竞争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随着我国体育院校在各个学科不断的深入研究,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综合素质高的学科带头人不断涌现,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尤其是各所体育院校所的特色学科更是其他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无法比拟的,这为我们培养高层次的拔尖类体育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石。
随着现今社会不断地发展,对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尤其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老龄化人口问题的日趋显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内涵建设的不断强化及体育产业的日趋扩容,对卓越体育人才的需求质量更明显地体现了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培养足够数量的卓越体育人才,并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为应注重卓越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导向的作用,强化体育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划分,明确卓越体育人才行业录用标准,强化高校在卓越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优势地位和作用。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2]冯 翊,郭西平,杨建军.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2012,120(10):139;145.
[3]崔 琳,路红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信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2-125.
[4]杨中华,张志清,张云川.”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ERP 为特色[J].鸡西大学学报.2012,(5):10-12.
[5]张德江.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落脚于“三成”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3-15.
[6]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7]颜 敏,贺金社,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30(4):114-119.
[8]高 林,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