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研究

2014-12-05 08:11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总分显著性维度

马 敏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处,江苏 徐州 221104)

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中显示,学生已经连续几年成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截至2012年,学生在整个网民中的占比为25.1%。而大学生由于时间支配的自由性以及对于网络信息的多种需求,成为学生群体中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但同时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业困难、人际关系失调、身体素质下降、社会适应困难等症状已经引起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幸福感等多种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依恋是个体寻求与特定他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的最早研究主要针对母婴依恋展开,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者将研究定位在成人依恋上。目前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拟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依恋类型关系的探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和预防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4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36份,有效回收率为94.78﹪。其中大一105人,大二109人,大三114人,大四108人,文科207人,理工科229人,男生214人,女生222人,独生子女270人,非独生子女166人。

1.2 研究工具

(1)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该量表由Brennan依据依恋理论为基础编制而成,采用七级评分方式。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回避维度测定个体的心理独立程度及对依恋对象的亲密程度,焦虑维度测定个体对分离的担心和恐惧程度。依据两个维度得分的高低将依恋分为安全型、专注型、冷淡型和惧怕型四种。目前国内关于依恋的相关研究均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编制,后经清华大学白羽与樊富珉进行修订。量表共包括4个因子: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4,4个因子的a系数为在0.73-0.78之间。

1.3 数据统计

运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的整体分布

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见表1,所占比重依次是安全型、冷漠型、恐惧型和专注型。其中安全型占了绝大比重,总比例达到55.7%。经过统计分析,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4个因子的得分、男女性别差异比较具体见表2,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此外,相关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子之间以及与总分之间均呈正相关;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根据网络成瘾量表的得分,可以将被试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组和网络成瘾组。在本研究中得分在46分以下的有350人,为正常群体,占80.3%;46-53分的有64人,为网络依赖组,占14.7%;大于53分的有22人,判定为网络成瘾组,占5.0%。其中男生在网络成瘾和网络依赖组的比例略高于女生。三组被试的性别分布、所占百分比等见表3。

表1 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

表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比较差异

表3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分组信息表

2.2 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分析

(1)ECR维度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对ECR总分及2个因子与网络成瘾倾向及其4个因子的关系进行 Pe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总分及4个因子得分与ECR总分及2个因子得分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具体见表4。

表4 依恋维度与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因子的相关分析

(2)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对4种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及其4个因子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四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及其4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迷恋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中时间管理因子存在相关,而其他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强项及其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具体见表5。

表5 4种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因子的相关分析

2.3 依恋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回归分析

以四种依恋类型为自变量,网络成瘾倾向得分为因变量,考查四种依恋类型的逐步回归效应。结果显示,冷淡型和惧怕型的方差分析P值均小于0.05,说明这两种类型的回归系数具有统计意义,冷淡型和惧怕型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网络成瘾倾向,其中冷淡型解释量为9.7%,惧怕型解释量为2.3%。具体见表6。

表6 依恋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逐步回归分析

2.4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的方差分析

对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F=8.507,p<0.01)。按照网络成瘾倾向性高低排列,依次是惧怕型(40.67 ±8.44)、专注型(40.27 ±10.06)、冷淡型(38.31 ±7.47)、安全型(35.13 ±7.31)。通过对不同依恋类型之间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除专注型和冷淡型、专注型和惧怕型被试之间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类型之间的网络成瘾倾向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对436名大学生的依恋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占55.7%,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冷漠型19.5%;恐惧型15.4%;专注型9.4%。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关于成人依恋测量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这表明,在高校学生中安全型依恋占据主导,这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说明这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朋友能够提供支持增强其安全感,这种类型为最具适应性的依恋类型。同时,冷漠型和恐惧型这两种依恋类型同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在高校学生中还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自信、孤僻内向、不善言辞,更多的表现为拒绝和否定,这容易导致其适应性不良,出现社交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

研究显示,当前80.3%的在校大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但仍有14.7%的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5%的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现象。这一研究数据与俞宝龙、吉华平等人调查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6%,张芳芳等人对九省(自治区、直辖市)15000名初一至大四在校学生的调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7%的比例略偏低。数据显示,男生网络成瘾的比例(7.5%)略高于女生(2.7%),但男女之间网络成瘾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俞宝龙、吉华平等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为:①相关研究显示,网络依赖群体作为尚未发展成为网络成瘾的边缘群体,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人格特征上与网络成瘾群体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因此这两类人群的区分标准本身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将这两类人合并成一类,这个比例将远远超过以往研究数据。②抽样群体类型、抽样数量、测量量表的不同都可能导致数据存在差异。③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方式、行为、心理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调查数据与几年前的数据存在差异也属正常现象。

在对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进行探讨过程中,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安全型依恋与网络成瘾总分及其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惧怕型依恋和冷淡型依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网络成瘾行为。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能反映与他人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能促进或阻碍人的心理活动。[2]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积极友好,愿意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很好地探索和适应环境,具有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表现出自信、适应能力强、自主独立、有主见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惧怕型和冷淡型同属于不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人际交往常常处于被动状态,面对困难和挫折采取回避和拒绝的消极应对方式,常常表现出孤僻、沉默寡言、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消极等特点,这部分个体一般亲密的朋友关系较少,人际关系不稳定,因此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以此获取在网络世界的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

以上研究对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于:第一,不安全型依恋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依恋类型的形成与家庭教养方式等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对网络成瘾学生干预应该寻求高校、家庭和个人三者的合力共同解决。第二,高校学生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的比例偏高,这一方面由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资源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不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式和习惯造成的,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合理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在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进行有效干预的过程中,可以从依恋类型入手,通过分析学生的依恋类型,充分考虑其家庭教养方式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运用依恋理论作为咨询基础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特别对于惧怕型和冷淡型两种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修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采用团体治疗并配合家庭治疗的方式,帮助其建立新的安全依恋模式。此外,此研究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也存在同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将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进行跟踪关注,积极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取更多资源建立安全支持系统,尽早做到防范于未然,这相对于问题产生再采取干预举措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1]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3.

[2]竺培梁.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1087-1090.

猜你喜欢
总分显著性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光的维度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